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诗廷:中学岂能办“少年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4:54 南方周末 | |||||||||
□郑诗廷 某地一所中学的“少年班”在今年的高考中大获成功,出了所谓的“状元”外,高考各项指标均在省内遥遥领先。尽管该校连日狂欢,频发喜报的做法有些过分,尽管他们的狂欢放大那些在高考、中考中失利的学生的失败感,并由此酿成了该校一个高三学生自杀身亡(该校同时另有一位初三学生跳楼轻生)的悲剧,但该校“少年班”应试成功而书写的应试
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少年班”,但对国人来讲,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是一个令人羡之慕之敬之仰之的所在,甚至是中国科技腾飞的希望所在。二三十年前,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是极其荣耀的事,某所学校如能出一个这样的学生,其轰动、其影响远在今天考取清华、北大之上。只是当时的人们普遍都较内敛,宣传广告意识尚在“启蒙”中,而教育者还有几分矜持,如果放在今天,那还了得! 然而,“少年班”却没有国人期待的那样大放异彩,从后来的发展上看,“少年班”在整体上并不比普通班学生优秀到哪去。时至今日许多人连中科大“少年班”是否还在办都不知道了。笔者知道的是,中科大少年班成立之后,国内十几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的“少年班”,早已停办了。 如果说大学办“少年班”还有点道理的话,那么,在中学尤其在初中办“少年班”,真的是匪夷所思———从说法上看,大学“少年班”是相对于“青年”班而言的,初中“少年班”难道也是相对于初中“青年”班而言的?天下所有的初中又有哪家不是“少年班”呢?从法规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就明令不准以任何名义办重点初中,而“少年班”作为一个地方初中的“重中之重”,教育主管部门怎能允许它违反教育法规而存在? 但很多人被“少年班”应试“实验”的成功迷住了眼:这些孩子五年级就读初中,中学6年5年读完,高考成绩还那么好,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其实这样的成功在这几年并不少见,极端一点讲,只要你狠得了心下得了手,把孩子当“机器”(应试机器、博取虚名的机器),“奇迹”就会出现。去年,辽宁出了一个叫张昕炀的10岁孩子考上了大学,央视新闻频道对此做过一个跟踪报道。看过这节目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少年班”的所谓成功真的算不了什么,只要像张昕炀父亲那样,将孩子从小就封闭起来直奔高考主题去训练,把孩子除学习外的七情六欲都过滤、“屏蔽”掉,让孩子为应试而生(千万不能为应试而死!)就行了,哪里用得着什么名师、“特教”啊? 其实,那所中学“少年班”的教育并不比张昕炀父亲对其子的教育高明多少。在该校的一份招生广告上,他们宣称自己对学生是24小时全程管理,在这一点上他们没有说大话。还有一点他们谦虚了没有讲,那就是一个月只放一天假。“少年班”学生学习容量更大,节奏更快,负担更重,“少年班”全年放假的天数累计也就在1个月上下。“少年班”5年对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与世隔绝、封闭训练的5年(当然该校与所有应试典型一样,是很注重宣传的,比如常常制造一些“少年班”学生素质全面的假象,给专家、领导看),就是连做梦的自由都受到限制的5年———一个人如果他的童年和少年是一片空白甚至是惨白,他的人生能算是成功的么?速成终不成,早熟的早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不举也罢。 熟悉教育内幕的人都知道,那所成立“少年班”的中学,当初只是为抢夺、垄断生源而打出的名号,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来看,“少年班”根本就跟教育“实验”无关,跟素质教育更无关———他们做到的,那位读书并不很多的辽宁父亲早就做到了。一所学校“少年班”应试成功,其他学校势必群起而“效”之,强化班早已成了大路货,“天才班”、“英才班”之类的“少年班”将在各地开花,应试教育也必将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如果是这样,所谓的“少年班”的“成功”,必然会是那个地方教育的大面积失败。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