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教育部谈助学贷款政策 承诺让贫困生能够读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7:40 中国网

  7月25日15时,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6次(定时定点第7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以下为发布会内容:

  [王旭明]:新闻界的各位朋友,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的广大观众朋友,收看人民网、中国网在线直播的广大网民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关注、出席教育部今年的第16次,也是我们定时定点召开的第7次新闻发布会。

  [王旭明]:大家都知道,北方的气侯一般很干燥、炽热,今天不同,空气中带着凉爽和湿润,希望这种气侯能给大家一个好的心情。

  [王旭明]:首先我先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刚刚结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的报道情况,7月12日-18日第三届中外校长论坛在上海举行,这届论坛引起了许多记者朋友的关注,据不完全的了解,大概近有180名记者在会上报道,北京去的记者就有七八十人之多。

  [王旭明]:中外大学校长就创新和社会服务广泛的召开了讨论。我们媒体报道情况也非常可观,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许多主流媒体,在这里面做了大量的报道,比如说《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先后报出了很多篇关于大学校长论坛的新闻,其中有一篇提到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集粹,这些观点集粹我觉得非常启发人,比如说“高考制度绝不能废除但必须改革,目前模式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学生质量,中国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本科生”等等,这一组报道确实比较全面的报道了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

  《光明日报》派了两位资深记者报道,他们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专栏里面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比如说记者宋晓梦写的《我们进步了——写于中外校长论坛闭幕之际》,另外他们在大学创新与服务专栏里面提出了几个观点:“国际知名大学在坚持做什么?”“技术创新在于善用大学资源”等等。

  [王旭明]:我们感到特别兴奋的是《中国青年报》派了四名记者会上跟踪全方位报道,他们第一天用一整版篇幅报道了《21位年轻新校长首次集体亮相》。他们又采访了6、7位校长,都发表了精彩的论述,视角独特新颖。同时他们每一天都发表一整版或者多版的报道。记者谢湘连续报道了三期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期他报道“中国大学校长声音更响亮”。

  另外新华社也进行了充分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上大篇幅的对中外大学校长的观点进行了集纳。中国教育电视台他们的报道不用说了,报道形式新颖,中国教育电视台非常不容易,他们每天十几位记者,保证每天都有实况播出。这期间教育部举行了17场记者招待会,来我们这里讲学的14位外方大学校长,基本上都和记者有了见面机会,通过这种形式,使记者们充分的对本届中外校长论坛进行了报道。

  [王旭明]:7月上海的气侯是非常燥热,有的记者开玩笑的说,以后谁要再表现不好,就让他7月份到浦东,在这种气侯非常不好的情况下,记者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充分的报道,为此我们要特别说,所有好的报道是在于教育部有一批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新闻报道的记者,尽管他们现在有的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尽管他们不直接的报道教育,但是我们觉得他们的工作水平、他们的思想深度、他们的视角都足以令我们借鉴。

  [王旭明]:为此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特别聘请第一批教育部的特约记者,对《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温红彦同志,《光明日报》教务部主任汪大勇同志,《求是》杂志科教部主任苗苏菲同志,《中国青年报》编委谢湘同志,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总监于禾同志,这五位同志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我们教育部新闻办公室聘请他们为特约记者,今天我们先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向他们五位发我们的聘任证书,希望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王旭明]:我们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记者朋友,能够对工作产生感情,对教育产生感情,不间断、持久的,一生的追随教育、报道教育。

  [王旭明]:其实每天都有许多新闻发生,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其实我在看报道当中,我感觉有很多事情在发生,但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举一个例子,虽然我在教育部门已经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自认为是了解教育的,但是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农村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到过北京,不要说北京,就是省城都没有到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湖北省在实施一项计划,每年由国家,由省里拿出两千万元对省里县城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进行10-15天的免费培训,这些老师到了省城,到了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这样的一流大学以后,眼界大开,确实有前所未有的感觉。我们三周前的礼拜六和礼拜日,我带了几个记者到那儿先看了一下,了解一下,真是感觉大不一样,这些老师到了重点大学以后,他们的那种感受,那种启发,那种喜悦溢于言表。

  [王旭明]:我们在武汉音乐学院看到了几位教音乐的老师,第一次来到省城,而且是第一次登台演出,他们演出的时候热泪盈眶,非常感动。我在想这么美好的事情,我们平常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我们有一些报道比如说新华社的《每日电讯》,以这个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不赚钱的“昏”,但是我们的积极性很高》,另外《人民日报》在要闻版对一个地区消息进行了报道,叫做“政府招牌买单仍然聘用人民湖北厂科大学培训中心教师”。我们回来的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湖北十万农村教师走进一流大学进行培训。

  [王旭明]:我们《中国教师报》利用了三个版的篇幅,对这个事件本身进行了报道,还用一个版拿出来对学员的感受做了摘要刊登。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高考结束了,我注意到许多媒体都对录取情况非常关心,但是在关心里面,我发现《光明日报》头版有那么一条消息:“南京亲情关怀高考失利学生”,这篇报道引起了我们特别大的兴趣。在高考以后相当一批学生是没有被录取的,所谓失利的学生是更需要关爱和关怀。媒体应该用更多篇幅关怀他们,这虽然是一小块,但是这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指导,希望更多的记者关注这些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事件。

  [王旭明]:《人民日报》在视点新闻里面,有一个百期策划,把天津大学舍己救人的大学生“徐伟”,作为他们的第一个人物推出来,令我非常感动。

  [王旭明]:我觉得这些优秀的报道,的确让人很兴奋。我们就教育报道来说,实际上大量的报道是主流,是方向,当然这当中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杂音。比如说有报道称青海某个地方小学停办多年,教育经费照领。后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行了调查核实,证明这是一则不实的报道。就是这则不实的报道对学校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家媒体已经正式道歉。另外也有一家报道说有一个农民的孩子考上大学,因为交不起学费,自杀了。经过调查,自杀根本和高考上大学无关。另外某一个报道说某大学生毕业以后因为没有看到就业签约单,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就没有给他毕业证明。我们也调查了,事实是查无此人。现在我们有很多精力放在对不实新闻的考查、调查、核实。所以说记者的责任很重,如果稍稍核实一下,以准确为生命,这样的荒谬就不会发生。

  [王旭明]:《中国青年报》7月14日有一篇报道,提出我们现在读的报纸,某一个要闻版的报纸上来就是大巴车

车祸六人死亡,女大学生砍伤同学两腿等等,他写了几十个题目,他说这些题目反映不了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一个要闻版就把周围的事件讲得跟烂白薯差不多,他说媒体是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主渠道,某种渠道上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会被许多观众默认为客观存在,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媒体无形中营造出的某些氛围会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心里和行为,极力报道各类事件,这样的报道给给民众造成了心理恐慌由谁来买单?作者最后说“多元化是当今社会最好的描述,阴暗面和令我们嗤之以鼻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可阳光依然存在,我乐观的相信并且非常相信这个世界到底是有阳光,有美的、好的、善的、真的故事”,他说“但愿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击网络、打开收音机时报道的事件能够有春风拂面、阳光满面”。

  [王旭明]:他描绘的太好了,我在这里给大家照读,在座的都是媒体人,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各位的思考。我觉得这些内容比较丰富,有意义的开场白应该是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

  [王旭明]:今天的主题是助学贷款。每当大学入学开始的时候,一个沉重但是很现实的话题不得不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困难学生的大学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们国家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并且积极有效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几年来,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核心内容,包括奖贷助免一套完整的助学体系,使我们国家的困难学生有充分保证进入公立大学就读。

  在新生即将收到各类学校通知单的时候,我们今天特别请到几位向大家介绍我们国家有关助学政策的问题。今天在主席台上就坐并回答大家提问的是:学生助学贷款中心主任,也是我们的财务司巡视员崔邦焱先生;由学生贷款中心的副主任张光明先生。首先有请崔邦焱先生介绍这方面的有关情况。

  [崔邦焱]:新闻界的朋友们,目前高考的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新的学年即将开始,经过高考我们国家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即将走进大学,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在这些被新录取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怎么解决经济困难,保证他们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应该说现在我们国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教育部党组,教育部有关部门,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这些年的努力基本上建立了我们国家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崔邦焱]:今天我们想利用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向新闻界的各位朋友把我们目前高等学校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做一个全面的介绍。也想通过媒体平台,向广大考生,尤其是家住比较偏远的考生通过媒体使他们知晓我们国家在高等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使他们解除上大学因经济困难而发生的顾虑。

   教育部:承诺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进入公立大学

   教育部官员否认青海某地冒领教育经费等三条新闻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