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再说长江》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1:59 《环球》杂志

  7月15日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将正式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们期待它会重现20年前《话说长江》在千万观众心中的轰动。为此,《环球》杂志独家专访了《再说长江》导演组,让他们为读者讲述这部大制作背后的故事。

  郝燕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制作地图的重庆小伙子、葛洲坝船闸的调度员、来自南京的军人医生和崇明岛上的奶牛场负责人。五个普通人,来自长江的上中下游,每人拿一桶水,倒在了一起。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宣布了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的开播。

  这五个人中除巡山队员以外均是20年前轰动一时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中出现过的面孔,通过剧组的真情寻找活动重新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开播仪式上,这些经历了20年变迁后的“长江人”热泪盈眶。

  正是这个匠心独具的仪式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再说”的立场:与历史呼应,讲述人的故事。

  你我他的长江

  1983年8月开始,陆续播出了半年的《话说长江》,创造了40%的奇迹收视率,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电视大型专题片的里程碑。到现在人们还能清楚地记得陈铎成熟稳重的声音。那首昂扬的《长江之歌》至今仍是各种节日里最受欢迎的合唱曲目之一。

  当年《话说长江》的音乐编辑、如今《再说长江》的总编导李近朱总结说,那时候留下了“话说”这个词,可以说为中国电视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包含了文史与景观、现象和思考的综合性纪录专题片,从此成为荧屏上重要的艺术形式。

  近十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并不多,跟电视剧、晚会和专栏节目比起来,可以说1997年以后就无热点。于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决定立项一批重大题材专题片,丰富国家电视台的创作架构,其中包括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抗战题材、故宫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长江的巨变。

  如果说,之前的重大题材都多少有关历史典故,那《再说长江》却是一开始就摆明了立意,必须是如今的、当下的长江,现实意义巨大。谁又能说,现实不就是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激动人心的历史呢?

  李近朱介绍说,筹备一开始,大家就遇到了问题:这样大的题材,该从哪里切入呢?当时平均年龄才36岁的剧组成员不约而同想到了一起,那就是要把目光投向长江人。几乎没有异议,大家就统一了创作思路,以人为主题,以故事为核心,将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小故事,放在长江的大背景前面,让小故事和大主题联通起来。

  在片子里,我们能看到许多鲜活的人们在讲述鲜活的故事,这都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编导们深入长江沿线寻找到的人物:

  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板50岁才下海,扛自行车的人造起了摩托车;张家界的吴伯,年轻时候打猴子,现在却成了猴子的好朋友,唱着歌给猴子喂饭;浙江老板周建松,为渔民搓麻绳发展到制造斜拉桥钢缆,如今在开发光纤;三峡移民冉应福搬到安徽以后家里有了电,对家电知识历历道来;带着联合国官员参观以求为黄山争取世界遗产之名的官员;记了48年账,账本被上海档案馆收藏的老太太李惠英……

  拍摄最大的难度也许就在于此,怎么去找这些人物,怎么将面上的场景跟具体的主题结合起来,一个人能不能代表100万?分别拍摄的人物故事如何在长江的背景下有机结合起来?

  而拍摄最大的乐趣也许就在于此——这是一次梳理集体情感的努力,也只有在近20年变化巨大的中国,平凡的一个又一个人,才可能拥有如此意味深远的故事。

  为了跟20年前的《话说长江》相呼应,导演组特意安排了很多新旧对比的镜头。当观众在屏幕上看到20年前的重庆解放碑,孤独骄傲地站在街头,与如今淹没在商业区五光十色里的同一个纪念碑,其中沉默的声音意味深长,画面的力量足以触动每个经历过这20年的人。

  同样的,在选择视角的时候,编导们也刻意选择可大可小的角度,来增加故事内容本身的力量。以重庆篇为例,其中的一块内容就是讲重庆的美女,这似乎不是什么“正史”风格,却非常贴切,那些美丽的面孔鲜明的性格,不也就是长江哺育的生命篇章么。

  因为陈铎的声音太有魅力,很多人关心,将由什么声音来解说新的长江。编导们采取的却是弱化话外音的方式,淡化解说中的情绪,很多场面就是用的同期录制的原音。让贩夫走足、教授老板们自己的声音,来告诉你他们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20年前的《话说长江》正击中了人们刚刚改革开放、迫切需要民族自豪自尊的聚同心理,那20年后,我们关注的是真实的生活、鲜活的生命,这些依旧会动人动心,甚至更有力量。

  高科技的长江

  制片人刘文年轻得很,此刻意气风发地等待着作品的开播,这一代的电视人把他们的创新精神带到了《再说长江》的制作与创作中。《再说长江》在立意迅速统一以后,就决定要用国际上最流行的电视形式,精益求精的制作手段,来表现母亲河的壮观伟大。这些创新点对看电视的人来说,就是高水平的视觉享受。

  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部用目前最新的电视技术、高清晰度摄像机,来记录长江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追溯长江源头的拍摄。严格来说,长江的江源只有图片记录,并没有影像记录。这一次剧组邀请到中科院的生物地理专家同行,动用了军队协助提供的高原型“黑鹰”直升机,升到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度,是中国电视史上海拔最高的航拍,对长江源头的原始冰川做了最详细最直观的记录。其实中国人一直都在课本里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这一次在电视上亲眼看到,一定会有非常震撼的感受。

  对拍了无数遍的长江,剧组一直考虑如何求新。最后发现,我们在影视资料中看过无数次长江,几乎都是站在岸边拍的,都是局部的长江,而从空中完整地记录,却是空白。

  因此,《再说长江》大量地运用了航拍,总近300小时,前后历经八个月,将长江的奔流、沿途支线的汇入、地理特征引起的流向改变等,以不太常见的视角,忠实地记录下来,用制片人的话说,是记录长江自己的生命脉络。这部分内容,无论观赏性还是记录价值都很高。航拍的时间之长,运用方式之丰富也创了中国电视史的纪录。

  《再说长江》中另一新鲜看点是有两百多幅高清动画地理图。本来地图就是此类片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小小的地方,编导们没有放过,细心雕琢。

  这些地图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准确,由国家测绘局提供了所有的卫星遥感地图作范本,这些资料还没有被公开过;其次,是动态的,而不是传统的插小旗的形式;再者,形式美,使用了水墨动画的技术,使地图成了会运动的精确的山水画。

  20年的变化背后,自有五千年不变的东西,《再说长江》没有忽视那些历史细碎,那些使长江成为长江的片段记忆。历史再现部分运用的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戏剧演绎形式,用巨大的摄影棚,适当的戏剧表现,配合以三维动画,复原历史盛景,体现民族传承。其中重头戏有三星堆文明古国的重现、乐山大佛、峨眉石刻等大佛东渐历史时期的样貌,以及武当山明朝最鼎盛时期的三十六宫殿的修建场景。

  从筹备到播出,历时两年,素材多达5万5000分钟,33集的《再说长江》就这样开始等待进入观众的视野。已经先期观看过的部分人士都对此片评价很高。北京汇文中学校长说的话也许很有代表性,他对此片的知识性和创新赞誉有加,说以后地理课有参考资料了。这句简单的赞美,使剧组倍感欣慰。电视纪录的最高追求不就是拍些值得留下来的东西么?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