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部全面介绍国家资助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7:40 中国网

  [王旭明]:谢谢崔司长对国家资助政策全面详实的介绍,尽管可能有时候反反复复在说,我深解崔司长的良苦用心,这一项覆盖面最广、受惠人最多、资助困难学生效果最好的,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大政策,我们没有宣传到位。我们说的远远不够。我在想,是版面紧张吗?可是我们能够拿出版面去宣传某一项、某一个企业或者对某一个困难学生的资助。是时段紧张吗?我发现某一个电视台的很著名的专题节目,每天30分钟里面拿出15分钟对某些困
难学生的困难事实反复渲染、反复炒作,然后要求社会援助,但是对我们这样一项政策却只字不提。我不理解,我也困惑,我觉得如果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是宣传者本身的问题,还是另外还什么更深的其他意思在里面。但是我坚信这样好的政策,如果更多媒体从良知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它的普遍性、它的惠众性,我们会用更多的笔触反映它。

  [王旭明]: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观点问题,我们认为上大学是理所应当的,或者是国家管或者是父母管,没有树立以贷款为荣的观念。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不仅仅经济上可以得到补偿,还可以树立艰苦奋斗、树立责任感,因为成才以后要还贷,可以说这样一项政策起的效益具有辐射性、覆盖性和波及性。因此,今天我们用这样一个发布会专门讲这个话题,在9月份之前,我们还要拿出若干个黄金新闻发布会时间和大家通报有关新政策,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并且请一些单位来介绍经验。

  [王旭明]:说到介绍经验,比如说我们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十个亿,惠及多少人。但是我所看到的媒体里面,没有一家媒体介绍惠及学生谈感受、谈体会,以及以后的学习、成长情况。这里我郑重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宣传我们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

  [崔邦焱]:国家奖学金开始是把总理预备金拿出来了,到现在十个亿里面还有,当时的张主任管预算,是从总理预备金里面拿出来的,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家庭学生确实非常关心。

  [王旭明]:欢迎大家提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我们电视台自从对新闻发布会进行直播以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向,从观众回馈的热线可以看出,广大群众对于助学贷款的还贷和借贷的问题非常关注。近几年上海等部分地区就实行了生源地贷款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贷款追索相对方便一些,教育部对于这种政策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政策是不是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呢?

  [张光明]:国家助学贷款是当前我们国家主要的助学贷款方式,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推行助学贷款的工作中,部分省市采取了一些生源地的助学贷款方式,是大学生在他考学的地方或者他在家庭户口所在地向当地金融部门(一般是信用社,城市中可能是一些银行)办理贷款的方式,我们称为“生源地组织贷款”,我们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资助方式。

  [张光明]:这种助学贷款,是我们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的一种补充形式。各地推行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应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们考虑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源地贷款会把这个问题扩大化,造成全国范围面临的困难,所以生源地贷款在当地有它的特点,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们欢迎推行一些生源地贷款的办法,特别是它能发挥新生入学时候的一些很好的作用。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请问崔司长,你对目前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评价?教育部对助学贷款的规模有什么规划?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国家经济形势比较好,2003年-2005年国税从两万亿增加到三万亿,国税的功能之一就是投资教育,因此投资的条件非常好,所以我想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规划吗?现在世界上投资教育的先进经验很多,可能你比我们知道的更多。

  [崔邦焱]:第一,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来,我们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进展,规模有了很快发展。我们从99年开始试点推行,开始是贷不出去,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党组,原教育部副部长宝清同志花了很大力气推进。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自抓,采取措施推,但是进展很慢。2004年以后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了,实施新政策、新机制以来,这几年进展很快。有的省市、有的学校比例很高,云南达到20%以上,有的学校达到30%多,这是第一句话。

  [崔邦焱]:第二句话,目前发展不平衡。发放规模仍然满足不了目前高等学校规模情况下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实政策,发放的情况不理想。今年教育部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抓“不平衡”问题。

  上半年我们派出了很多督查组到地方,去一些省市、去一些学校,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推进这项工作。我相信,这项制度由于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和推进,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高等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措施也比过去更加有利,我相信这项工作在今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规模会有更大的提高。

  [香港大公报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引发了争论,有种观点认为香港高校是以高昂的奖学金抢夺内地的学生,内地高校面临一些竞争,请问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你觉得香港高校的竞争给内地的一些高校招生和助学贷款制度,会不会应对这些变化做一些调整?谢谢。

  [崔邦焱]:港澳在大陆招生,我们国家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我们贫困家庭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仍然可以比较公平的报考港澳地区的学校。据我了解,港澳地区招收的是比较优秀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只要符合港澳地区高等学校招生的条件,也能够同样的被录取到港澳地区学习。

  [王旭明]:应该说港澳地区大学到内地来招生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的来看港澳地区在内地招生为内地的学生升学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同时对促进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港澳地区的大学建设都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交流,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对两方面的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对于您刚才所提到今年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有关部门正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出现的这些新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我们也会提出进一步的措施。

  [中国青年报记者]:请问崔司长,第一个问题,你刚才介绍中说到不是所有人申请贷款就能够获得贷款,从99年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大约40%的学生被拒绝,没有获得贷款。即使在04年6月份实行新机制以来大概有27%的学生没有获得贷款,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个比例这么高?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获得贷款他通过什么途径完成学业。

  第二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越是名牌学校,无论是获得贷款还是资助体系,获得校外援助来说都是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地方性的学校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尽管整个体系建立的相对比较完善,但对地方学校,他们怎么办?他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贷款,针对他们问题的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措施。

  [崔邦焱]:张光明给你解答一下。

  [张光明]:确实,从数据分析来看,99年以来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和获得贷款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2004年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这个差距在缩小。这是很明显的。这说明新政策、新机制实施以后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事实也是如此,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是如此。问题关键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得到助学贷款的资助。

  [张光明]:99年助学贷款推新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助学贷款工作非常困难,那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是不符合条件,一部分学生是符合条件,但是银行在贷款方面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99年以来统计数字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没有得到助学贷款。

  [张光明]:2004年以后新政策、新机制推行以来,获得贷款学生的比例大幅度在提高,但是仍然有27%的学生,申请了贷款没有拿到贷款。这也是事实。我们进行基层调查的时候发现是有这么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一部分学生是本身条件不够,第二,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开展的比较缓慢,这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基层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工作进展很慢,所以有一部分比例学生没有获得助学贷款,这也是我们往下推动工作的重点。

  [张光明]: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普遍意义来讲,这么好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相对名牌学校或者重点学校可能政策落实效果比较好,各种政策推行起来比较顺畅。确实也是如此,有些地方学校或者说不太知名的学校怎么办?他们资助的条件差一点,包括助学贷款可能还有一些困难,进展比较缓慢,这些学生怎么办?这确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张光明]:从政策上来说,全国统一的政策,应该统一的执行,效果应该基本一致。但是操作上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作的情况、管理的情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也不一样,名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树立起来,要那些学校这么短时间树立起名牌也不太容易,名牌就是名牌,差距也是自然条件。

  从资助渠道上来讲,名牌大学得到的资助渠道比较多,但是我们通过管理和政策应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这要求我们在管理部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学校也好,抓住这些薄弱环节,做好有关工作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现在不光考大学要选择,考中学也要选择一下,家长还是要去选择,对于教育部门来讲,这是我们工作中的不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日报记者]: 北京市是国家助学贷款最早的试点地区,我想问北京的贷款审批金额大概有多少?获得的贷款在校生占总在校生人数是多少?崔司长刚才讲有少数地处边远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你刚才说是媒体宣传不够,但是提到的“绿色通道”,要求所有学校把这些材料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大学生的。不知道是不是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了。教育对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政策措施?如果这个政策推进不够,不按照教育部要求去做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性措施?

  [崔邦焱]:我们规定高等学校发录取通知书必须同时附上与学校有关的资助政策和措施,或我们教育部和财政部统一印制的国家资助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学校不了解,刚才记者朋友说的对,我们宣传不够,刚才我是说有些信息到不了边远地方,应该说拿到通知书,通知书里面都有,应该了解。

  可能有少数高等学校至少可能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好,所以今年8月15号-9月15号要开通热线电话。我们按照教育部部长的要求,要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抽查一部分地方和学校看看这方面的情况。到今年下半年我们会跟记者朋友报道这方面的情况。

  [崔邦焱]:现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说在去年下半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现在效果非常明显。为什么要采取比较重要的措施推进呢?就是由于个别省区这项工作启动不了,现在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领导下,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现在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项工作都启动了。

  绝大多数学校,这项工作的启动都开始了,问题是有些学校现在发放的额度比较低,尤其是部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所以下一步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这个平台,主要是加强督查,共同推进,采取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的推向深入。

  [崔邦焱]: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我的同事——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处副处长周春树回答。

  [周春树]:北京高校里面35所是机关院校,我们反映的是地方院校,地方院校现在是24万人左右,比如湖南、河北都是80万人左右,所以相对数基本上达到7%-8%,这是在校生获得贷款的学生比例。

  但是今年4月、5月我到北京市调研,除了国家奖学金以外,政府也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今年他们要达到30多万人,所以它的资金比较充足,北京的生源基本上是本地招生,所以生源情况比较好。

  [记者]: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讲的要在学生中宣传贷款光荣的理念,从我们搞教育部的发布会来看,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刚才中青报的记者讲申请、获得就是打了一个折扣。如果申请再往前推,还有没申请的,申请的只是一部分贫困的,再往前推就很多了。我们总说贫困20%,20%是理论上的需求,如果不申请就不能有现实的需求,我再穷我不申请贷款,谁能强迫我贷款。为什么有些人不贷,到大学里面一了解,再动员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不贷,也有一部分不交学费的人也不贷款,最后就离开学校,所以发生了最后扣押毕业证的现象。我们的“绿色通道”是让他进学校的,进学校不能让你没有交待,四年上完学,拿毕业证就走了。对学生的这种教育,比如说一年级没有贷款,二年级还要动员,三年级还要动员。你贷了款才能交学费,这跟高校的利益联系得太紧密了。另外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贷款指南”,这个东西应该是在高三的时候至少是毕业前就把这个东西发给他,刚才讲我们宣传有问题,但是至少从县一级的政府或者教育局都应该有《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和党刊,他们会知道这个政策。这个学生在上高三要毕业的时候,学校根本没有和他说这个事儿,从教育内部来说,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可以强令县教育局把这个东西发给毕业班的每个学生,应该把这个事情前移,让毕业生知道我如果考上大学,我可以贷款,如果我报一个低一点的学校可能学费稍微便宜一些,对学生做这些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说以学生为本,我希望以后介绍助学贷款的时候要介绍一下有多少学生不愿意贷,大学因为这些年招的学生,没有交学费,而学生离开学校了,大学现在欠了多少钱,问每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我估计都是上亿的。从这个角度也说明,我们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学生欠学校的学费是越来越多。

  [张光明]:看得出来你对我们教育情况非常熟悉。助学贷款实行这么多年来很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不贷的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刚才说有些学生是贷款,有些学生不愿意贷款,虽然他很困难但是他不愿意贷款,我们进行过分析,一部分是碍于面子,有些从边远地区来的,人很朴实拒绝这种贷款。不光是他们,作为我们城里人来说,我们在座各位拿到贷款的也不是很多,不像西方的金融体制很发达的国家。我们的贷款比例是很低的,更何况深山来的学生不愿意负债,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这个比例有多大,现在很难说,在学校里调研很多人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比例到底多大,我们确实没有办法掌握这个数。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是贫困,他不交学费,也不贷款,这可能是政策擦边球,我不贷款、不负债,不欠银行的,我不交学费,我欠学校人情债,学校没有借贷关系,不负法律责任,不能把我怎么样,有少量学生是这样的状态,这就要我们去宣传和教育学生,现在也要求把助学贷款从新生就开始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不光是资助他们,还要教育他们,这是高等学校的本职工作,这个情况只能说逐步的通过政策的实施和教育改观,但是这个情况确实存在。

  刚才说我们的政策应该适当往前移,这个建议很好,当然还有成本问题、技术问题、还有什么方式的问题。如果毕业班每人都一份的话,这个量非常大,再说有些也用不着,这个成本稍微大一些,但是我们可以改进工作方式,目的是让他知道这个政策,特别是贫困学生知道这个政策,对于我们推动工作,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还是非常好的建议。

  [崔邦焱]:你这个建议很好,我们今后工作一定改进,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记者朋友都在,我们鼓励我们年轻人,考入大学的学生多渠道筹集经费、完成学业。我们鼓励考入大学和青年人靠贷款入学和完成学业。王旭明先生曾经讲过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引起了我们网民的评论,这个观点是对的,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世界惯例。全世界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是成本分担机制,高等教育不是免费教育,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必须要交学费上学,是必须要个人和家庭负担部分成本的。所以说我们的学生,包括贫困家庭的学生不能说上大学我要免费,就应该靠资助,有这种观点的学生是不对的。有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没有申请贷款或者不申请贷款,其中有很多原因,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有些高等学校反映的客观情况,总是希望免学费,希望拿国家助学奖学金,希望特殊困难补助,我觉得你有困难,国家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完全是应该的。但是我们鼓励年轻人,鼓励大学生多渠道筹措学习经费,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踊跃贷款,靠贷款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王旭明]:简单一句话,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观点转变问题,学会贷款,学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儿。

  [北京青年报记者]:请问在开学后热线电话有没有确定,能够给全国的学生和家长公布一下。崔司长说到助学贷款制定一个奖学金代偿的政策,相当于在偏远地区或者艰苦行业就业的学生可能是国家资助他,我想问就业以后,所谓的奖学金代偿,是由他毕业的院校还是他就业的单位和地方,所谓的艰苦行业大概是什么样的行业和地区?如果就业以后还叫“奖学金”合适不合适。如果现在正在制定,明年是不是可以施行。

  [张光明]:热线电话的工作我们正在准备,基本上准备好了,去年开通以后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我们收获也很大,对我们促进工作,给家长和学生解释政策,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的工作起了很好作用,所以今年我们继续开展热线电话,但是电话号码还没有准备好,在开通前肯定会跟各位媒体介绍一下,也帮助我们宣传一下。

  [崔邦焱]: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制度。这个制度的研究、制定和出台等有关问题,正因为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到,这个制度设计的难度,“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如何界定?到哪儿算艰苦地区,到延庆算不算,是到大西北才算。所以这个是一个难度。

  第二是资金难度,由于我们学校现在的财政隶属关系的不同,有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有省部委院校、有地市所属院校,由于这些原因,等等等等原因,现在目前政策的制定,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讨论和研究,进展是比较顺利的,这项工作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现在的文件起草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目前正处于报批过程中,我们抓紧工作,争取尽快下发。

  [王旭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是对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对我们这项政策表示的关注支持表示敬意。我推荐一篇《文汇报》对我们上次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短短的一个方框把上次新闻发布会的七条信息用这么短的篇幅非常准确的凝练出来,信息量之大、之准非常难以想象,是一个实习记者李洋发的。我们教育者,实习记者的水平都如此之高,由此我看到了希望。

  更多新鲜资讯、更大新闻空间,我们下次新闻发布会再见!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