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青藏铁路建设在格尔木一停就是二十多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9:12 SMG广播新闻中心

  青藏铁路建设在格尔木一停就是二十多年,但这二十多年,人们为修通青藏铁路所尽的努力没有停止过,颠峰之旅报道组这一路遇到好一些青藏铁路的建设者和科研者,他们的故事有太多太多,今天只想讲讲其中的一个,青藏高原冻土观测站的孙建平。

  有句话这样形容青藏高原:“氧气吸不饱,六月穿棉袄,积雪化不了,风吹石头跑”。为了攻克冻土这个难题,1961年,中国唯一一个青藏高原冻土观测站在海拔4900多米的风
火山诞生。你也许很难相信,孙建平,一个普通观测者为了这项观测任务,可以默默忍受孤独,在风火山整整守望30年,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占全国总面积1/8的西藏能够结束没有铁路的历史。

  (实况)这是最高温度表 这是每天都要观测的 这是最高(温度表) 最低(温度表) 地表(温度表)

  记者见到孙建平时,长年的高原缺氧已经使他的嘴唇变成了深紫色。这位脸庞黝黑,面容清癯的西北汉子说,记录和观测高原冻土的各种数据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唯一工作。40多年来,观测站一共记录了1200万个数据,每一个数据,都直接关联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关联着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为了获得准确、科学的数据,他们必须不间断地,坚持每天观测。就这样,在风火山上,老孙已经坚守了整整30个年头。

  (实况)我记得我那年上来是23岁吧,23岁到的观测站,一晃这么多年了,自己的青春时间,年轻人说最宝贵的时间都在这个地方度过的。

  冻土观测站建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这里氧气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夜晚最低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而且一天四季,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生活的艰苦也非常人可以想象。

  (实况)夏天吃的河沟里的水,冬天我们就砸冰,把冰化了以后,把冰水里的泥沉淀下去以后,这水可以吃,那时候日子过得确实挺艰苦的,没菜吃,土豆都长那么长的芽了,舍不得扔掉,就炒炒也算个菜,就吃吧,有的时候一根葱就是一顿饭,就那么过来的,没洗过澡,没这个条件。这么冷的天你说洗澡不感冒了,没这个条件,就天气好的时候,把炉子的火搞旺一点,把上身衣服脱了,把上半身擦干净以后,把上边衣服穿好,再把下半身擦一下, 这么多年就这么洗澡,都这么过来的。

  与世隔绝的风火山上,天是蓝蓝的天,地是静静的地,人是清一色的男子汉,生活十分单调、乏味。这里不通电话,以前就连广播都没有,青藏公路上偶尔响起的汽车声,在孙建民听起来都是一种慰藉。他说,山上什么苦都可以忍受,就是太孤独了。

  对着皑皑的雪山呐喊是孙建民释放自我的唯一办法,他说平时还好一点,最怕的是过年,为了工作,孙建民已经在山上度过了十几个春节。

  (实况)特别过年的时候,公路上连车都没有,四周那个静啊,那非常静,过年最难熬啊,反正过年的时候大伙都哭,都哭。以前没有电视,想看个春节联欢晚会,享受不上,只有怎么办呢,大年三十晚上摆一盘棋,下棋吧,就这么消遣的,下完棋以后,下到12点了,也没心再下了,就躺下了,躺在被窝里头也睡不着觉,反正年三十晚上大家一夜都睡不着,都想家。

  由于常年不在家,孙建民的婚姻多次受挫,而且还落下了一身高原病。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认为他这么做太傻,太不值得,可是孙建民却不以为然,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韧和执着。

  (实况)大家现在都看到了,青藏铁路7月1号要通车了,我觉得苦了几十年还是值的 ,看着火车从自己的脚下呼呼过去以后,挺欣慰的,还是很值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的话,人生才有价值。

  正是有了像孙建民那样的普通观测者,甘愿守着平凡,守望孤独,默默奉献,青藏铁路才能在550公里的冻土区,实现亘古未有的跨越。

  现在,老孙和他的同事们依然以每年58万个冻土数据和崭新的科研成果支持着这条“天路”。老孙说:全球的气候变暖,冻土的数据会随着变化。而且铁路通车后,路基的病害处理,也需要他们的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实况)身体状况允许的话,再干几年吧,回去以后有病话,吃个药,调剂一下,只要它不发作,还是要继续干下去。

  (插版)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5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的最长的铁路。曾经阻隔青藏铁路进入西藏的冻土问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问题,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冻土专家又是如何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的?修通青藏铁路意义究竟何在?《纪录2006》请您继续关注。

  花了两个星期,SMG颠峰之旅报道组走通了青藏公路,整条公路的路况给人印象相当不错,除了冻土地段。从格尔木出发,过了西大滩,就进入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区域,汽车的确开始会时不时颠簸起来,有些路段,车如同在波浪上行进,当地司机给了这种路面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翻浆路”。

  据介绍,青藏公路的养护工作做得非常勤,经常会翻修,可有些路段差不多年年修,却年年坏,这就是冻土在作祟。冻土究竟是什么?高原地质勘探人员通过钻孔提取的岩心表明冻土的结构:地表是薄薄的草皮,往下两米的范围是冻结的砂砾层,再往下便是混杂有泥土的冰块,甚至是纯冰块。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汉说,在冻土上建铁路就等于是在冰块上修铁路,当时有西方专家称,这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实况)冻土地段有100米厚的多年冻土,而地表有三米厚的活动层,每年夏天融化重新冻结,这样融化的话路基就会下陷,铁轨就会变形,就会位移。这样对于青藏铁路的安全造成了几乎是无法克服的困难,这也就是1979年青藏铁路工程下马的最主要的原因。

  刘小汉说,从来没有一条铁路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当时我国请来了很多俄罗斯专家,因为他们曾经修建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付冻土很有经验。

  (实况)当时请来的人数很多,时间也很长,最后他们对我们说,对不起,我们没有办法帮助你们,因为我们西伯利亚的下基不融化,你们的冻土下基会融化,因为青藏高原的纬度低的多,所以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借助外援不成,要想修通青藏铁路,把火车开进拉萨,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刘小汉说,当时最先想到的办法是,能不能把冻土挖去?

  (实况)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工程的成本,而且即便是这样,因为挖开后,冻土层又在融化,它又接近地表了,又变成新的活动层,所以这个思路是行不通的。

  直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冻土专家程国栋院士提出了“冷却路基”的思路,冻土难题才最终得到破解。所谓“冷却路基”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冻土层的温度降下来。有了这一思路,青藏铁路才敢最终拍板决定上马。工程建设者发明了天然“制冷机”,以及廉价的“土空调”。

  (实况)进入西大滩冻土区,铁路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铁棒间相隔两米,一直向前延伸。工程人员管它们叫热棒。

  据介绍,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气化,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永动的天然制冷机。

  青藏铁路另一种制冷装置———通风管是水平插入路基里。在铁路沿线,路基护坡两端露出一排排空心塑料管,风一吹过,管子发出刺耳的呼叫声。

  在青藏铁路沿线,热棒、通风管随处可见。如果这些还对付不了冻土,工程人员还有一项绝招,就是建造高架桥。因为桥墩打进冻土层30多米,桥墩与冻土层间的摩擦力足以支撑路基的稳固性,冻土的融化和膨胀对路基的影响这时已显得微乎其微。

  青藏铁路沿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桥多。铁路全线“以桥代路”的桥梁达156.7公里。  比原设计的70多公里增加一倍。

  (歌曲《天路》压混)

  孙中山先生曾有两大心愿,一是中国能建成三峡大坝,另一个就是能贯通青藏铁路,如今这两个梦想都快实现。在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后,青藏铁路全线贯通了。

  相比二十年前铁路中途下马那个年代“人定胜天”的思想,现在贯通的青藏铁路不仅是强力意志、执着精神的体现,更是种理性的选择,是中国国力强盛、科技进步的结果。尽管格尔木到拉萨二期工程要翻越唐古拉山、昆仑山,穿过可可西里无人区,建设环境远比一期西宁到格尔木段艰苦、恶劣得多,但由于有了坚实的保障措施,没有一个青藏铁路建设者因为高原反应而死亡。刘小汉说,

  (实况)青藏铁路从下马到从新上马然后到胜利完工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一个过程是民族振兴的一个过程。79年下马的时候并不是中国人不想修铁路,是科学上还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科学也发展了,所以解决了这个问题。

  铁路修通了,这个铁路对于西藏自治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工程,是它走向致富之路的唯一途径,如果没有这个交通,西藏自治区走向富裕的道路还非常遥远,只靠几架飞机是没有办法使这么大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起来的,那是不可能的。

  的确,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意义远不是“要想富,先修路”这样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撇开它的政治意义不说,青藏铁路通入拉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不仅是降低了人员进出西藏的成本,更将大大降低物资出入西藏的费用。拉萨的物价不比上海低,就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内地通过公路运进去的。一项政府部门的调查显示,远程运输能力的缺失,使100元人民币的西藏购买力仅仅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而青藏铁路连通拉萨将改变这个不等式。刘小汉说,物流成本的降低也将使西藏能够将丰富的矿产运出来,使之“有意义”。

  (实况)西藏自治区非常大的优势是地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而矿产资源没有铁路的话那就等于是零,它无法应用它无法开发它,而现在有了铁路,我们把它用起来这就是滚滚财源,就是自治区致富最直接的捷径。

  关于“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意义,对当地经济的作用”,我们将在明天的《颠峰之旅系列报道》中做更详细地介绍。好,感谢收听今天的《记录2006》。本次节目监制江小青,编辑王坚,我是赵旻,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