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郏宗培:让易中天如日中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1:26 三联生活周刊 | |||||||||
“如果我们这次没有竞标成功,我会后悔一辈子。” 主笔◎王小峰 55万起印数,14%版税,3年保底数20万。这是“央视”“百家讲坛”最红的主讲人易中天新书《品三国》的书稿竞价结果。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郏宗培用这组数字把《品三国》
三联生活周刊:出版社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去竞标一本书? 郏宗培:当时竞标成功,我谈了三点:第一,我们跟易中天交往有20多年,他根据硕士论文改编的处女作是在我们这里出版的。20多年里,我们先后给他出了7本书,包括最近比较热销的《品读中国》。我们对他20多年创作的努力很了解,直到90年代后,他逐步明了了一个道理,把他的学术和大众对接起来,我们是表示认可的,事实也证明他的这些著作得到了读者认可。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下决心去竞标他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第二,这几年我们搞畅销书有点心得,从余华的作品系列到其他作家的作品,最近几年能把书做到四五十万,《兄弟》的上部已经达到50多万,《兄弟》下部出版推动了上部的销售,有些书只要有市场就会一波一波往前推。当时我们竞标的时候说要出3本,现在变成两本,主要是盗版问题让我们改变了策略;第三,就是出版总社对我们这个行动的支持,中央电视台和国际电视总公司这样强势媒体跟我们合作,有优势,而且易中天的东西一直在播出。 三联生活周刊:竞标成功之后,是怎么想的? 郏宗培:我回来后希望易中天赶紧把稿子整理好,我们赶紧出版,我希望3个月见分晓。我们竞标时提出的条件是不是可以兑现?是不是符合这类书的市场?我想,用事实来说话,我说得再多也白搭。 三联生活周刊:3本书变成了两本书后有什么不同? 郏宗培:当时《品三国》分上、中、下,后来调整了,因为盗版太厉害。易中天之前讲完的12讲,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伪书,就是根据这12讲DVD资料整理出来的,叫《易中天品三国》,所以现在我们的书名叫《品三国》。后来我们三方联合发表一个声明,原来12讲,我们现在又增加了12讲,还有四五讲没有播出来,除非他们到中央电视台去偷出录像资料。还有,我们专门为这本书做了一个光盘《我的历史观》,这个光盘从来没有公开过,就是专门为这本书制作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国际电视总公司也要从中分一部分钱,这么高的保底和版税,赢利空间更小了。 郏宗培:现在这本书定价25元,但我的印数大,成本就降下来了,但我要宣传,很多加工环节要手工包装,还要加一张光盘。现在出版社一本书的毛利也就是在20%以内,不会再大,比十几年前大大缩小了。如果你把书做大了,还是可以薄利多销。《品读中国》今年1~4月卖掉了5万套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2000~2004年这5年间,这本书也就发行了5万套左右。去年他在电视上讲汉代人物,今年再讲“三国”,他的《品读中国》4个月的销量相当于过去5年的销量,这个势头超过了前5年。《品人录》前面的5年就是5万套,现在印到18万套,库存是0,加印都来不及。我可以说,竞标以来的两个月,《品人录》是他的书里面走得最好的,走掉了将近10万套。这些都能看得出,他的人气在往上升,这也是我们下决心的原因。既然有这样的游戏规则,“央视”想得到一点利益我们完全认可。我的一个观点是,出版现在进入了微利时代,你不能一下吃成一个胖子,想做成一本畅销书,必须要和社会上有关方面协同作战,借助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如果出版社还像以前那样做,肯定是做不大的。所以微利时代是对的,大家共同赢利。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出版界同行认为,你们这样做很难赢利。 郏宗培:所以,竞标结果出来之后,很多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违反行业规矩,他们说得也有点道理,因为成本很高。回来后,我跟出版社中层以上的干部原原本本汇报了一下这次竞标的工作,我们分析过,根据我们的预算,打掉各种费用,卖掉25万~30万套之前,我们在做无利的工作,在为14%的版税打工,30万套以上,我就为自己打工了。在微利时代,你拿到这个出版资格,就必须付出劳动,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其实你们凭交情可以不用竞价拿下这本书的出版权。 郏宗培:今年我们支付他《品读中国》的版税有30多万元,他夫人称我们责编是伯乐。我们关系很好,我跟易中天接触下来,发现他是个感恩的人,中央电视台和国际电视总公司让他在年近花甲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了。他做教授这么多年,还算一个有点影响的人,但是“央视”一介入,一下子把一个人搞得大红大紫了。我们有些作家,一出名,就没有感恩意识,觉得理所当然,好像人家都欠他什么似的。易中天还是个很平民化的人,他知道感恩,我也能理解。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人们关心的是怎么把这么多的书卖出去。 郏宗培:我们下决心要把这本书卖出去,有人说我们硬撑着,要炒作。我们不排除炒作,其实“央视”这次搞竞标也是在炒作,炒作也是需要的,也是营销的一部分。炒作是过程、手段,最终是把我的出版物搞好,易中天的作品是我们出版社该抓的骨干工程,这是一个主流文化,老少通吃。5月中旬,在竞标前,我们请易中天来上海搞过两次活动,一次是在上海书城,搞签售,一个下午,4个小时15分钟,卖掉1200本书。第二天,我们在上海图书馆搞演讲,300人的场地进来六七百人,整个主席台上都坐满人。他走红的程度,在我们搞的两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首印55万套,下去也是55万套,5家工厂一起开机,目前的订单已经到了40万套。我们7月22日全国同时首发,按照运输的日程,排出一个物流时间表。7月22日上午10点我们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首发式,当晚,我们就飞到成都,第二天在成都武侯祠举行签售活动。下一个双休日,我们会在广州、深圳举行签售,8月5日,我们在上海书展上搞一个演讲会,就像去年余华一样,我想这个势头会越来越猛。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这本书做大、做好,尽可能满足读者对他的需要,还有就是打乱盗版非法书商的节奏。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竞标时候,你心里最大承受的保底数是多少? 郏宗培:在交标前10分钟,旁边都是新闻媒体的记者,我写了几个数,55,14%,15%,我在权衡,到底版税多少?50万和55万之间我也在权衡,14%和15%我也在权衡,20万保底我也在想,不过无所谓,这是以后3年的事情。我当时能承受的最大数字就是55万。我们提出来的数字完全可以做到,我说的3个月见分晓,我希望我们的这些话是负责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像这样的超级畅销书,宣传已经自然形成了,只要你推动一下,它马上就走。5月22日竞标成功后,就是一个很大的宣传浪潮,你不宣传人家就在说了,它不胫而走,有人说我们主要是炒作,其次才是赚钱,哪怕亏了他们也赚到了广告。我们的主观愿望不是要冒一个险,易中天本人就是一个中心人物,现在他越来越中心了。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这次没有竞标成功,我会后悔一辈子。幸亏我竞标到了,我为什么要55万,我可以在50万上做文章,但我就是为了加大保险系数,结果有人加了一个52万。 三联生活周刊:您怎么看畅销书这个现象? 郏宗培:畅销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打一的。畅销书不一定是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不一定畅销,这一点我们要认清。畅销书的特点就是在市场上流通得快,传得快,传得广,真的畅销书都是读者在买,不是公家掏钱买,学习文件不是畅销书。在这个前提下要系统权衡,比如余华,他的书一直很畅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是畅销书,《活着》重新包装之后,卖到了25万套。他10年后出的《兄弟》上下册,当时出的时候捏了一把汗,长篇小说一分为二,能卖得好吗?想不到效果还不错,这说明这个作家的人气。他的读者群不亚于易中天,易中天还借助了古典、经典和耳熟能详的作品,畅销是应该的。投标拿下来之后,我们重点放在营销方面,我要做到有效发行,这一点我很明确,做畅销书,人家都是高定价低折扣,我不做,我的价格适中,折扣也是通常的折扣。我这个55万,第一波就出去,接下来我就10万10万印3年的保底数,我要提前超额完成。但有一点,我要强调一下,像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一个出版社做畅销书,实际上是搅动你的长销书,甚至带动你库存书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老出版社如果只捧着你的铁饭碗,不去寻求更多货源的话,会被人家淡忘的。有人说你没看到书稿怎么就去竞标了?我说,我们做过他的书,对他的创作比较熟悉,而且我们在主动完善。畅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