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存体验”收获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02:24 现代快报

  (说吧 头条)“生存体验”收获了什么

  今日话题

  昨天上午,35位来自南京不同大、中学校的学生干部来到江宁区东山镇,每人身上只留一瓶矿泉水、一部手机,开始一天的生存体验。

  (7月31日《扬子晚报》)

  读者快评

  让更多学生来体验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苗,哪里吃过这样的苦?何时体验过这样的艰辛?虽说这35个人都是“干部”,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和接触社会的经验,但他们这一天的谋生体验却是充满了不顺,有了吃剩饭的经历,更有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切身体会。通过这次活动,这些学生干部所体会到的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体会到的是自己的家长在外工作奔波供自己读书上学的辛苦,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不但应该在学生干部中开展这样的生存体验,也可以适当地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体验不同的人生,珍惜幸福的生活。神五神六

  愿生存体验不再是新闻

  近年来,大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开展生存体验活动的情况频见于报端。在生存体验活动中,一般都有老师、家长甚至媒体跟随,大人们会把他们当孩子,用人者也最多把它当成一次活动,“同事”更不会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所以这种生存体验充其量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味道。

  笔者不反对生存体验,它毕竟是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笔者坚决反对过度炒作。生存体验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高校甚至中学的一门课程,而不应该单纯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鲜事。因为在媒体的过度关注下,体验很容易成为作秀。

  醉里欢笑

  吃苦也要给机会

  家长对孩子奉若掌上明珠,要吃苦?没机会!老师待孩子严如考官,要吃苦?没时间!如此这般,让孩子吃苦,提高能力,可能吗?

  这场夏令营倒是少有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其实可以发现,孩子并非想象中那么令人失望。第一、他们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竭力想办法,有人打工,有人做家教,有人卖矿泉水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二、表现出相当的自尊,在餐厅打工时,好心的老板准备免费供应一顿午饭,但孩子却坚持用良好的工作表现来获得报酬;第三、能吃出苦中之乐,训练结束后没有一个孩子抱怨,发牢骚,且大都能体会此番吃苦的意味,甚至有孩子还要把赚来的钱裱起来,以作纪念。

  孩子的表现令人欣慰,因此当我们苛责孩子养尊处优、动手能力弱时,是否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广陵龙

  “讨要”没技术含量

  生存体验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地生存下来。可这些学生中,不少人还是“讨”字当头———讨剩饭吃,讨矿泉水瓶卖。这种以失去尊严为代价的“生存体验”,有意思吗?如果不是人家的同情,他们能否吃上口饭还真说不定。

  我并非否认乞讨这种生存手段,但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生存的高层境界应是如何有尊严地、通过自身知识生活,而不是为了一口饭撕下颜面。

  通过这样的“生存体验”,大学生到底能收获什么?磨练意志还是学会生存技能?恐怕都相当渺茫。毕竟不管是谁在面临绝境时,都会采取任何方式来求生,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此没啥“技术含量”的“讨要式”生存体验,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兴师动众一番,确实有些浪费了。小妮子

  生存体验胜过闭门读书

  参加活动的孩子,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绝对是超过坐在空调房间里读一天的杂志上一天网,或者做一天的习题。

  古人就强调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下的孩子,早已丧失了独行天下的能力,那么,就让他们走一走身无分文饥饿难耐的“穷途末路”,感受一下乞求他人的施舍与恩赐的痛楚。这也未尝不是有价值的人生历练。

  不是吗,在活动中,孩子们吃尽了碰壁的苦头,磨破了嘴皮子求人收留。他们需要给人端盘子,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办事,需要如无数个打工者那样,去忍气吞声地求得一碗饭食。这种依靠艰辛劳作,才获取半饥半饱的生存状态,不正是我们当下社会中无数打工者的真实生活吗?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就会在以后的岁月中,用这一天的感受去体谅那些需要他们帮助的弱者,就会用此时此刻的心情,去推知未来人生中他们所将面对的底层劳动者。刘祥

  不如换成“生活体验”

  组织部分大、中学生干部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进行一天的“生存体验”,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为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生存”,这对于一个体力充沛、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如此“体验”,会使这部分学生感到“生存”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显然不是活动主办方想要达到的效果。

  呆在校园里的学生缺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要让他们真正体验生活的艰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真实地扮演一回在社会底层为生活而忙碌的各种社会角色,比如:当一天建筑工人,擦一天皮鞋,卖一天报纸,蹬一天三轮……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动力。开展“生活体验”,显然要比纯粹的“生存体验”更有意义。

  梅广

  体验更应在“日常”

  事实上,真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不易,并从中获取人生的经验,完全有更加简单又务实的方法,比如取消孩子在家的特权,从经济和习惯上加以约束,而不是放任,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社区工作,而不是继续在家好吃懒做且养尊处优。与报道中刻意的体验生活相比,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生活的来之不易或许更为持久有效吧。 白下区 雅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