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灾难使我们更坚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9:39 河北日报

  唐山抗震三十周年之民间记忆

  编者的话

  这是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特殊版面,写下这些文字的不是我们的记者,而是经历、见证了那场灾难的人们。他们是我们热情的读者,是大难不死的幸存者、参与抗震抢险的
救援者。近千封来信、来稿、电子邮件里,我们精选了一些感人的片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构成了唐山大地震原生态的民间记忆。

  逝者为生者承担了死亡,生者则要承担灾难的记忆。有关这场灾难,究竟留给今天的人们多少清晰的图像、难忘的瞬间和震撼人心的细节?历史不该仅由宏大叙述和终结话语构成,更多活着的历史,其实就珍藏在你我身边民间的记忆深处。

  曾经,我们以为,在灾难亲历者记忆里,是30年来抹不掉的悲恸,是不能碰触的、脆弱的黑色,这段历史是冰冷的。但是,翻开一封封亲历者的来信,我们看到,人们回忆最多的不是苦难,而是历经岁月流逝而沉淀下的无数次感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抗争,生命和生活处于绝境之时的相互救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生死与共、相濡以沫。

  人们把记忆定格在那个特定血色的唐山,但这血不是血腥,而是充满了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军民之爱、陌生之爱、无私之爱的血肉之情。生命的坚强,人世间的"大爱",温暖了冰冷的记忆。

  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讲述告诉后人,三十年过去,铭刻在记忆深处的除了灾难本身更多的是战胜灾难的力量。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的生活和建设的不竭动力。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1、勇气

  天崩地裂!未曾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们无法想像,睡梦中突然遭受房塌地陷是怎样的一种惊厥。在众多的来信中,人们一遍遍描述着在惨烈的地震中人们表现出的惊人勇气。

  [唐山赵各庄矿业公司李铁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强烈的震波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慌忙中几次都想从坑上爬起来,但都被左右摇晃的震波摔倒,随后传来了可怕的房屋倒塌声、玻璃破碎声。坍塌的房屋使空气中腾起呛人的灰土。震动刚一停,我急忙从倒塌的房屋缝隙中托出年迈的父亲,跑了出来。外面已完全没有了原来的模样,除了我家门前的那棵小杨树傲然挺立外,周围的房子已经被疯狂的地震夷为平地。]

  [原河北省教育局副局长李毅人:

  1976年29日晚,我们乘坐一辆大轿车从石家庄出发奔赴唐山。沿途解放军的救灾车辆十分密集,不时出现堵车现象,我们的车只能走走停停。就这样走了一夜才到廊坊,我们随便吃了点儿早饭继续往前赶。这时看到的灾情越来越严重,经过的村庄几乎都是房倒屋塌,许多从灾区跑出来的灾民描述着灾情的严重性。当时灾区的各学校破坏也很严重,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人员伤亡很多。]

  大自然无情地摧毁了一切,家园被毁亲人消失,灾难面前人们本能地恐慌害怕。但是定神之后,更多的人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开始自救。

  [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司法局李晓红:

  28日凌晨,我们被剧烈的晃动从沉睡中惊醒,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在这陌生的城市、在这生死关头,凄厉地嚎叫着……就在这时,只听老师“咣”的一声撞开已经扭曲的女生教室房门,高喊:“同学们!不要怕,跟我来!”我们顺着老师的声音连滚带爬地逃出室外。他又寻着哭声将蜷缩在墙角的已经受伤的陈静同学抱了出来。就在老师跑出的一刹那,身后的教室訇然坍塌。

  疲惫不堪的老师守护在我们的身旁,痛苦地注视着那片吞噬了自己学生的废墟。汗水,雨水和着泪水流淌在他那越发苍白的脸上……老师把我们的副班主任———一位比我们大四五岁的小苗老师叫到他身边,让苗老师当他的眼睛和嘴巴,仔细地询问着我们的伤痛,脱下他的背心,撕成布条为我们包扎伤口。]

  灾难中的唐山不相信眼泪,在很多人的讲述中,唐山人的勇气和坚定从容,至今让一些目击者折服。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生命之树坚韧地生长。

  [唐钢炼铁厂党委宣传科张立新:

  我出生的地方是东矿区赵各庄。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地震后的第十五天开始在赵各庄矿乃至全中国传递着,在井下的陈树海等五名矿工历经十五天以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真是一个奇迹。]

  [唐山市路北区滨河路潘宇:

  么思德在废墟里整整呆了36个小时。可他却神色镇定地开着收音机听毛主席、党中央的声音。救上来后么思德看见工友和领导热泪夺眶而出,“谢谢大家。”么又说:“不论面对什么困难,我认准一个理儿:‘要永远坚信党组织,相信群众,就胜利在望’。”]

  2、无私

  在幸存者的讲述中,有太多救人的感人故事。灾难使他们克服了自身的缺点和缺陷,摒弃了隔膜和生疏。大地震可以抹掉人类的痕迹,人性的伟大和崇高却通过地震得以全面地彰显和凸现,人性之花也在这场大劫难、大悲剧中开放得愈加美丽动人。

  [唐山电视台沈明娥:

  我和婆婆把女儿和儿子放在废墟上的一块焦子板上,叫哥哥搂着妹妹,就赶紧去扒我们的邻居。西邻住着当时唐山劳动日报社的行政科长一家,平时我们称他为大哥。地震时,大嫂用身体护住大哥,结果两个人都被埋在废墟下边,废墟上还压了一块两三张方桌大的焦子顶板,估计有五百斤重,压在最下面的大哥已经快要窒息了。

  我对婆婆说:“这个焦子顶得翻过去才能救他们。”婆婆说:“咱俩恐怕翻不动啊”,“翻不动也得翻呀,要不他们都出不来了。”我一边说一边走到焦子顶边上。也许真的是在紧急关头会激发出无穷的潜能,不知从哪来那么大的劲头,平时两个小伙子翻起来都费劲的焦子顶板,被我和婆婆猛力一翻竟翻了过来!

  大约到上午十点左右,我和婆婆已经扒出了七八位邻居。我们先救出的邻居也都投入到救人的行列,大概到下午一点,我们院里活着的人都救出来了!我累得瘫坐在废墟上,婆婆也累得动不了,我们的双手血肉模糊,我这才想起坐在废墟上的一双儿女!]

  大灾之中显大义。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感人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所铭记。

  [原二五五医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总指挥吴忠民:

  在抢险救灾中,到处都有感人的场面。军医张建生震前因病住在二五五医院外科病房,地震时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头和腰受伤,他忍痛扒开碎石块,掏出一个小洞,长时间缺氧使他头疼眼花,可他又缩回洞里,因为病房里还压着一个8岁的患儿和他陪床的父亲。他扒开父子俩身上的碎石,带着他们摸索着脱离了危险。]

  [湖北省恩施李翠林:

  在抗震中无私奉献,奋不顾身,受人尊敬的董矿长和代矿长最让我同情。董矿长的爱人住院两天离开人世,他不顾自己,不顾家人,带领群众抗震救灾。他安排人们的住宿,并寻找本矿驻唐山市的失踪职工家属。而代矿长的妻子是因地震埋住后造成的挤压综合症,她全身水肿,血浆外渗,肾功能衰竭。住院一周后就离开人世。可他为了工作只是多看了妻子几眼,稍坐了一会儿。最后还在领导前作检讨。

  我一直都很敬仰他们,他们真的很伟大。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一直被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灾难带来死亡与痛苦,但同时灾难也令人们更紧紧相依。

  [唐山市丰润区樊凤华:

  1976年7月31日我和妻子杨国珍徒步来到丰润火车站。月台上躺满了伤员,在西头躺着一名三十多岁的妇女,她的大腿和大胯被砸坏了,一点也不能动。她身边爬着一个婴儿,孩子的一只小手也被砸坏,肿得像个小肉包子,在妈妈身边爬来爬去,好像在找奶吃。而妈妈伤口已经发炎,顾不了他,看着自己的孩子眼含着泪花,无可奈何。

  看到这一幕,杨国珍立刻把孩子交给我,一把抱起这个婴儿,解开怀,把奶头塞到婴儿嘴里。孩子香甜地吮吸着乳汁。婴儿挥舞着受伤的小手,另一只手紧紧地抓着她的衣襟,杨国珍掉下了心疼的热泪。等孩子吃饱后,这才把他放到母亲的身旁。受伤的妇女眼角流着泪水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柱石

  地震发生后,仅在60个小时之内,三大军区以及多个兵种的十多万大军就齐聚唐山,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坚强柱石。

  当时有的楼房没有完全坍塌,许多人被困在楼上,解放军战士只能攀上摇摇欲坠的楼板,把他们背下楼来。余震频频发生,楼板时常会突然垮下来,有些战士因此而身受重伤。

  [河北省文安县程九苓:

  我曾经在唐山果园村附近,看见有一个被楼板压着一条腿的小姑娘呼救。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提一根铁棍,奋力冲到小姑娘面前,把铁棍插在楼板下面,用尽全力一撬,小姑娘的腿拔出来了,而那位战士却被上面掉下来的楼板砸中,当场牺牲。小姑娘跪在解放军战士的身旁,嚎啕大哭。这悲壮的一幕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许多伤员虽被解救出来,却伤势较重,于是灾区的解放军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江苏通州市财政局曹永琦:

  林西煤矿附近广场上到处躺着伤员,有一位大娘的下半身被砸坏,小便排不出,奄奄一息,子女们围着她哭喊着。团部的卫生员赶过来采取急救措施。他俯下身,借助导尿管,用嘴一口尿一口血的吸,终于使她转危为安。]

  在清理地震废墟、抢救生命的同时,安排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是解放军救灾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子弟兵的帮助下,很快居民就住进了简易防震棚。

  [河北省地震局王运起:

  这项工作,驻冀某部开展最早。当时,由于救灾物资没有大批运来,建材极为缺乏,防震棚搭得比较简陋。

  沈阳军区部队在这不久前曾进行营口地震救灾,搭简易棚极有经验,加之稍后有了搭棚材料,搭的棚子既防雨又防寒。

  驻冀某部的指战员一看,兄弟部队搭得棚子比他们搭得好,也不服气,把自己负责地段的居民防震棚统统拆掉重建。1至2米以下用砖垒,中部用苇席扎壁,顶部使用油毡和塑料布,结构轻巧,防雨防寒防地震,可用作半永久性居住。]

  当时的抢险救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位解放军战士的工作都是超负荷的。

  [江苏通州市财政局曹永琦:

  面对大量的伤员需抢救治疗的情况,部队组织了一个车队,我去送伤员。我们凭着从营房带出来的一斤饼干一壶水,连续战斗了4天4夜,驾驶员为了不打瞌睡,自己在手臂上咬满了牙齿印。当时我们的感觉是站着想坐下,坐着想躺下,躺下就不想起来。可是哪有可能坐躺一会儿呢,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为灾区人民多作一点贡献,再苦再累也心甘。]

  群众被子弟兵的深情所深深感动,当时在灾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场面。至今许多当年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士还能记起灾区人民对解放军战士的一片深情厚谊。

  [重庆永川市朱辉雪:

  到11月,抗震救灾告一段落。我部接到上级命令,开始撤离唐山。清晨,当我部在本部驻地集结缓缓通过市区主要救灾地段时,唐山人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在公路两旁满含热泪、载歌载舞,手里拿着鲜花欢送我们。

  年轻小伙子们将苹果一筐筐的往我们车里倒,但战士们很礼貌地归还,推来推去,结果满地都是苹果。唐山人民高呼着“感谢解放军救了唐山人民”、“解放军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向解放军学习”等口号。我们宣传车的喇叭也高呼“向唐山人民学习”等口号。当播音员播出“再见了,英雄的唐山人民;再见了,我们的亲人”的时候,两旁道路上欢送的群众哭声一片。

  这难分的惜别之情,难舍的分离之景,令我终生难忘,当时战士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4、温暖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向灾区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灾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

  [玉田县张永生: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九岁。震后的第二天清早,父亲把睡眼矇眬的我从炕上拉起来,说:“孩子,起来和爸爸去唐山看你代叔。”

  妈妈把几个冒着热气的大烙饼用麻纸包好,塞进半个破麻袋里,和给代叔带的白面、豆油一起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

  代叔是知青,他比我爸年龄小一点。曾经在我们村“插队”,后来就随知青们返城了。

  天黑的时候,我和爸爸到了唐山,朦朦胧胧觉得当时的房子都倒了,看不出代叔描述过的高楼大厦,到处是砖瓦石块,也分不出街巷和道路。我和爸爸一直是推着车,问路,别人说:“南场那边可能没人了。”爸爸开始掉泪,不停地用肩上的毛巾擦脸。

  天亮的时候,我们终于在一个大帐篷里找到了代叔。幸运的是代叔一家都在。]

  在最短的时间里,各种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就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运到灾区。

  [重庆永川市朱辉雪:

  在我部队进驻唐山的第二天,为了及时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空军部队的直升飞机从外地空运干粮及大饼等食物,定时在灾民结集地上空盘旋,从机舱中抛下的食物,如风吹的纸片,飘落在灾民棚区,散发出阵阵葱油香味。]

  由于当时灾区的医疗水平有限,十万伤员被紧急转往异地治疗,这些伤员虽远离家乡和亲人,却时刻感受到各地群众亲人般的关怀。

  [唐山市路北区滨河路马盛龙:

  唐山大地震那年我37岁。1976年8月8日,我和其他一些伤员由两位解放军护送,外转治病。

  军车整整行驶一天才到了丰润火车站,等了三个小时火车的我又渴又饿,当时找不着水和吃的。听说是唐山来的伤员,当地老百姓就跑到玉米地里掰了好多筐玉米棒子给我们吃。玉米粒还未长成熟呢,吃起来又软又嫩,水分多还有甜味,既解渴又解饿,我们感激不尽,我们大声喊:“丰润的老乡太好了,谢谢老乡们!”]

  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对这些来自灾区的病人,倾注了更多的爱心,在积极医治他们肉体伤痛的同时,还努力抚平他们心灵的伤痕。

  [唐山第十中学王学军:

  唐山大地震后,我父亲由于受重伤被送到烟台海军四○七医院。我母亲已经在地震中遇难,而当时父亲并不知情。父亲年近60岁又截肢,怎么能突然承受这样的打击呢!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医院党组织汇报了实际情况,请求党组织予以帮助。

  20天过去了,我父亲写来了亲笔信,信上说,你妈的事我已经知道了,是医院的平政委、杨教导员和魏干事几天来慢慢告诉我的。我不难过,希望你们也不要难过。]

  5、希望

  1976年7月28日,一道蓝光闪过,华北工业重镇———唐山瞬间成为平地。即使是在当年的一片瓦砾上,英雄的唐山人民在点滴细节上所表现出来的惊人力量,已经使人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希望。如今唐山已成为我省经济的“领头羊”。

  [河北经贸大学资产处张建朝:

  我从灾后步入唐山市郊到离开市区回到连队,近一个月的日子里,没有见过一个幸存者泪流满面、失声痛哭的。即使亲手和我们一起挖出亲人被挤压变形的尸体,他们也是紧咬着嘴唇,默默地包裹,没有泪水和哭声。

  后来我多次在电视上看到过报道战乱、灾荒的场面,屏幕上那些顿足捶胸哭嚎的镜头,我在唐山没有看到。]

  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灾区的群众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自觉地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

  [赵各庄矿业公司李铁柱:

  我和常师傅、张金生三人赶紧冲进就要倒塌的广播站机房内,“挖”出一台80W“英雄牌”晶体管扩音机、一只25W高音喇叭、一个话筒和一箱子矿灯电瓶。

  这时矿领导指示我们迅速到工房区广播宣传,号召党、团员、基干民兵前来护矿。我们急忙把设备放在我那辆自行车上,连接好线路后,随即广播喇叭中传出了洪亮的广播声:“共产党员们,民兵同志们,广大职工家属们,刚才我们这里发生了地震,党中央、毛主席是不会忘记我们的,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矿党委号召你们马上到矿上报道参加抢险护矿工作……”然后,我们又推着自行车“广播车”在赵各庄方圆三四公里的范围内,一遍又一遍地广播这个通知以及赵各庄矿颁布的维护秩序通告。

  其他广播员听到了广播后也跑来加入我们的队伍里。天正下着小雨,我们的衣服湿透了,几次余震吓得人们到处乱跑,为了稳住大伙儿的心,我们强忍着内心的慌乱推着广播车在废墟上宣传广播。]

  不需要人组织,也不需要动员,灾区群众甚至老人和孩子,都表示出了对这座遭受重创的城市高度的责任感。

  [河北经贸大学资产处张建朝:

  在我们团部附近,一家针织厂的深井旁,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大爷,抱着一根木棍,日夜守护在水井旁边,他怕有坏人往井内投毒,怕着急取水的人们乱了秩序,教育人们不要浪费一滴水。

  据说,震后第一天,有一位小伙子,从井内取出一桶水后,伸手捧着洗了一把脸,老大爷不由分说就打了他一棍,断喝:“现在一口水就是一条命!”小伙子痛得龇牙咧嘴,一个劲地向老大爷鞠躬。]

  正是有了英雄的人民,虽然地震刚刚过去,但“新唐山”已在一片废墟上悄然崛起。

  [河北省文安县程九苓:

  我们经过野外实地勘测,领取了援唐工程任务,1976年8月12日便搭上回家的列车。列车在唐山站停了3分钟,全车厢的乘客都站起来了,想到车门看看大地震后唐山的市容。

  我也很想远眺一下唐山的市容,但视线都被拥挤的人们遮挡了,只能贴在车窗上近看唐山车站。火车站搭得高大、整齐、美观,都是用木板、笆片、油毡、苇席、钢筋支架和铁檩搭成,装饰师傅还在笆片上抹着白灰……]

  楼更高了,路更宽了,而今新唐山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属于这座英雄之城的品格却不曾改变。

  [唐山市丰润县樊凤华:

  1986年7月28日,在地震十周年之际,唐山开滦矿举办了一次“欢迎地震孤儿回唐山看看”活动。

  就在这一天,老早地由唐山矿西门一直到老火车站,马路两旁彩旗招展,敲锣打鼓,来欢迎的工人和群众列队两旁。

  人们静等在火车站出口处。

  当由石家庄开往唐山的专列徐徐进站时,人们争相挤到检票口。

  一群身着绿色军装头顶军帽的儿童欢快地走上了天桥,他们人人身背一个军用挎包,背包上都有一条白色手巾和一个白瓷茶缸。高高兴兴,排队出站,他们大的不过十三四岁,最小的只有十岁,齐声欢呼:“到唐山了!”

  看见这群孩子们,所有锣鼓几乎是一起戛然而止,继而是嚎啕大哭,一些来欢迎的工人、党员、干部以及围观的群众人人泪流满面。

  看到这些孩子们,人们就会想起1976年的今天,更会想到唐山的明天。]

  □本报记者 张书泽 樊江涛 实习生 李敏

  相关

  唐山抗震纪念碑设计者李拱辰:

  为纪念抗震选择最好表现形式

  今年是唐山抗震三十周年,而唐山抗震纪念碑也已经建成20年了。近日,笔者见到了唐山抗震纪念碑的设计者———年已70的李拱辰。

  1976年,当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刻,身在石家庄的李拱辰也感到了大地的颤动。在当时的石家庄,许多人也同样住进了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处在少有的惊恐之中。

  一个月后,李先生与同事奔赴唐山去研究建筑物震害。他所供职的单位———河北省建筑设计院,在唐山重建中被指定为主要从事医院工程设计。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搞重建工程设计增加“感性认识”。

  但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整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李先生说,到了大地震后的唐山,他才知道了什么叫“惨不忍睹”。

  在大地震后的第8个年头里,为建造唐山抗震纪念碑公开征集方案,人们要为纪念抗震,选出最好的表现形式。142个方案从天南海北汇集到唐山。大奖终于评出来了: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两个,其中就有李拱辰的设计方案。

  他这样向人们解释设计中建筑语言的运用:主碑设计为单元构件重复组成,构件间留出缝隙的形式,使人们产生裂缝———地震的联想;纪念碑为双重台基,第一层台基上是一座象征震害的残垣断壁形式的副碑,更上一层台基便是突兀而起的主碑,四片碑身与地面以圆滑曲线相交,恰似从地面自然升起,象征新唐山鳞次栉比的楼房从废墟中拔地而起;顶端为抽象的手的造型,宣示着人定胜天。

  李拱辰这一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为唐山抗震纪念碑的实施方案。

  文/程才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