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拯救:生命奇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6:08 山西晚报

  

拯救:生命奇迹(图)

  救护队来了!二百多个医疗队,一万多名医护人员,在唐山废墟上迅速撒开,天上地下,展开了空前壮烈的大救援。唐山机场,每隔两分钟起降一架飞机。大批伤员被运走,大批物资被运来。唐山,展开了一场抢夺生命的战斗!唐山大地震,以震惊人寰的毁灭性考验,留下了一批坚韧的渴生者姓名。

  ■相关新闻

  近50万人获救

  据新华社

石家庄7月26日电唐山大地震使一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平地,60余万人被埋压在废墟里。据一项研究成果披露,地震发生后,有约48万人是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

  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因此,震后灾区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废墟下抢救出被埋压人员。

  作为我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他也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王子平认为,灾民自救互救之所以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基于三个特点。

  及时性。灾民处在灾难发生之地,能最及时地进行自救,别的救援者不可能比他们更及时。就近性与广泛性。唐山地震后的自救活动绝大多数是就近进行的,哪里有脱险者,哪里就有自救互救者。自发性。震后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动几乎完全是自发的,这与灾后初期特定环境下有组织救援活动难以开展有关,也取决于灾民自身精神与道德因素。

  ■防震知识

  ★地声大自然的警报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

  据调查,距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尚没入睡的居民中,有95%的人听到了震前的地声。震前地声最早出现在7月27日23时左右,这些早期听到的地声比较低沉。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

  ★地光灾难来临前兆

  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一位工程师“听到左方传来

发动机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白光,持续4.4秒钟,接着地震来了。地震过后,光也就暗下来了。”

  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地光的形状不一,有的呈片状或球状,也有是电火花似的。地光的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运尸车上拣回条命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兴高采烈地从唐海县农场来到了唐山地委党校学习。然而就在一夜之间,他却从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天堂坠落进黑暗的“鬼门关”。压在废墟下三天的他被救出后直接装进了盛尸袋。就这样,他一次次被当成死人抬上运尸车,又一次次被好心人从死神手中夺回。

  1976年7月27日,22岁的孙绍佑正在稻田里锄草,突然接到党组织通知,要派他到唐山地委党校学习。孙绍佑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唐山地委党校。

  后来的事情他就不知道了。“这些事都是后来听同学们说的。”孙绍佑一直说,因为他整整“死”了两个月。原来,孙绍佑被埋在地委党校的大楼里三天三夜,也昏迷了三天三夜。直到解放军来了,才把他从废墟下面抠出来。被抠出来的孙绍佑已面目全非:头骨崩裂,脑浆已流出了许多,眼球完全挂在外面,满脸都是鲜血。“这个不行了,装车吧。”人们开始七手八脚地把他装进了盛尸袋。

  孙绍佑的“尸体”就要被掩埋了,当人们把他从运尸车上抬下来的时候,有人竟发现了他的嘴唇在动。“他还没死呢!”一位好心人惊喜地发现了孙绍佑的细微变化,随后他被抬上了一辆救护车,送往玉田县火车站。“火车站等着的伤员太多了,有人告诉我,我在那里几次被当成死人,一直淋了几天雨。”地震后的第六天,孙绍佑终于到了北京站,直接被送到宣武医院。而当时的孙绍佑却没有一丝呼吸迹象,心脏也没一丝跳动。人们甚至发现他的眼窝里、脑袋上蠕动着一只只白蛆。“我又一次被装上运尸车,送往郊区。”孙绍佑平静地说。

  当把他的“尸体”从车上抬下来的时候,竟又有人发现了他的嘴唇在动,孙绍佑第二次被抬上了救护车,运到宣武医院。很快,医生们为孙绍佑做了全面检查,一根根针扎入心脏,“医生们小心翼翼地把我的脑子洗了洗,把我的眼球塞进去,并做了缝合手术。”手术后孙绍佑一直昏迷了两个月。两个月后的一天,孙绍佑醒来,“无名氏醒了,无名氏醒了!”突然,孙绍佑看到有医生看着自己喊无名氏,他们一下子都围向了自己,像打了胜仗一样欢欣鼓舞。

  据《燕赵都市报》

  瞬间闪现的母爱

  

  ▲王秉臣地震当年曾随医疗队去唐山赈灾

  在地震中,我看到了父爱与母爱的伟大,令我终身难忘。

  地震后的第23天,在唐山新华路中段,来往人群很多。近中午了,大家都听到有婴儿的哭声,但辨别不出方向。一位解放军战士说哭声应该来自半片楼三层的一个房间,此时众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三楼的这个房间。一幕惊人的场面映入众人的眼帘,一位母亲被砸死之前把婴儿放到写字台中间抽屉下的小小空间中,婴儿\(好像不到1岁\发出响亮的啼哭声,众人的眼泪不约而同地在眼圈里转,都在想如何去拯救这个孩子。还是这位解放军战士的想法来得快,他迅速地组织了几位战士,像叠罗汉一样人踩人肩向上爬,动作之神速之灵敏让所有人折服,孩子终于被救了下来了。

  这位母亲在临危的一瞬间是那么睿智果断那么勇敢敏捷,是伟大的母爱。

  据《燕赵都市报》

  铁皮箱撑起生命

  

  ▲苏全生当年25岁的他亲历了大地震

  我被埋在了废墟里,胳膊、腿动弹不得,一阵儿昏迷,一阵儿清醒。当我再次醒来时,隐约能听到上面有人在抢救隔壁宿舍的女工,能清楚地听到受重伤的女工疼痛中的尖叫声。

  在废墟下,我听到扒人扔出来的砖石落在我身上废墟的声音。我下意识地呼喊,隔壁宿舍的女工张建萍坐在埋我的废墟上听见我的呼救,叫来了救援的解放军战士。大家用铲铲,用镐刨,当接近我的身体时,众人改用手扒,生怕碰伤我。此时,我强撑着的意识在瞬间垮了,再次昏了过去。

  当我再次醒来时,天下着蒙蒙细雨,我躺在路边,头被床单包裹着(我的头被砸出了一个很深的三角口子)。

  在如此强烈的地震中,我能幸免于难,是一个铁皮更衣箱救了我。这个更衣箱是我刚进厂时,一位姓胡的工会干部送给我的。平时箱子里放一些换洗的衣服和吃饭用的碗筷等。

  当屋顶砸下来时,倒落下来的檩子的一头正好搭在了铁皮箱上,而另一头却压在了同宿舍一位工友的肚子上。倒下来的废墟在檩子的支撑下,给我留下了容身的空间。加上我刚好侧过身,废墟杂物压不到我的胸口,在狭窄的废墟下,我还能呼吸,这使我在地震中幸存了下来。

  据《燕赵都市报》

  被埋八天有幸重返人间

  

  ▲王树斌地震当年24岁,当时是开滦煤矿井下矿工

  1976年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开滦总医院住院的王树斌,被深深埋在了开滦总医院的钢筋废墟下面。废墟中又渴又饿的王树斌在锲而不舍地爬行着寻找生还的希望。在往楼道方向爬时,他扒到了装葡萄糖水的瓶子,这些水就着枕头里的荞麦皮,他活了下来。

  地震后的第8天,100多名战士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徒手从数百吨废墟中刨出了被困在死亡废墟里八天七夜的王树斌。他举起右臂用微弱的声音喊了一句话:“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万岁”。已经跨越了死亡的王树斌随即陷入昏迷,昏迷中不知哪位战士往他手心里放入了一颗红五星。

  据《燕赵都市报》

  四天四夜经历九死一生

  

  ▲李润平生于1955年,祖籍河北省昌黎县。亲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又从灾难中艰难逃离

  “与死相比,任何事情都微不足道。”从这句话感慨起,李润平对记者讲起了地震时与死神较量的经历。

  灾难来临那天,是20岁的李润平从昌黎到唐山地委党校培训的倒数第二天。为了准备汇报发言,他整晚上都在闷热和烦躁中度过。直到凌晨3点才慢慢睡去。突然,一种无法形容的巨大声响轰隆而来,惊醒后的李润平看到墙壁上急速裂开一道道缝隙,随后房屋上下颠簸。一段房梁急速坠下,砸到李润平身边的学员身上。惊恐的一瞬,李润平胯部被重重的房梁砸中,整个下半身失去知觉。巨大的疼痛随后遍及李润平的全身,“来人啊,我还活着!”借着头顶的一丝微光,他呼喊着,但没一点回应,“但我一定要让人们发现我,因为我还活着。”凭着生存的本能,李润平用惟一能动的右手抠着头顶的灰板,手指向脸上滴着血。他一直狠命地抠,直到一个拳头拱到外面,“就是这只手,让人们发现了我。”地震6个小时后,李润平被岳各庄兵营的一位战士救出。

  据《燕赵都市报》

  连长下令“先救学生”

  

  ▲王兆敏地震当年26岁,时任唐山市第十二中学团委书记

  1976年7月26日中午,我们打好背包来到坐落在丰南县境内的军垦农场军训。

  28日,地震发生时,我刚好醒了,我们住的房屋顶没有完全坍塌。我钻出来后,见到连长边高喊“先救学生”边跑过来。和连长一起,边指挥边救人。没有工具,只能用手扒土坯、拽苇子,用牙咬蚊帐。手磨破了,身上划出了很深的口子都没感觉;牙床勒出了血也全然不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全部救了出来。

  据《燕赵都市报》(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勾天)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