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讲述》后的讲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9:31 央视《讲述》 | |||||||||
我是央视十套的忠实观众,《讲述》是我最爱看的节目,我经常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我特别喜欢那开场白: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每每听到这充满激情的话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电视,有一天自己能够走进电视,这是我做梦都没想过的事,但是《讲述》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外的惊喜,所以我想讲述《讲述》带给我的故事……
大概四月初,看到《讲述》在找寻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当时我非常激动,我们家人都经历了那场大地震,三十年过去了,对那场灾难的记忆却刻骨铭心,我迫不及待的拨通了联系电话,我问:你们需要什么线索呢?电话那边一位男中音客气的说:我们需要感人的故事,如救人或被救……,当时我懵了,语无伦次地说:“那一年我才十岁,没有救过人,但我特别记的一个苹果和一箱麻花的故事“。那位男中音非常耐心地听我说完,“这样吧,你把当时的情节都写下来发到我们的邮箱”,并且让我留下了联系电话。我一鼓作气把文章写好就发过去了。之后一直没有消息,有几次我想打电话问一问,但没有勇气,这种好事不会降临到我的身上吧?所以拿起的电话又放下了…… 五月八日——长假后的第一天,我接到了邀请我去唐山的电话,太意外了,我什么都没问就爽快地答应了“好啊,太好了!”我激动地把这好消息告诉我的家人和好朋友们,他们都说是中彩了!呵呵,那种感觉比中奖要开心多了,那种兴奋无以言表……我以为到唐山是去参观的,最多是进行座谈会式的访谈,所以我还把妈妈也带到了唐山,了却她最后一次去唐山的愿望! 和我电话联系的女孩叫宋丹,是一个非常好的记者,电话里她亲切地叫我:唐姐,让我们的距离贴近了很多,所以我告诉了她 我妈妈的情况:老太太双目失明、两个癌症还装着心脏起搏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三十年再去一次唐山——纪念死去的朋友,看望活着的老朋友!小宋凭记者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了信息,让唐山电视台的记者到火车站接我们,使我们享受到了跟踪摄像的礼遇,这让从未“上镜”的我们真有些受宠若惊啊! 第二天上午,我如约来到宾馆,见到了小宋和唐山电视台的郭姐,我们似乎是一见如故,原先的忐忑不安都没了,我们侃侃而谈,就像好朋友之间的聊天…… 第三天,我搀着妈妈来到唐山广播局,大概要进行采访了吧?没想到电视中的面对面的访谈居然就幸运的让我们娘俩遇到了!在小宋的陪同下走进演播室,见到和蔼的主持人(以后我才知道他就是华夏),我紧张啊!“难道就这样毫不修饰的上央视了,应该画画淡妆呀!” 来不及了,主持人已经坐到了对面,我听见小宋说:“别紧张,就和我们昨天聊天似的。”这让我镇定不少,毕竟是大地震的经历者,过硬的心理素质是有的!当主持人问我眼睛的时候,我语塞了,因为这是我的隐痛,快十年了,只有我的家人和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单位里许多人还不知道,在这里说了就意味着大家都会知道我的病情,这也许会影响我的工作吧?面对镜头,面对主持人关切的问话,当时也没什么太多的顾虑了,实话实说,将我的眼病告诉大家——将我将要象妈妈一样也许要在黑暗中生活的事实告诉大家 !这个问题折磨我很久了,但以这种方式告诉大家是我从未想过的,因为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那么好的环境、那么好的同事,我害怕失去这一切,所以我一直在克服困难,凭有限的视力努力工作着……此刻在《讲述》中我提前将我的眼疾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感受到我的坚强,等待黑暗的路上我很乐观,我对生活和工作依然那么热爱,这种渴望光明的感觉是正常人所无法体会的!我羡慕所有的健康人,因为你们拥有光明! 第四天下午,小宋把我和妈妈带到我原先的母校和唐山抗震纪念碑,在小学里看到那些十岁大的小女孩在跳着橡皮筋,她们那活泼可爱的身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我的小伙伴们,地震前的那天晚上我和小伙伴们就跳着橡皮筋,并且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当时跳的花样和现在的孩子跳的差不多,当时我的泪水哗哗的流下来,……原来这种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我真的非常想我的小伙伴们,她们才十岁啊!那么稚嫩的生命一瞬间就夭折了!他们没有享受青春、未曾品尝爱情,而我是幸运的,我还活着,虽然等待我的是黑暗,未来的路也许很艰难,但我不怕! 在抗震纪念碑前,我的妈妈放声大哭,哭着说着:“老大姐、余文芹、朱秀珍你们都走了,把我留下了……” 三十年来,妈妈经常念叨这些阿姨曾经给她的帮助,”生你的时候是大冬天,你爸爸在部队,奶奶住院,都是这些阿姨照顾,做饭、洗尿布、生炉子……”每年的“7.28”妈妈都会喃喃自语:“我又多活了一年!”妈妈从唐山生活了二十年,这里给他留下的记忆太深了…… 原本按照小宋的安排,想把我们和老安阿姨见面的激动场景拍摄下来,谁知她在路上听赵阿姨说:‘你经常念叨的镇江的老葛来了”!阿姨一听就跑来了,当时我和妈妈都不在,她——一个八十一岁的老太太,靠着一双解放前裹过又放了的小脚跑了四趟,终于和我妈妈见面了,那种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尽管摄像机没有拍下那感人的一幕,我却知道了我们家和老安阿姨是如何从不熟悉到成为朋友的内幕:地震时他丈夫、大女儿 和儿子都在外地,二女儿又砸死了,只有他带着小女儿,她的腿也砸坏了,她们娘俩住在离我们家不远的窝棚里。原来她觉得我爸爸是师职干部,她丈夫才是营职干部,对我爸爸很敬畏,看见了都会绕着走。(当时部队的等级观念是很强的,实际上我爸爸因患中风已经是在休息)地震后,有一次空投麻花,他的腿不好,只是远远的看着,我爸爸拿了两根麻花送给他,这让他非常感激,觉得我爸爸是个好人!以后我们家搬到滦平师部大院,只要是唐山来的人,我爸爸妈妈都要请谈们到家吃饭,老安阿姨也在其中。她说:“他们没有一点架子,对我们那么好,怎么报答呢?我的针线活儿好,就帮他们做棉衣吧!”就这样,她帮我爸爸妈妈做了五件棉袄,还帮我的儿子做了四套棉衣……我妈妈过几年就要寄些钱或东西去…… 她们就是这样,以这种方式延续他们的友谊,一年、两年、三十年并且在我们之间仍然继续着…… 小宋她们还是想拍一下老朋友相聚的情景,就这样我们来到健康楼——这里住着四、五家原来在唐山地震后熟悉的老朋友,他们几家当时都受灾了,都在我们家吃过饭,因为我们家没有人员伤亡,房子又没有倒,在当时就是太幸运了,我们家就成了大食堂,人来人往,可热闹了!妈妈的意外到来,让老杜阿姨激动地热泪盈眶,其余几家一听葛大姐来了,都跑过来了,他们就在楼下的大院子见面了,我和这些叔叔阿姨都有三十年没见了,岁月无情,他们已经从当年三、四十岁变成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了,时间、距离没有阻断他们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变得愈来愈强烈,这种感情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基础上,所以才显得是那么真实。其实在当时爸爸妈妈只是觉得他们很幸运,他们无法爬上废墟去救人,因为他们两身体都不好(爸爸中风留下后遗症,说话和一条腿都不方便,妈妈当时的眼睛已经不好了)他们就以“谁家没吃的到我家去吃,没用得到我家去拿!”这种热情、慷慨的方式帮助大家,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我记得:地震前家里的来人不多,地震后我们家热闹了,每天帐篷外都坐着许多人,谈天说地,说古论今……渴了,喝畹水,饿了,吃畹粥,赶上妈妈烙饼,就吃一块……大家从不客套,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现代人是无法理解的,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纯洁质朴的感情让爸爸妈妈一直不能忘怀……说心里话,来唐山前我还不理解妈妈的心情,十年前来过,现在身体这么差又看不见,来干什么呢!到唐山后,每天都被这种激动的场面感动着,我理解了妈妈的心愿;理解了爸爸看着废墟的的眼神;理解了爸爸妈妈那么怀念唐山的感情……所以我感觉很欣慰! 几天来,我也被《讲述》的剧组人员感动着!他们是那么的年轻而又充满活力;他们是那么的勤奋而又风趣可爱,两个人扛着摄像器材,为一个镜头要跑来跑去、要爬上爬下…..海涛的一句:“眼睛看不见了,但心里是亮的!”这句话让我心里充满了阳光,我还将着句话写在我们病友论坛上,让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动!临别时小宋关切的问我将来的打算,我欣然的告诉他了,因为以前我还没敢想更远的未来,是《讲述》给了我这份自信!从小宋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知道了电视人的艰辛;感受到央视的高效;也找到了《讲述》打动人心的原委! 在讲述中,我的大脑处于高紧张,许多感悟我都不知怎么说的,而现在我的感想太多了!那场大地震让我一夜之间长大;了,我知道该如何帮助别人,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知恩图报……尽管当时是朦朦胧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坚强铸成了我的性格,宽厚是我的品行,这些都是大地震给予的感悟! 面对镜头,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一生中能有讲述的经历是幸运的!在《讲述》中我被感动着,所以我写下了《讲述》后的讲述……. 唐 珊 2006年6月10日于镇江 相关专题:央视《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