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他们最想看的 是杨利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06:1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昨日,以展示“神舟”六号返回舱实物为主要内容的成都航天科技展开展7天了,并没有出现组委会预计的火爆场面。有人认为,这与很多人对科技的兴趣程度有关。

  现场:有100多位观众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航天展的所在地——沙湾会展中心。此时馆内大概有100多位观众。门口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古文森告诉记者,当天有2000多观众,“周末两天有上万人吧”。据航天展具体执行单位蓝桥资讯公司统计,“到今天为止,观众总计约46000人(包括3000余张赠票)”。除开展第一天有12000多人和周末两天外,平时每天的参观者大概就三四千人。

  古文森对此毫不讳言,“这与我们当初的预期有较大的落差”。还有工作人员认为,第一天很多人是冲着杨利伟来的。“好难得能见到杨利伟本人哦,当然来的人多了。”后来还有不少人打电话来咨询,听说杨利伟走了,就没了兴趣。

  市科技局:基本满意

  成都市科技局作为展览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该局副局长丁小斌承认,展览并不如想象的火爆,如果要下个阶段性结论,只是“基本满意”。成都申办这次展览很曲折,“光运费就是80万元,当时排在我们前面,等待神六返回舱巡展的城市有16个。”

  丁小斌认为,连续多日的高温、举办时间是中小学放假期间、航天英雄杨利伟停留时间过短等等可能都是原因。“当然也与在参观中缺乏互动环节有关。尽管我们举办前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都取消了。”

  可能原因:与生活太远

  科技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还认为,“异常火爆”的预想场面没有出现也与大多数人对科技的兴趣程度有关。“可能很多人觉得与生活太远,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不想去看。”

  成都市科技局局长陈海元介绍,举办这次展览最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科学普及,通过参观的过程学习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只要去参观了这个展览的人,几乎都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明后两年,我们还要不断地组织展览,并以此为龙头着力培养成都的创新氛围。”

  本报记者 李微敖 代建军

  “神六”是一面镜子

  4.6万对80万,“神六”在成都和香港的观众数量之悬殊,让我们不能不在尴尬中反思:究竟是什么,让成都人对这场航天科技展没有迸发出足够的兴趣和热情?

  刨开浮在表面的纯客观或技术性因素——如近期天气太热、展览缺乏互动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开幕当天,航天英雄杨利伟出场,观者逾万;杨利伟一走,人流量锐减。有人坦言,看展览就是冲着杨利伟来的。一些咨询者一听说杨利伟走了,马上对展览兴味索然。

  是英雄,自当受到爱戴追捧;爱英雄,任何年代都无不妥。但是,当“看不看得到杨利伟”成了看不看航天展的选择标准、当“英雄情结”胜过了对科学本身和作为科学培植土壤的科普活动的热情时,透露出的,便是眼下社会上一种以立竿见影的“好处”为目标的急功近利心态。

  同样的急功近利,也表现在同属科普活动的“航模班”的命运中。几年前,孩子航模玩得好升学可以加分,于是各路“航模班”大热;现如今,航模玩得再好也不加分,于是家长们纷纷转向可以加分的美术班、舞蹈班,“航模班”门前冷落鞍马稀,成都市青少年宫甚至不得不取消纯科技的项目。

  同样的急功近利,从不同层面检验着我们对科学的热情。

  再回头看,“神六”来蓉确实不易,在10多个竞争城市中胜出,给市民一个“零距离”接触最高端科技产品的机缘,政府用心良苦。其他一些城市因此认为,成都拿下这个展览“很有面子”。但我想,成都此举恰恰是为了“里子”——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往往都以最基础的科普、科教为土壤、以民众的科学热情为滋养。成都,虽然是西南科技中心,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神六”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在高科技面前的种种态度。

  (段武熙 代建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