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沈阳扶困助学“一个不能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9:00 沈阳网-沈阳晚报

  ■2000名贫困高考生通过资格认定;

  ■高中阶段救助标准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今秋免校内服务性收费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求学机会!”8月1日,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庄严承诺在2006年沈阳市扶困助学新闻发布会上再一次被叫响。市扶困助学领导小组组长、副市长王玲指出,要让广大群众都来关注和参与扶困助学工作,都来为扶困助学献爱心,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同学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力。

  全市已募集资金

  328.5万元

  2006年沈阳市扶困助学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今年参加普通高考并被正式录取的大学生,拥有沈阳户籍并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有效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及学生本人残疾证的学生及孤儿。

  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募集社会资金,号召全社会爱心捐赠,尊重捐资人意愿,自主选择救助对象。二是市、区县(市)政府设专项资金。目前已募集资金328.5万元。

  新闻发布会上,来自社区的党员代表、公务员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发出倡议书,号召每个人都尽己所能,扶困助学。

  高中阶段贫困生

  救助标准提高

  今年,沈阳市加大了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力度。由于今年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学杂费标准将有所提高,因而对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标准由往年的减免600元变成按统招公费生学杂费标准减免,对中专、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救助标准由每生每年1000元提高到1400元。

  特别指出的是,学生个人只能享受政府或社会有关团体和个人的一次救助。救助人可自主选择救助对象。救助工作与学杂费的收取同步进行,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由学校在收费过程中按减免标准直接减免。市、区县(市)财政、教育部门及时足额将补助资金拨付给学校以补充学校公用经费。

  2000名贫困高考生

  通过资格认定

  目前,贫困高考学生的统计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接受社会补报,已有2000人通过贫困资格认定。和去年一样,今年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将受资助3000元。随着高考录取的进度,到目前为止,有809名贫困学生被录取,其中有493名同学被各部门及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确认捐助。

  目前,各种形式的救助当年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活动已广泛展开。市教育局及时提供贫困学生录取信息,并登录在“小太阳”网上,以便让各部门和社会人士自选救助对象。7月21日,市红十字会在辽宁大剧院组织了“沈阳红十字爱乐乐团成立暨扶困助学义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政高、市政协主席赵金城等市领导出席了义演活动。本次义演共募集139万元人民币。团市委组织开展了“共同关注———希望工程青春圆梦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市慈善总会从慈善救助资金中提取15万元,在全市挑选5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考生作为今年资助对象。沈阳福彩中心筹集公益金40万元用于举行今年的福彩助学活动,拟资助考入省本以上普通高等院校的城乡低保户家庭学生133名。沈阳教育基金已为贫困学生筹集资金13万元,资助沈阳地区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44名。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

  今秋免校内服务性收费

  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学生全面救助,农村实行“两免一补”。这部分受救助对象范围包括贫困学生及农村学校学生。贫困学生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含私立学校)就读的,具有沈阳户籍并持有民政部门颁发有效期内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五保供养证》及学生本人残疾证的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的学生及孤儿。农村学校学生是指在城市市区及城市郊区、县(市)所辖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同等政策。

  对农村学校学生和城镇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即免收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课本费,对住宿生提供生活补贴300元/生/年;对全市贫困家庭学生,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免收校内服务性收费,包括课后看护费、校服费、热饭盒费、体检费、六病防治费、中小学实践活动材料费、学具费、电影(戏剧)费、军训交通食宿费(以一次性收费通知单为准)。本报记者李明欣实习生张奇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