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政策研究开新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8:13 东方网-文汇报

  唐钧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政策。实现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实际上要靠社会各个方面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起来,所有伟大的思想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来一项一项地落实。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清醒地评估我们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要改变那种“唯GDP论”的思维定势

  ●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客观上对社会政策研究的需求无疑是迫切的。真正的社会政策的研究成果并不满足于把问题归结到诸如“体制问题”、“资金问题”等一般层面上,也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地做一些非常一般化的“对策”或“建议”,社会政策专家要提出的是在中国行得通而且有效果的政策建议。这对完善中国的政治民主也有极大的好处

  ●社会政策首先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应用学科,但其整个的知识架构又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所以,要打破传统的“纯”学科的界限和隔阂,坚持其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时,要注意要坚持社会政策学的“公平”和“权利”的基本理念,而决不能放弃这个立身的根本。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社会政策固有的“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的特点,抓住现实问题来开题

  中国已经历长达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政策。当前,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在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巨大推动力。目标确定之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将成为成败的关键。因为,实现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实际上要靠社会各个方面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起来,所有伟大的思想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来一项一项地落实。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清醒地评估我们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要改变那种“唯GDP论”的思维定势。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政策被认为是关于国家与公民的个人福利(广义的)之间的关系,涉及收入分配、民主参与、政府财政等社会领域的社会科学学科。具体而言,社会政策一般包括: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

城市规划与住房政策、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等等。在欧洲,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是将“
食品安全
”放到了第一位。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经济增长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进步”,“在市场失灵的社会领域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干预”等思想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应用学科,社会政策学在世界各国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现在已经在国际社会科学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指出:社会政策的迅猛发展与其基本价值理念密切相关,这包括以公平与权利为基本价值观,从不讳言自己的价值立场,以公民参与为基石和以渐进主义为发展策略。

  社会政策研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起步较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有一大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投身于政策研究。但是,他们在价值理念上并没有形成共识,往往以不同学科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视角和立场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因此,在很多问题上难以取得共识,致使“唯GDP论”大行其道。同时,在中国部分政府机构的传统观念中,把政策制定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或“内部的”事务,不重视乃至不愿意与社会、与公众沟通,制定政策时又往往受制于“部门利益”,因此,在政策设计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上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社会领域的一些政策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近年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问题都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

  在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国际上常用市场理论中的“用户”的观念来看待我们所常讲的“政策对象”,其背后的理念即“用户是上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要听到老百姓的“实话实说”某些时候也并不是十分容易。所以,社会政策专家在政府与公众,尤其是在政府与弱势群体之间扮演“中介”角色就显得很重要。就方法和手段而言,专家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将公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定量的和定性的分析,实事求是地反映给决策者。专家们还可以根据社会政策的理论提出可供选择的若干政策方案,有利于政府决策。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社会政策学者在政策过程中的介入和干预,对这项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和谐,这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组织(政府、单位、社区、社团,等等)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而社会政策是在广义的福利领域调整社会关系、尤其是个人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的有用的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政策应该是大有用武之地。

  社会政策的发展有待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客观上对社会政策研究的需求无疑是迫切的。但是其发展仍然要为“市场”和“客户”所左右。

  若以市场的观念来看问题,社会政策研究的第一大“客户”是政府,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还要靠政府来推动。在发达国家,政府机构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相关事务和问题一般是不会自行进行调研或评估的(这样做显然缺乏公信力),惯常的做法是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或咨询公司来进行。类似的做法目前在中国也有所发展。同时,应该指出的是,真正的社会政策的研究成果并不满足于把问题归结到诸如“体制问题”、“资金问题”等一般层面上,也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地做一些非常一般化的“对策”或“建议”,社会政策专家要提出的是在中国行得通而且有效果的政策建议。这对完善中国的政治民主也有极大的好处。

  社会政策研究的第二大“客户”有可能是非营利组织、社区乃至企业。社会政策专家应该积极地与这些社会组织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开发中国的“公民社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社会政策研究人才。近年来,已经有一批高等院校的学系和研究机构打出了“社会政策”的旗号,使社会政策的研究和教学终于在中国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已经有100多所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国际上也有一股相似的风潮,英国就有20多所大学设立了社会政策系,建议有条件的院校适时地将社会工作系或专业改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或专业。同时,在一些重点院校开设社会政策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尽快地形成社会政策领域的人才群,并促使社会政策学尽快进入教育部的“正册”。

  就本身的发展而言,社会政策首先是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应用学科,但其整个的知识架构又远远超出了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所以,要打破传统的“纯”学科的界限和隔阂,坚持其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将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知识融入到同一个知识体系中去。当然,在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时,要注意要坚持社会政策学的“公平”和“权利”的基本理念,而决不能放弃这个立身的根本。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社会政策固有的“问题导向”和“行动导向”的特点,抓住现实问题来开题,不满足于对社会政策学科一般知识的把握,努力发展出社会政策中具体的专业方向乃至诸多子学科。

  总而言之,社会政策正好给政府、公众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一起切磋共商政策大计并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又一个大框架,是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新的生长点。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后,社会政策研究和学科发展必然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