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20:51 央视《东方时空》 | |||||||||
废弃的原子试验城 夏嘉璐:我们沿着青藏铁路线过来,结果一翻过山头,天啊,我看到了草原,真是漂亮的不得了,看着都傻眼了。 陈展鹏:对呀,不知道讲什么好,因为香港没有那么大一个草原,还有在这里骑马,有蓝天、白云,很漂亮,你看我的马,很兴奋。
夏嘉璐:是啊,在台湾也从来没有看过,不过来到这边,最主要的还是看到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在过去这里不是随随便便人都可以进来的。 陈展鹏:对,因为以前这里是研究什么。 夏嘉璐:研制中国的第一个原子弹跟氢弹就是在这里生产研制而成的,我们今天带大家一起看一看。 陈展鹏:揭秘,我们一起走吧,出发。 1964年10月16号下午三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爆成功。不到三年,中国第一颗氢弹又试爆成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极少有人知道,这里威力无比的勇气,原来是在青海的金银滩大草原上秘密诞生的,当时这个秘密地点对外的名字叫国营221厂,实际上它就是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金银滩大草原深处,一个锈迹斑斑的掩体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221厂的炮轰实验厂。 陈展鹏:这里就是模拟爆炸实验厂。 夏嘉璐:没错,而且在当初其实这个炸弹就是放在这个位置,炸弹大小也跟这个银球差不多大,就是放在这边来进行试爆的。 每一次实验的时候,研制人员就躲在30米开外的掩体内部进行控制和观测,掩体外部用五公分厚的钢板包裹起来,即使这样,也难以抵赖炮轰的威力。我们发现,在千疮百孔的掩体表面,被破坏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有些是一个一个的孔,有些却是一条一条的槽。 陈展鹏: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墙会跟这个不一样呢? 221厂旧址工作人员:两位看到的这个呢,就是当时221厂退役的时候,为了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国家专门组织了30多名专家,彻底处理的一个结果,大家看到的这些,就是凿掉的一部分,所以已经不存在任何核辐射和污染,我们这里已经达到了零污染。 夏嘉璐: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不过还是有个问题,你不觉得这个孔有点怪。 陈展鹏:好深啊。 夏嘉璐: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221厂旧址工作人员:这个孔因为当时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可能人为的去观测,就通过一些相关的仪器,把一些相关的仪器放在不同的各个观测孔后面,利用这些观测孔记录我们原子弹所需要的能量和参数。 斑驳的掩体外部,直观的记录了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次轰轰烈烈却又鲜为人知的核实验过程,同时让我们对这个铁家伙内部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夏嘉璐:整个我觉得,我们刚刚试爆看到的观测窗口应该就是在这里,打开看看。 陈展鹏:好吧。 夏嘉璐:果然。 陈展鹏:对呀。 夏嘉璐:他们那时候应该就是在这位置来进行观测,在外头的时候是我们原先看到的地方,这里有厚厚的一层,应该是玻璃,这边还有胶。 通过观测孔我们才看清楚,实验厂掩体外墙有1.3米厚,20多个这样的观测孔,要用很多层防化玻璃来隔离,尽管这些,这间屋子也是不能有人的,所有的观测都是靠仪器来完成,那么研制人员都待在什么位置呢? 夏嘉璐:我想科学家当时就是在这里一个一个小房间来观察外面试爆的情况,这边是环境污染观测室。 221厂旧址工作人员:在我们每个房间里,有一比一的蜡像,所以做的是非常逼真的。 夏嘉璐:所以当时科学家在那个时候穿着打扮就都是这个样子。 221厂旧址工作人员:对,就是这个样子,都是以中山装为主,颜色都是比较偏冷,就是深一点的颜色,而且当时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 总控制室是实验厂的核心区域,目前这里仍旧保留了当年的原貌。 夏嘉璐:这个应该就是当年使用的电话机,看上去很简陋,现在恐怕是不能用了,不过即使很简陋,在过去一定扮演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这里还有一台总监控控制机。 陈展鹏:现在大家看见的就是四十年前一个起爆控制台,那时候大家都非常紧张,总指挥就会在这里数上,五四三二一,按这个,就会起爆了。 这是1170平方公里辽阔的金银滩草原,四面山梁环绕,脚下一马平川。221厂厂区面积占了金银滩草原的一半,处于草原的中心地带,当初这样选址的目的无疑是出于保密和安全的目的,而保密的范围则遍及整个草原和221厂的方方面面。 夏嘉璐:展鹏,有没有觉得这个221厂区真的太大了。 陈展鹏:对,因为这里有570平方公里,还是分开七个分厂。 夏嘉璐:每个分厂距离还蛮远的。这个蛮特别的,四周都有围墙围起来,而且在四个角落还可以看到碉堡。我想过去一定有人在里面驻守,安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觉得那边的房子很特别,好像不是完全盖起来,有一半是盖在土里面的感觉,这种房子就叫做半掩体,主要的功能就是让它不会让人这么清楚看到里面在做什么事情。 陈展鹏:保密一点。 夏嘉璐:比较保密,所以在这边工作,机密性是最重要的。 陈展鹏:我知道当时221的工厂里面有两万多人一直在工作。 夏嘉璐:但如果你在不同的厂区工作,你根本搞不清楚别人在干什么事情。 陈展鹏:对,真的很厉害。 青海省海北州民族博物馆馆长 关蓝:从这儿工作过的人,老工人,他就返回来看这个地方,所以他看了以后,他都想不到有这么多个分厂。夫妻在这儿一块的也有,两口子他们都不知道在一个地方工作,然后他们退役回去了以后,给他们发的工作证,两个都是在一块的。 严格的保密制度直到1987年221厂宣布退役才告解除,在这期间,工作人员一直坚守住了这个秘密,有的直到去世也没有透露一个字。1964年10月16号,当中国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传到这里时,这些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多年的人,并非都知道自己就是奇迹的创造者。 关蓝:本身自己是在这儿制作原子弹的,他看电视纳闷了,他说这是在哪儿制作的呀,在哪儿弄的呀。 出于保密的需要,当时参与两弹研制的工作者,注定只能默默的贡献,如今40年前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只留下半壁残垣。当时这些功臣们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到底是什么状态,带着探密的心态,我们走进了当时的研究基地。 夏嘉璐:他们过去在这边工作都非常的危险,危险性很高的一个工作,如果危险性不是很高的话,他们不会戴口罩,好像是戴12层口罩,但是他们带了12层的口罩,往往从这个车间出来,工作结束之后,这个口罩上面都是黄黄的。如果危险性再高一点,他们就会戴我们手上拿的像这样子的防护面具来保护自己,这个防护面具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但是在当时已经是他们很不容易得到的保护自己的工具。 从1958年到1967年,先后有2万名科研工作者从全国各地来到金银滩草原深处,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做着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核武器研制工作。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工作者故地重游时都百感交集。 关蓝:我们退休工人就来了,当时哭的就看不下去了,他说我们现在想一想,确实没想到当年能这么艰苦的把这个工作搞下来,他们说咱们我们中国还是了不起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