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六条调控房地产业专题 > 正文

未来15年数百万人将在北京外围觅居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09:58 中国新闻网
未来15年数百万人将在北京外围觅居所(图)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图(2004年—2020年)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新网7月24日电 2005年1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出台。今天的人民日报报道说,新北京把18个区县划为首都核心区、城市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等四类功能区,拟建11个新城,这意味着未来15年,将有数百万人在中心城区之外另觅居所,但新北京并非弃旧迎新。

  在新规划对北京定位进行划时代“重构”之后,北京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其“标志性事件”是震动全国的首钢搬迁。

  在中国,

首钢不单是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更是产业进步的一个标杆。近700亿元的资产总额、逾8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这样的制造业“大户”,在北京经济总量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当北京宣布将首钢迁至河北曹妃甸,很多地方不理解,很多市民也想不通。

  北京市的决策层十分坚决:首钢非搬不可!建设新北京,必须彻底调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瞄准“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抢占产业结构的制高点。

  如果联想起北京工业化的沧桑历程,80岁首钢的搬迁,更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起点。从首钢决然离去的背影里,各地看到北京发展方向的全新调整;从北京壮士断腕的决心中,世界看到中国发展思路的科学转变。

  首钢搬迁,北京还有更深的考虑。让首钢落户河北,是北京的“领跑”之举。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京津冀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更需“新北京”的担当与带动,凝聚合力打造

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北京不是不要发展经济,但今日之经济已非昨日之经济”。这样的眼光,让北京的视野直逼更大的舞台。

  “十一五”开局,北京确定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使北京的结构调整全方位挺进,增长方式接连出现漂亮转身。年初以来,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大大高于全国40%的平均线,接近发达国家首都的水平,而传统农业占比已到2%以下。全市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大幅下降。

  这些变化,让人想起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的感言:城市规划融贯着发展理念,改写着发展模式,左右着发展水平。

  但增长模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改变北京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在北京市决策者眼里,新北京更为鲜活的灵魂是“宜居城市”。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这才是所有发展的落脚点。

  在“京城居不易”的困局之中,“宜居城市”的目标成为最大的民心工程。“首都之窗”网站一项关于“宜居北京”的调查,两个月内就吸引近万人参与献策。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评价,“北京提出宜居城市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个面临巨大环境资源压力的特大城市,一个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古老城市,敢于自我加压主动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它所折射的发展观念之变,确实耐人寻味,而立足于此北京城市建设思路的转折性调整更令人欣喜——

  全市一盘棋,“宜居”先“移居”。“两轴两带多中心”,新北京把18个区县划为首都核心区、城市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等四类功能区,拟建11个新城,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和功能。

  这意味着未来15年,将有数百万人在中心城区之外另觅居所。新城,是推进城乡统筹的一着妙棋,为后奥运时期的首都发展埋下伏笔,更将使北京人的时空观和生活方式不断“刷新”。

  这另辟蹊径的“移居”,也是对困扰北京城几十年的“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解答——

  新北京并非弃旧迎新。在走出以环线扩张的“同心圆”之后,北京决策者的设想是,再回到“圆心”,整治、保护好北京旧城,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复兴。

  如此谋篇布局,不仅显示了北京市的气魄与胸襟,也证明了北京市决策者的发展观并未止于一任、一时、一地。“这样的新北京建设好了,才算是向历史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城市规划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欣慰地说。

  新奥运提升北京后劲 改变官员老大加老土形象

  相关专题:国六条调控房地产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