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2:09 新华网 | |||||||||
担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史沫特莱在毛泽东及其战友们到达陕北的第3年,走进了这支红色大军。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这位著名的美国女记者满怀信心地写道:“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
曾思玉将军回忆,抗战爆发后,连参加过长征的炊事员、卫生员都能到敌后发动起一片群众…… “第一仗,我们就给了日本人一个下马威。”当年吹响平型关战斗进攻号的司号员强勇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激战一天,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的呢子大衣,足够全师每人一件。” 夜袭阳明堡、设伏雁门关、血战黄土岭……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这些战斗之所以著名,其意义并不在于战果的丰硕,而在于对日军嚣张气焰的迎头痛击和对全国人民抗战信心的极大鼓舞。从此之后,一时甚嚣尘上的“速亡论”再没有了声响。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并未将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视为对手——这支刚刚经历过长征的部队,人数不足4万,不少士兵还没有一支步枪。然而,正是这支队伍,使凶残的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历时8年的全国抗战中,敌后军民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解放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建立了遍及19个省区的抗日根据地…… 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还是与国民党军队逐鹿天下,或是与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厮杀在三千里江山,从长征队伍中走出的红军将士始终是这支不可战胜的军队的中坚力量。 岁月悠悠,那场伟大远征的亲历者带着他们红色的记忆一个个离开。在他们身后,这支经历过长征战火洗礼的人民军队正如史沫特莱所言,还在继续创造历史。 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人民军队的建设目标始终盯着国际军事发展的前沿:全军各级指挥手段已实现自动化并快速向信息化发展,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实现飞跃。 济南军区某红军团“红一连”是一个曾涌现出10名战斗英雄,荣立48次战功的英雄连队。然而,新一代红军的传人们并没有躺在先辈们创造的功劳簿上。指着全连官兵探索编写出的“装甲车涉水登陆法”小册子,连长李堂林说,真正履行好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一支在长征中就勇当先头兵的部队,我们在新军事变革中同样应该勇当先头兵。 “打头阵,当先锋!”长征精神如同征战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军队的新一代官兵。 “经过两年探索实践,我们已在一体化训练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成都军区参谋长吕登明在建军79周年前夕接受采访时说,“一体化训练的结果,是‘1加1大于2’。”他举例说,集情报侦察、导航定位、立体机动、火力打击、指挥控制、战场管理等能力于一体,可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新型步兵作战群,人员减少三分之一,作战能力却成倍增长…… 从训练手段的改进到训练观念的变革,从人员素质的历史性飞跃到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从常规武器的长足发展到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从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70年过去,红军将士们的万里长征,已作为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永垂史册。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成的长征精神,也已经注入进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完) 相关新闻: 新华社评论员: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 回顾长征,在我们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决定性的因素,是我们党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从长征的全过程看,有3个生死攸关的全局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首先是正确的战略方向,其次是正确的军事指挥,再就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必须得到坚决贯彻执行,以实现全党意志、全军行动的高度集中统一。而这3个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一个坚强的党的中央领导核心和领导集体。正是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才有了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等英明决策,彻底扭转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敌军的重兵围堵中适时调整战略方向,使战略退却转变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才能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的高度团结统一,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 万里长征起于都 笔者重走红军长征路时,在瑞金遇到94岁的老红军、曾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老人。老人回忆说,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我们离开瑞金到于都集结,当时军民将山上的毛竹编成竹排拖到渡口,有关部门集中调剂各路船只和老表家的门板床板,在于都河上架起了八座浮桥。随后在瑞金的中央党政机关人员以及从兴国、宁都、石城、长汀、宁化等战场上过来的红军将士陆续来到于都集结,拉开突围转移的帷幕。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部队分别从于都的山峰坝、东门、南门、西门、孟口、鲤鱼、石尾、渔翁埠等8个渡口过桥,标志着长征的开始。10月18日是红军长征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天,生病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噙泪挥别老区的乡亲,周恩来等向苏区百姓鞠躬拜谢,依依不舍地从于都的东门渡口过浮桥,几天内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86000余人全部渡河西征,并首先粉碎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西去湖南。当时于都河上灯火通明,唢呐声声,人如潮涌,老百姓拿着鸡蛋、花生、布鞋……送给红军,他们出动了上万劳力和800多条船只为红军壮行,唱起了悲怆感人的送红军的歌曲。 红军长征纪念碑缘何选址四川 几经勘察,反复比较。松潘县城北郊17公里的川主寺,进入了勘察设计人员和决策者的视线。川主寺是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曾经过的地方,它背靠雪山,面对草地,既是前往“人间仙境”——九寨沟和黄龙自然风景区的交叉路口,也是前往若尔盖和红原草地的岔路口。东北去九寨,东南去黄龙,西北去若尔盖、红原,西南去成都。真可谓“四路交会”的交通要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