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投资热土演绎民营经济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1:47 杭州日报

  7月27日,全国工商联公布了2005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排序。以59家民企入选的结果,杭州稳坐全国民企500强“团体冠军”。至此,杭州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民企500强“团体冠军”,“民营经济大市”之称实至名归。

  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一个休闲旅游的胜地,再次让世人领略到它独特的一面。

  杭州民营经济的崛起不是偶然。追溯在杭民企的发展轨迹便可发现,杭州这片土壤里,集聚了理解、支持和帮助,也充满着壮大民营经济的呼喊声。所以,“有了雨露便发?,有了阳光便灿烂”的民企,得以脱离最初的生存方式,实现华丽转身。

  做大了之后就得做强,杭州已迈开从“民营经济大市”走向“民营经济强市”的步伐。

  “补丁”政策激活民企潜力

  对于“补丁”政策一说,市工商业联合会相关人士是如此解释的。他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可以对民企如此“热捧”,就连鼓励政策也是不断为民企而改进,民企“缺什么补什么”,俨然成了一个“补丁”政策。

  细细追问杭州民企之路,也可发现,在适时地创造政策优势之前,杭州还率先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雕琢了机制上的空间。世纪之交,杭州站在了国有企业改制浪潮的前沿,并于2002年基本完成了此项攻坚工程。

  机制的先发优势,给了处于夹缝中的民营资本一次站在阳光之地尽情呼吸的机遇。与“老大哥”们站在同一个平台和起跑线上,民企发展自我的信心自然倍增。

  三年前吉利将管理、营销和研发三大总部放到了杭州,其中考虑之一就是“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是浙江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又是国际性旅游大都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领导思想比较开明,各种政策的出台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2月2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国内第一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政策文件”的“非公经济36条”,为非公经济进入垄断性行业打开了大门。

  然而,杭州的民企并不过于惊喜。早在2004年三月份,杭州市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确保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平等、发展机会均等、政策享受公平”,并指出“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杭州要从做大民营经济,转向做强民营经济的谋略也可见一斑。

  今年3月15日,杭州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又推出了“非公经济24条”,其中“非禁即入”四个字,给民营资本拓宽投资领域开启了“绿灯”。新政除了鼓励非公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外,还向非公资本敞开了社会事业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怀抱。

  在政策上,杭州市用“补丁”政策的形式,给予民企的发展以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从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到企业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对于民企的重视,也渗透到了日常服务工作中。市工商联的一位领导举了个例子,他说在高新区只要民企有什么需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都会上门服务,这种重视民企的氛围让企业深受鼓舞。

  埋下种子,精心培育,换来了丰硕果实。据统计,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总额中来自民营经济的达到184.96亿元,占总额的35.5%,增长速度达到25.3%,比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当年财政的贡献度已经达到47.8%,成为我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全市2005年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1.8万人,比2004年初增长17.81%;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14.25万人,比2004年初增长20.94%,共为社会提供了166.05万个就业岗位。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民企活力演绎精彩故事

  如今在杭州的这片投资热土上,处处活跃着民企的身影。特别是这些入选全国民企500强的企业,更是以积极的姿态,走在杭州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前沿。从此次上榜企业的特点、动向里就可以悉数一二。

  ———走在自主创新阵地前沿。据统计分析,在我市2005年的225家年销售超过2亿元的企业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61家,占27.11%。其中获得自主专利技术的企业66家,获得专利技术1586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驰名商标20余个,认定中国名牌产品22项。

  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UT斯达康、华瑞集团、诺贝尔集团均超过10%,华瑞集团超过20%,UT斯达康为15%,远远超过国内1%和国际10%的标准。另外,虎牌控股集团、八方电信、富通集团、富春江通信集团等一批企业研发费用均在5%以上。

  企业自办技术中心蔚然成风。到2005年底,我市已有市级以上技术中心239家,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省级技术中心57家,这里面有90%以上是民营企业创办的。

  ———活跃在家乡建设的一线。民企的活力和热情,让人难以估量。发展壮大后的它们,也开始积极投身杭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文化事业,既为自己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铁建设便是很好的说明。在杭州地铁1号线可行性报告正式批复后,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富通集团等企业的负责人,都先后主动来到市政府询问,提出参与地铁建设的要求和愿望,目前合作事宜有了很大进展。

  2005年6月份,服装纺织业出身的万事利集团,成功并购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打造出杭州首家本土民营医院。制造业出身的浙江中南建设集团,倾注了大量财力和精力来发展卡通事业。该集团中南卡通公司制作的《天眼》,成为近年来第一部打入日本市场的大型国产动画片。

  ———助力杭州形成总部经济。在杭州的全国民企500强名单里,可以发现一个现象———追本溯源,吉利出生于台州,已在上海设立了投资总部,在北京成立了发展总部,但之后还是把“心脏”(管理、营销和研发)驻扎在了杭州;盾安控股集团来自诸暨,虎牌控股集团来自温州乐清……

  如果自己省内的企业,都不把总部放在杭州,我们又怎么期待国外公司来杭设立总部呢?做大做强了的浙江民营企业,首选杭州为总部驻地,极大地提升了杭州打造总部经济的形象,也为杭州集聚更多的总部打下了基础。

  ———“走出去”接轨世界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民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民营企业要立足长远发展,就必须放眼全球,实现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的全球化。杭州的民营企业,以大胆而扎实的作风,再一次走在了“走出去”战略的前方。

  以华立集团为例,在成功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后,还与泰国方面合作,在该国内建立了“泰中罗勇中国工业园”,邀请国内企业去投资办厂。“富通集团”拟收购德国阿门多夫工厂,设立轨道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来参与杭州地铁的建设。

  杭州的民企故事,划出了一长串纸页。此刻,站在历史的焦点上,面对着“十一五”的发展宏图,杭州民企又将不断超越自我,去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去寻找新的历史机遇,去创造更多的杭州民营经济神话。

  (通讯员刘志义周美勤杭州日报记者邓国芳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