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专题 > 正文

走进大别山建设新农村 喻家畈小学的敬一丹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0:05 东方今报

  

走进大别山建设新农村喻家畈小学的敬一丹老师

  敬一丹给孩子们打洗脚水

  

走进大别山建设新农村喻家畈小学的敬一丹老师

  敬一丹老师在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央视供图

  【引子】

  在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小学,有一位叫胡大清的老师,在大山深处执教30多年,学校在库区里面,胡大清就用渡船接送学生上学。说是学校,其实只是一个只有30多个学生的教学点,多年来,这里只有他一个教师。于是,他一个人有了好几种角色:船夫、教师、炊事员、保姆。

  15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见证了胡大清的感人事迹,当时,与她一起去的还有作家梁晓声、铁凝。那次,胡大清的事迹被拍成专题片,并以《红花草》的名字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红花草》的片尾,是敬一丹坐在船头,手里拿着孩子们送给她的一大束映山红。孩子们在岸上拼命地挥手,敬一丹也挥动着手,说她还会再来的。

  15年后,敬一丹真的回来了,她忘不了胡大清老师和大山深处的那个叫喻家畈的教学点。这次,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的大型采访中,第一站就到了喻家畈。这次,敬一丹在那里停留了两天,给孩子们上课、帮住校的学生淘米、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晚上,亲手给孩子们端水洗脚。

  敬一丹离开喻家畈16天后的7月22日,本报特派记者来到喻家畈,和当地的老师学生一起撷取“敬一丹老师”的点点滴滴。

  ●他记得敬一丹在课上课下的每一个细节

  从信阳市新县出发,到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村,要走200多公里的山路。7月22日一大早,下起了大雨。雨中的大山云雾笼罩,山路的两边,多是一些青竹、巴茅,被雨水洗过之后,更显青翠。汽车就在这样的画廊里行走。

  接近中午的时候,记者赶到了麻城市三河口镇中心学校。见到了正在二楼办公室值班的副校长余科家。在敬一丹当“临时老师”那两天,余科家一直陪同。记者先请他帮忙联系胡大清老师。

  “太不巧了,十天前,他和他妻子都到深圳的女儿家了。”余科家的一句话令记者始料不及。

  但余科家还是向记者介绍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在他的讲述中,凡是提到敬一丹时,他都用“敬老师”表述。

  “敬老师是7月3日下午赶到喻家畈教学点的,没到地点就急切地询问胡大清老师的情况,当得知胡大清的眼睛刚做了手术时,她的眉头紧皱了几下。”余科家说,央视当天的采访从下午4点开始,一直拍到晚上8点多,拍摄的内容是敬一丹给学生当老师,领着学生读课文。

  “当天最后一个镜头是,在敬老师的照料下,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都睡了,敬老师轻手轻脚地把点燃的蚊香送进去,仔细察看一下孩子们后,随手熄灭了灯。”余科家清楚地记得敬一丹的每一个细节。

  7月4日中午,趁着学生们午休,坐着小木船,敬老师来到了胡大清家。在胡大清家,敬一丹与胡大清聊起15年来的变化,平日少言寡语的胡大清打开了话匣子。

  “临走的时候,敬老师走在最后,她从提包里拿出一台小收音机送给胡大清,说是眼睛不好,早晚听听新闻,解解闷”。

  ●支教大学生日记里的敬老师

  胡汉莉是三河口镇的支教大学生。1985年她在喻家畈教学点上小学,胡大清是她的老师,1999年,她大学毕业,并且分到故乡支教。支教生,是大学毕业后志愿到革命老区支教的志愿者,时间是3年。

  敬一丹在喻家畈教学点体验的那两天,胡汉莉也被邀请回到了学校,一起回味过去的时光。

  敬一丹对大别山深处这所小学的牵挂,也深深感染了胡汉莉,她在日记里生动地记下了那些细节。

  7月3日 热

  喻家畈教学点上课的钟响了,玩耍的孩子们冲向教室。

  敲响钟的,不是这里的老师,而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这位名主持,将要在我的母校——喻家畈教学点,给孩子们当一天的老师。

  教室里,敬一丹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大别山”3个字。然后,教室里传来学生们跟随敬一丹朗读课文的声音。我看见,山里孩子们的眼神清纯极了,他们的朗读,比平时专心多了。

  山里的孩子,家离学校远,小学的时候,就要在学校吃住。下课的时候,这位名主持与学生们一起舀水淘米,并亲手把学生们的米放进饭盒里,再把饭盒放到伙房的架子上,等着放学的时候做饭吃。

  下午放学后,30多名学生排好队,高年级的学生从大木桶里把蒸好的米饭拿出来,敬一丹帮学生们分饭,她和她的同事也和孩子们一起吃饭。

  如今,山里的小学也用上了远程教育,这着实令敬一丹没有想到,看着孩子们跟着电视上学舞蹈,学唱歌,敬一丹倚在教室门口,脸上露出了笑容。

  下课了,孩子们走出教室,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只能玩两种游戏:在空地上玩石子、跳皮筋。尽管这些游戏很单调,但大山里还是传出孩子们欢笑的声音。敬一丹也不时和孩子们一起跳,她说,与城市里的孩子比,这里的孩子可以玩的游戏少得可怜。

  7月4日 依然炎热

  没想到敬一丹一行会来得这么早,早上6点多一点,她就赶到了教学点,她来的时候,孩子们刚刚起床。敬一丹带着孩子们出早操,早上的太阳红红的,从山的那一边慢慢爬上来。

  今天,胡大清老师从镇上的

医院看眼睛回来了,15年后,两人又一次见面了,他们都很激动。敬一丹仔细询问胡老师的情况,当得知胡老师的眼睛视力一个0.1,一个0.2的时候,敬一丹劝他注意休息。

  中午的时候,敬一丹坚持要去胡老师的家看看。胡老师的家在库区里面,他妻子划着小渡船来接他们。当年,也是这样的小渡船,胡老师划着它,把我们一个个接到学校读书,这以后,我注定忘不了小渡船了。

  敬一丹告诉我们,15年前,她也来过这里,但当时胡老师的家还是土木结构,如今,胡老师家盖起了新房子,铺上了水泥地面。胡老师的两个女儿都出嫁了,都在南方的城市生活,一个儿子也从黄冈师院毕业了,等待着分配。胡老师自己的工资也由200多元涨到现在的1100多元,谈话中,敬一丹真切地感受到了山区人生活的变化。

  ●敬老师给我端来洗脚水

  记者在喻家畈村寻找一个叫周俊的孩子,余科家副校长告诉记者,敬一丹曾经帮他端水洗脚。

  在村子外面玩耍的周俊很快被姐姐叫了回来。面对记者,已经上三年级的他并不胆怯,他跑进屋,拿出自己的语文书。“敬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了,她说的普通话可好听。”周俊说。“他给我洗过脸,帮我端过饭,天黑的时候,她端过来一盆水让我们洗脚,还拿出了一条干净的毛巾,我们睡觉的时候,她站在我们身边,给我们送蚊香,她关电灯的时候,我没有睡着,我想多看看敬老师,他像妈妈……”周俊的回忆就在眼前。临走的时候,小周俊问记者,敬老师拍的节目什么时候上电视,他要守在电视前面,看看电视里的学校、敬老师,还有他自己。

  ■敬一丹随笔节选

  恋旧

  还是得恋旧

  2006年7月21日

  我有点儿讨厌自己的恋旧,什么都舍不得扔,留着,存着,天长日久,自己陷在一大堆旧东西里。但这次,我庆幸,幸好我恋旧,找到了15年前的东西。

  那是一件圆领衫,白色的,印着绛红色的字,前面的大字是:“饮水思源”;小字是:“大别山革命老区行摄制组”;背后的字是“CCTV经济半小时”。衣服的颜色有点儿泛黄,字迹仍非常清晰。

  1991年,我们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去大别山的——一别15年。15年,能做什么?在一个家庭,婴儿长成了少年;在一个国家,可以实现3个“五年计划”了。大别山呢?胡老师呢?那些孩子呢?

  当我2006年盛夏又一次走进大别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想胡老师当年的模样。麻城,我已经不认识了,路很宽,楼很新,路过一个工地,人们告诉我,这是沪汉蓉铁路。

  走上村路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熟悉。还是那条砂石路,弯弯曲曲地通向喻家畈。在这里,我最想见的人自然是胡老师。果然,胡老师还在这里当老师。

  我们看到,如今的大别山,有那么大的差别。那里有麻城一中那样一流的学校,而在50公里以外,就在离胡老师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些教学点,都是“一个老师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教七八个、十来个学生,他们分别属于3个年级。

  那些老师,分散在大山的一道道褶皱里,他们默默地、久久地坚持着,分明都像胡老师。

  15年,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群学生,一个牵挂。如果记录下来,且不说见证一段历史,反映一个变化,就是留着以后自己恋旧也好。

  还是得恋旧。

  相关专题: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