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4:47 郑州晚报 | |||||||||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我们当时来的时候,主要是凭着一腔激情,要为社会奉献自己,到了工作单位才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志愿大学生说,“刚到这里时,我充满了信心,决心要干出点好成绩。但不久便发现,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太差了,以至于工作中经常受阻。”
河南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实施状况调查团团长张金帅说,调查发现,志愿者当中以支教和支医的居多,支农的人数较少,有待加强,而且支农的志愿者一方面本身的知识水平不高,大部分是专科学历,没法给农民作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缺乏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加上配套的政策不到位,所以支农的志愿者难以有大的作为。 从事医疗事业的志愿者,大部分都是大专生,因为刚毕业没有取得行医资格证,没有开处方的资质与权限,所以发挥作用不是特别大。甚至个别医院还存在着工资待遇与处方收入挂钩状况,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更不会让志愿者参与。 这些志愿者所从事的工作有15%与原来的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都会因不熟悉工作流程及深层次内容而感到空虚迷茫,不知所措。志愿者虽然到了各个服务单位,但有的志愿者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这重点表现在支医方面,而有的志愿者甚至被调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 调查中还发现,有这样一位从事医疗事业的志愿者,在走访当地后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给院长写了一份改革医院弊端的建议书。院方看后觉得很不错,但遗憾地告诉他,没有可行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医院的每一个职工都不太好调整,医院特有的利益格局导致建议无法实施。 调查中发现,从事贫困地区教育的志愿者最为吃香。在这些地方极其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思维意识与接受能力与社会结合性很强的教师人才,特别是英语人才。同刘凤霞一样,作为同行的支教志愿者,大部分大学生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真心实意地愿意留下来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制度带来的诟病 刘凤霞的现状不是个案,如她一样想留在当地,而又遇到体制问题的还有不少。 “不少支教的志愿者希望在工作期满后能继续留下工作,而且他们的工作单位也有此意愿,但由于受到体制特别是编制的制约,服务期满后,他们的工作难以落实,而且补助完全丧失。”河南大学负责此次调查的团长张金帅说,他们如果继续留下来,生活将失去保障,因此,必须离开工作单位,另谋出路。 调查团收回的调查问卷显示,团县委、毕业院校、服务单位对志愿者的后续关怀普遍较少,志愿者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不少志愿者对相关政策不够满意,特别是本科生,认为对不同学历的志愿者在政策优惠上区别不大,是对他们的知识层次不够重视。 调查团共走访了兰考、宁陵、确山、罗山等4个地方,结果发现除兰考留下1人、确山留下7人就业外,其他地方均没有留下一位志愿者在当地工作。 早在2004年政策出台之初,河南省有关方面就此问题在《关于实施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的通知》中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相关单位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相关保障政策,努力为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升学、就业以及创业等创造有利条件。“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 从调查情况看,显然一些地方对此项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张金帅建议,有关方面应该着手解决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的转正问题,即编制问题。“虽然政策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但是却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志愿者的编制问题难以解决,所以这使得很多本人想留在当地并且原服务单位也有此意向的志愿者最终不能留在当地。”(郑州记者陈祖强/文 图片由当事人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