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创业者再走创业路—首钢再就业工程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1:3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吴晓向 通讯员吴建新 余向民 王蓓  

  首钢,这个曾经的钢铁巨人,因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其搬迁调整方案而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变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安置富余职工。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工业企业,首钢直接和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搬迁调
整将使数万名职工的工作发生变化。改革依靠工人,改革为了工人。如何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确保搬迁调整平稳进行,成为首钢党委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旷日持久、任务繁重的再就业工程面前,首钢党委、各厂矿和广大职工同心协力、积极探索,谱写出了国企人改革的感人乐章。

  “有情”安置

  再就业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一件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首钢党委要求各单位在再就业工作中一定要“有情操作”,把思想工作做到家,并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和要求。首钢炼铁厂五号高炉是首钢搬迁方案批复后停的第一座大型设备。姚绍豪是五高炉工段的设备安全员。他告诉记者:“从停炉前三个月开始,心里就有点儿发慌。今后的命运如何?觉着没底儿。”面对职工可能出现的迷茫、不安情绪,炼铁厂党委领导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排方案,而是采取和职工谈话、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真实、全面了解职工意愿,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厂党委、车间党支部、工会、劳资科都来和工人谈心,明确表态会安置好每一个职工。现在我在生产科当材料调度员,干得很顺心!”姚师傅笑呵呵地说。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首钢焦化厂。今年5月,该厂二号焦炉停产虽然只涉及37名职工的分流安置,但焦化厂党委还是认真地和每个职工谈话,告诉大家不要担心岗位,安心生产,保证妥善安置每一个人。如今,37名职工都已走上新岗位,其中包括13名年龄偏大、原岗位技能单一、安置难度较大的“4050”人员。

  “下岗无情、安置有情”。在再就业工作中,首钢党委真正做到了和职工心连心,共渡难关。再就业的关键是为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开辟新的就业门路,而成立劳动密集型的劳务派遣企业,就是大批量安置下岗职工的有效方式,国家和北京市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

  2003年以来,首钢按照政策规定积极构建了以劳务派遣为主要形式的再就业机制,使再就业工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几年来共成立劳务派遣企业21家,累计吸纳安置富余人员16490人。

  为统筹做好首钢人力资源的调配和再就业安置,去年以来,首钢人事部门紧密结合搬迁调整,开展了“五对”工作,即动态性地掌握要上什么新项目、什么时间上、设置什么岗位、上岗需要什么素质、哪个职工具备这样的素质,确保新岗位与合格的再就业职工能够“对号入座”。

  “厉兵秣马”

  今年37岁的马小明原是首钢第一炼钢厂职工,该厂2001年停产后,职工面临着新的选择。经过竞聘,马小明转岗到首钢新建的彩色涂层钢板厂。走上新岗位,他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

  首先,新厂的设备是西门子生产的TLC变频设备,标识和相关资料全是英文的,要用好设备首先要攻克语言关;其次,新单位实行扁平化管理,人员精干,每个工人负责的工作范围增大,不学习根本无法适应。于是,马小明开始刻苦学习专业技术。经过三个月培训,马小明合格上岗了。工作中他依然勤奋学习,并于2005年通过了电工技师的资格考试。

  在众多面临转岗的职工中,像马小明这样的是相对具有优势的群体。他们年轻、有技术,还是生产骨干,因而对新岗位有着较高的目标与追求。面对即将开工建设的首钢曹妃甸钢铁新基地,马小明就表现出跃跃欲试的雄心:“是技术骨干到哪儿都不怕,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齐国民今年47岁,他面对的则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素质,“站好最后一班岗”。他是首钢焦化厂二号焦炉的上升管工,二号焦炉今年5月9日光荣退役后,齐国民等37名职工面临转岗再就业。作为相对困难的“4050”人员,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所从事工作技术含量又低,齐国民最初很担心自己会失业。然而停产后第四天他就被安排到精制车间,有了新岗位:沥青浇铸机工。“虽然收入比过去稍低一些,但有岗位就很高兴了。”齐国民对新工作很满意:“东西得从头开始学。不学不行,岗位定好了,师傅走了就得一个人盯岗了,不学习就随时面临没岗位。”

  像齐国民这样的职工在首钢有很多,他们辛苦半生,如今又要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新技术、迎接新挑战。首钢党委在安置再就业职工时也重点考虑“4050”人员,并为他们创造提高素质的各种有利条件。

  面对已经或即将到来的工作变动,首钢人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其表现之一就是通过学习提高素质,首钢职工管这叫“大提素”。2005年以来在全集团开展的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为广大职工学习“提素”提供了良好平台。首钢党委认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搬迁、调整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职工转岗再就业能力的有力措施。

  2005年与2004年相比,炼铁厂高级技工由138人增加到近500人,技师由6人增加到28人,其中有3名职工考取了高级技师,这在炼铁厂87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勇闯市场

  首钢下属有几十家经济实体,它们行业不同,经营状况不同,但都承担或面临着职工转岗再就业的问题。对此,各单位在贯彻首钢总公司统一部署、积极协助开源中心做好工作的同时,自身也千方百计闯市场、找门路,使相当一部分再就业压力得到了自我消化。首钢修理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首钢各厂矿生产提供维修服务的首钢修理厂,2000年末从首钢总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后,第一年亏损3600万元,后来累计亏损1.5亿元,最困难时职工工资连续4个月打白条,借支400多万元给职工发生活费。当时在岗职工1300多人,大部分没活干,人心涣散,企业濒于倒闭。

  首钢小王庄料场附近的一座院内杂草丛生,多年闲置的几座厂房在杂草包围下显得格外荒凉。2003年11月,首钢修理厂劳务中心的二三十名富余职工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这里,他们要利用首钢技术研究院的含油铁鳞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开发项目,在这里建设一个新厂。

  当时修理厂已发不出工资,如果要上这个项目,就要把厂里仅有的钱都投进去。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利益,厂党委果断决策,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职工们摸爬滚打,日夜进行中间试验、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等一项项工作。创业期间,大家没有休息日,晚上还常常加班,有任务随叫随到。在大家的奋斗下,年处理5万吨含油铁鳞的项目终于投产了,它不但使首钢的工业固体废物变成了资源,每年创造价值上千万元,而且安置了68名富余职工。

  2004年,修理厂得知北京一家民营企业正在寻找汽车滤清器产品合作生产伙伴的消息,厂领导马上组织与对方洽谈。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深入的调研后,果断决定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首拓汽车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利用闲置的旧厂房,改造成汽车滤清器研发、生产线。

  通过新项目开发建设,首钢修理厂不仅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厂子走出了困境,也圆满解决了富余职工的再就业安置问题。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称他们是“把传统产业做成多元化发展的基地,把富余人员变为能创造财富的人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搬迁、大变革,曾经创造了新中国钢铁产业辉煌的首钢人,将继续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