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香港高校 狂揽内地15名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4:45 法制晚报

  香港高校 狂揽内地15名状元

  香港大学招走6名,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

  港校内地招生将结束 最高分者南飞成焦点 据统计 香港大学6名 香港中大4名 香港科大5名

  香港高校 招走15个高考第一名

  申请人数与录取名额增加 本市文理科“冠军”全部“出走” 专家:其不同的管理与教育模式最具竞争力

  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已近结束,15个高考第一名已被港校录取。这是记者今天上午获知的最新消息。

  据统计,香港大学招走6名,香港中文大学招走4名,香港科技大学招走5名。值得注意的是,本市文理科第一名均放弃北大,投进香港科技大学的怀抱。

  尽管多所港校始终强调,其无意与内地名校争夺优秀生源,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包括15个第一名在内的众多优秀考生,已“流”向了港校。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香港高校吸引学生之处,从表面看是奖学金、就业前景等因素。但实际上,对学生完全不同的管理和教育模式,才是港校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

  15个第一名被“打包”

  去年7月,香港大学拒绝11名内地第一名的新闻,曾轰动一时。时隔一年,高考最高分者投奔香港大学的热情并没有减退。

  到目前为止,8所香港高校基本结束了在内地的招生工作,已有15个各地第一名被录取。

  据报道,去年内地至少有3个高考第一名转投港校,其中包括北京市理科第一名陈秀野。陈秀野放弃了清华大学,选择到香港科技大学读书。

  与去年相比,今年被录取的内地第一名增加了数倍,包括北京市文、理科第一名在内的15个各地高考总分冠军,已被港校“打包”。

  三所名校最“吃香”

  在吸引第一名方面,香港的名校体现出了更多的优势。从今年被录取的高考最高分者的分布来看,高考总分第一名主要集中在三家香港的名牌大学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教育统筹局不搞大学排名。但是,香港的一些机构会定期发布大学排名。

  比如香港各大学都认可的香港专业教育网,近期刚刚发布了2006年度香港最佳大学排名榜。

  “内地高考冠军”目的地主要是排名前三的学校,分别是香港大学6名、香港中文大学4名以及香港科技大学5名。

  此外,还有3个单科第一名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作为港校“头牌”,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郑老师表示,港大不会因为某个学生是高考第一名考生就对其进行特殊照顾,但是肯定会留意他(她)的表现。

  两所港校“情况不明”

  两所大学——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则对高考第一名的情况并不特别关心,它们也没有专门进行统计。

  当记者询问两所大学是否招收到内地高考第一名考生时,他们都希望记者提供比较完整的各地第一名名单,这样才能查询是否招收了第一名。

  岭南大学公关处姚小姐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岭南大学收生不只单计考生成绩,还考虑其他方面的表现。

  她说,岭南大学在招生及面试时也没有要求考生列明是否是高分者,所以对于人数没有统计。

  15名赴港第一名内地分布

  学校第一名总数所在地

  香港大学6名广东(3人)、云南(1人)、福建(1人)、安徽(1人)

  香港中文大学4名广东、广西、江西、山东

  香港科技大学5名北京(2人)、广东(2人)、四川(1人)

  香港理工大学无

  香港城市大学3名(单科)北京(1人 数学)、浙江(1人 数学);广东省佛山市(1人 英语)

  香港教育学院无

  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校方尚无统计数字,但作为在内地知名度相对低的港校,两校招到第一名的可能性相对小。

  聚焦港校内地招生·整体篇

  申请人数激增

  今年,香港大学收到了1万多份申请,而其只能招收250人左右。

  此外,凡获该校录取的同学需先在内地委培一年。被录取同学需到录取通知书上指定的委培大学报到。

  内地负责香港委培的八所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

  据了解,除了参加统招的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其他自行招生的港校接到的内地学生申请也在激增。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务长黄刘雪贞告诉本报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申请该校的内地考生人数激增,超过了9600人,其中来自北京的有1800多人,约占五分之一。

  此外,申请香港浸会大学的学生有4000多人,最终获录取的在130人左右。

  水平大幅提高

  除了报考人数增加,今年申请人的高考成绩也十分优异。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郑老师告诉记者:“今年申请香港大学的学生素质非常高,与去年相比,优秀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一个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今年报考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考生,总分超出重点线以上100分的约占录取人数的1/3。

  香港中文大学表示,除了高考第一名考生,被录取的其他内地考生,成绩均十分优异,高考成绩都排在前列。

  其中,江西省的朱文奇全省文科排名第10;王绮雯和汪伟超则分别属全省理科第11 和12 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叶燕婷在该区排名第6,其余被录取的广西考生有多名在区内排名在前1% 。

  广东省的李宇娜的高考分数是896 分,与该省第一名仅4分之差,另有多名广东省考生在 860 分以上。

  录取名额增加

  很多高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今年报考人数激增,而且学生的素质都很高,学校酌情增加了一些录取名额。

  昨天刚刚公布录取情况的香港城市大学称,城大在10个省区市增加了录取名额,预计新生总数为210名,超出了去年193人,更是超过原定招生计划的170人。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预计录取230人左右,也超出计划30人。

  八所港校内地及本市录取情况(单位:人)

  学校计划目前招生人数多招人数北京学生数

  香港大学250-300260多50多

  香港中文大学250不明28

  香港科技大学160-17015138

  香港理工大学2002303086

  香港浸会大学1301300约40

  香港城市大学1702104032

  香港教育学院40-505334

  香港岭南大学无固定配额307或8

  聚焦港校内地招生·北京篇

  领走两个第一名 分数普遍较高

  在各大香港高校的最终招生名录中,北京考生被录取的比例,在全国总人数中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

  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录取了22名理工类和6名文史类考生,人数在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一。

  而香港理工大学则录取了80多名北京考生,占全国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被香港各大学录取的北京地区考生的素质,也被认为比较高。内地统招中,北京地区的录取线是:本科一批文科为516分,理科为528分。

  香港中文大学在北京市的录取线,文史类考生是606分;理工类是645分。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务长黄刘雪贞向本报表示,录取北京地区考生最高的理科生分数是699分,文科是664分。

  她强调,北京地区被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是理科670分,文科651分。

  香港城市大学在北京文、理科录取平均分为605和646,分别超出重点分数线85分和113分,与上海交通大学的理科录取分数线并列。

  最吸引眼球的是,本市两名高考第一名,何旋和杨蕙心双双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但最终都投向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怀抱。

  特别提醒

  须交“留位费”确定被录取

  在香港8所高校的录取说明中,都有一项相同的规定:学生要在指定日期之内交“留位费”,否则就会被视为放弃入学。

  而如果学生交了留位费,却没有入学,这部分钱也不会退还。

  各港校都有规定,部分“留位费”将作为一部分学费,学生入学交学费时将扣除这部分钱。

  香港中文大学公关部徐小姐告诉记者,留位费旨在使每个学生只占一个学位,这样就能给其他同学更多机会。

  8所内地招生港校留位费情况

  学校留位费

  香港大学港币15000元

  香港中文大学港币11500元

  香港科技大学港币 15000元

  香港理工大学港币 10000元

  香港浸会大学人民币 10000元

  香港城市大学港币 4200元

  香港教育学院港币 5520元

  香港岭南大学港币 5000元

  专家观点

  港校的优势不在奖学金

  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认为,香港的大学吸引家长和考生们之处,可能是奖学金、就业等因素。但港校在这些方面与内地大学的差异,还仅仅是外部差异,而实质的差别还要更大。

  他说,香港的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内地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的教育模式、理念都比较有活力,这才是港校的核心竞争力。

  他举例,港校在文、史、哲等学科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有很多的讨论任务,每周都要读很多书,会过得非常充实,而且也不容易混日子,不会有虚度时光的感觉。

  对于内地学生到香港学习是否能够适应,杨东平并不担心。他说,从内地初到香港肯定会有个适应期,但是由于报考的一般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他相信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没有问题。

  本版调查撰文/记者 姚奕

  配合撰文/记者 王茗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