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墨脱六章之一:“秘境”梦路,千年难偿一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4:59 金羊网-羊城晚报

  墨脱每年有一半时间与世隔绝,40年来修路不止,但仍是半通半废

  本报记者陶勇张小磊

  高山之麓人间至美

  7月中旬,作为华南地区第一家深入西藏墨脱的媒体从业者,本报总编辑张宇航带领着记者,走进了那个很多人难谋一面的“高原孤岛”。那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域,因为交通闭塞,而成为国内外很多人心目中神秘的仙境、未受现代文明熏染的世外桃源。

  那里与青藏高原风格迥异,境内最高峰海拔7782米,最低处海拔仅300米,从寒带到热带,风光一路看尽;那里位于藏东南,地处雅鲁藏布江-岗嘎山脉南坡,植物茂密,物种神奇;十九世纪前,那里受波密土王统治,上世纪初接受西藏嘎夏政府管辖,1950年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那里的面积有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却只有10181人;在那里,雅鲁藏布大峡谷横穿全县,终年积雪的南迦巴瓦峰高耸入云,原始森林从无人迹;在那里,门巴人、珞巴人、藏人、汉人毗邻而居,四野里经幡飞扬,藏密佛教悠久绵长。

  本报记者在那个神奇的地方盘桓经日,返穗后草就《墨脱六章》,逐日推出,以飨读者。

  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圣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西藏墨脱,拥有数之不尽、让人心驰神往的称谓和想象,但其实,那都是拜不通公路所赐。

  行路,要依靠求生本能

  那里的奇美令人难以呼吸,但是通往那个“天堂”的却只有崎岖山道。行走在山道上的人,个个如同面对炼狱:雅鲁藏布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都在峭壁上凿成,一面是壁立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山口处不分冬夏白雪皑皑,沿途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令人防不胜防;密林中的毒蛇猛兽,无孔不入的旱蚂蟥更使人心惊胆战。

  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墨脱都与世隔绝,因为大雪封山,极难出入。为进墨脱,年年都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仅去年年底至今年4月,就有17人丧生途中。

  进入墨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派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河到墨脱的背崩乡,再逆雅鲁藏布江北上至墨脱县城,全程约115公里,步行需4天时间,这条路在每年的6月至10月可以步行。另一条是从波密县沿波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公里,由于海拔4640米的嘎瓦龙雪山的阻挡,这条路在每年的8月至10月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才能乘车到80公里处,然后步行两天到墨脱县城,其他时间只能徒步翻越雪山,正常步行约需5天。

  在翻越大雪山的生死之路上,因为氧气不足,人们呼吸急促、嘴唇发紫,蠕动着走走歇歇,麻木得没有思想,唯有手脚并用机械地挪动躯体……那时能够依靠的,只有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

  修路,四十年未能如愿

  墨脱县属高山峡谷地震带,地质构造极不稳定。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几乎在大雨中度过,泥石流、塌方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不断;冬季冰天雪地,冰崩、雪崩频繁,大峡谷地区冰川密布,无论冬夏,筑路、通行都异常艰难。

  但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关注着墨脱公路的修建。

  1965年,有关部门试图打通自帕龙老虎嘴沿帕龙藏布江、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的道路,但由于山势太险工程被迫停止,这是墨脱第一次修建公路。1975年,从波密县开始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了80K(从波密起点往墨脱方向80公里处),但由于80K之后的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筑路工程因技术条件不够而于1980年停止。

  1994年,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后,80K至墨脱县城的一条泥土公路终于修成,两辆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但在有关部门宣布“中国最后一个县通车”后的第三天,部分路段就毁于大面积的塌方和泥石流,波墨公路成为我国通车时间最短的一条公路。而那两辆开进去的汽车却再也出不来了,几年里,车想开动无路可行,雨浸雪压下锈迹斑斑,想修理都没零件,最后,已失去维修价值的汽车只能就地掩埋。到记者采访时,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许晓珠还在感叹:“那是墨脱交通的一块里程碑,真应该保护起来,留给我们的后人看一看。”

  此后十几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和墨脱县的所有干部群众,为通路不停地论证和呼吁。从2002年起,交通部组织科研力量对墨脱公路的建设进行前期勘查设计论证;今年6月,交通部考察组首进墨脱,详尽勘察每一片山体筑路的可行性。也许不久后,一条让墨脱人民盼望了生生世世的公路会蜿蜒直入“地球上那片最后的秘境”。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