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大地震废墟上建立起的大震不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2:12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杨茜发自唐山 三十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这无疑是人间最惨烈的一幕。一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地下16公里处爆炸。

  唐山,这个用了近百年时间打造的中国重工业重镇,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但接下来开的重建工作无疑又是激动人心的,它跳出了原有的造城框架,直接推动了全国建筑防震标准的提高和更替,还启发了多项防震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废墟中两座庙幸存

  “丰南县(现为唐山市一区之一)全部平了,但废墟中有同事发现居然有两座寺庙留了下来。”周锡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山地震时他正担任北京抗震指挥部指挥长。两座庙宇在地震中得以保全,并不是有神灵护佑。原来,“支撑庙宇的四根木头柱子下都垫有一块石头,庙宇顶部几个角也都是木榫结构。其中一座庙宇的底部,其连接地面的木板甚至可以滑动。”

  周锡元院士26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那块可以滑动的木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抵消掉相当部分地震波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减轻地震波对庙宇的破坏。

  上述发现后来很好地应用在了隔震技术中。据了解,隔震技术就是指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面之间设置某些隔震消能装置,如滑移板隔离等。据周锡元院士透露,这一技术正是那座庙宇带来的启发。

  这一技术后来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试点。据周院士记载,1998年陕西咸阳地震时,该县西北国棉一厂家属区有两栋安装了隔震消能装置的隔震楼。地震时其他楼房的住户纷纷跑到楼下空地逃生,但这两栋楼的人家均没有震感,其中一户正在装修的人家甚至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事实上,那两座幸存下来的寺庙给人的启发还远不止于此。其中的木榫结构原理后来也被应用于消能减震技术。据了解,消能减震主要是通过附加的子结构或一定的措施,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如寺庙中的木榫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类似的发现还被其他的一些不速之客所记录。曾经做过记者的钱纲在他的《唐山大地震》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幅场景:“在10度(烈度)区,竟然有一座八层高楼完整的框架独立于废墟之上,这是尚未完全竣工的新华旅馆主楼。”

  原来,该楼原设计是内框架外墙承重结构,海城地震后,又在周边承重外墙中续加了12根构造柱。事后来看,正是这12根构造柱使其逃过了险情。

  但是,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建筑抗震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所有的这一切发现,都在震后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在唐山重建中发挥了作用。

  地震前抗震新标准刚起草完毕

  一个背景是,唐山地震发生之前,中国北方相继发生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但当时的研究目光还是集中在地震频发的新疆、云南、四川等西北、西南地区。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人员纷纷“西迁”。是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大批研究人员还在西北、西南地区成立了新的地震研究机构。

  但就在大家把目光投向西南、西北的时候,一向被视为安全地带的燕赵大地,1976年7月28日这天凌晨却爆发了这场灾难。

  黄世敏,中国建筑研究院抗震研究所所长、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副主任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唐山地震以前,中国在防震研究领域几乎还是空白。在黄世敏看来,这次地震即使不是发生在唐山而是其他地方,其后果也一样。毕竟那时候的工程抗震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据黄世敏介绍,他所在的抗震研究所也是1975年海城地震后方始成立的。

  比较之下,海城地震后民间更早地有了防御意识并自发地体现在行动中。唐山地震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毁损相对较轻的楼房,大都是1975年海城地震之后新建的。与以前的老房相比,这些新建房屋在承重墙中添加了构造柱,直接对房屋进行加固。

  一个背景是,唐山地震时我国建筑沿用的仍是“74标准”。海城地震后,国家意识到原有的标准不足以抵御地震的破坏性,需要“加固”。是时,国家建设委员会(现建设部前身)刚刚召集一批专家起草完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未及颁布,唐山地震就在一夜之间爆发了。

  唐山地震次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使用,史称“78规范”。此后不久,“79规范”出台。二十年后,“2001规范”出台并沿用至今。目前,包括唐山、北京在内的地区建筑均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在江苏宿迁,这一设防标准高达9度。

  目前,全国的建筑均按照国家地震局的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划分了不同的地震设防标准,基本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是,但是按照上述标准修建的房屋还是比较多的局限在城市。

  “面对着几十万唐山人死伤于不坚固建筑的残酷事实,那些‘幸存’的房屋,会引起建筑学家多少痛心的思考和沉重的惋叹。”在《唐山大地震》一书中,作家钱钢如是感慨道。

  一如专家们坦言,唐山地震成为我国抗震减灾工作的一道分水岭。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地震的痛苦记忆逐渐遥远。24天前,同属首都地震圈的文安县发生5.1级地震,此后不久,云南津盐县地震致22人亡命。

  “实际像云南这次这种地震,本来是应该减少伤亡的。”在一位专家看来,如果防震工作能在农村中有所推展,这样的伤亡大可避免。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