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军方高层参与听证徐工并购案:不涉及军品生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09:52 国际在线

  7月17日至19日,徐工集团一行人神秘前往商务部,参加一个并非例行的“听证会”。这次会议非比寻常。通过听证,凯雷是否能够成功越过生死线,控股收购徐工机械呢?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从参与此次会议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高层人士就徐工的产品定位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即徐工集团产品并不涉及军品。另据透露,上月27日,商务部再次召开会议,听取了各方意见。

  军方代表参与“听证”

  7月18日,商务部会议室里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业内称之为“听证会”。国家数个部委主管外资并购的部门都派出了强大阵容,其中有商务部、工商总局、外汇局、税务总局、证监会、国资委等官员。接受提问的则是江苏省及徐州市的政府官员,以及主角徐工集团。

  商务部的代表中,涵盖了外资司、美大司、条法司、产业损害调查局数位负责官员。

  会上所陈列的众多问题,都集中在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所有经过。比如外资选择方式、招标过程是否透明、交易完成后中方的话语权以及产业安全等。

  不为人知的是,来自另一个机构的“听证”官员尤其引人注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相关人士。

  该人士并没有多言,而仅仅对徐工集团的产品点评了一句:徐工集团并不涉及军品生产。

  “这就是说,徐工的产品是民为军用。这也恰好对某些人的质疑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即徐工产品与国家战略安全的联系。”

  股改如期进行10月启动

  在各个部门领导进行了简短的提问后,当时在场的一位重要人物——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的一位负责人终于发言了。

  该负责人的问题直中要害:假设徐工机械获得批准,那么徐工机械将怎样控制徐工科技(000425.SZ)这家公司。其次,徐工科技的股改时间表是怎样计划的?

  徐工集团的回答是,徐工科技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作为大股东,将会派人进入徐工科技的董事会,担任董事。

  就股改时间表,徐工集团则表态,即将在今年10月全面启动。知情人士透露,不管成败与否,徐工科技的改制势在必行。

  另两场听证会

  就在相隔一天之后,由工程机械供应商及代理商、行业企业等组成的团队也抵达商务部。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徐工改制问题依次发言。

  而7月27日,业内人士组成的“听证会”再次在商务部召开。向文波本人出现在了两次听证会的现场。向文波的观点还是很明确,力阻收购。

  据一位人士透露,此次听证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参加的人员。第一次有包括柳工、厦工、长江起重机、洛阳建设机械厂、中联重科等人士参加。第二次会议却没有看到柳工和厦工集团人士的身影。

  参与会议的上述人士表示,第一次会议上,除了向文波之外,其他公司都一边倒地倾向赞成徐工收购案。这位人士说,机械行业内现存两派意见,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是支持收购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出具的则是中性意见。

  在第二次商务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多数为国有企业,民企不多。而行内会议的“听证”官员基本为商务部的各部门负责人。

  记者手记

  网络也是政府的参谋

  在7月中旬和下旬的两次会议上,虽然商务部尚未作出任何决定,但对于此事件的重视程度已不言而喻。

  商务部的表态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对外资控股国企所允许的尺度会从该事件上折射出来,这无疑会影响其他收购案例。其次,在凯雷徐工收购案的审批上,商务部的点头对于下一个环节(国资委批复意见)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与这场交易的一位人士说,商务部在审查凯雷徐工收购案时相当谨慎。在前往徐工审查时,工作人员仔细地翻阅了所有文件,但是对于徐工并购却没有透露半点想法。

  在外界就商务部“不允许外资控股”的批复意见谣言四起时,徐工并没有给予有力的回击。徐工高层后来告诉笔者,实际上从双方宣布并购之日时起,徐工从来没有拿到过国家级政府机关的类似批复意见。但是,辩白对于徐工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徐工一位内部职工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国有老厂,真的不善于在媒体前炒作。当然,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如果不是博客惹起,可能这桩机械行业的最大收购案也不可能天天放在几家主流网站最醒目的席位上。这家在徐州当地有着显赫地位的企业,也在学习如何对待媒体,如何看待炒作。

  在与向文波的沟通中,笔者也感受到了一位机械业资深人士的民族感。不管动机如何,不依不饶的顽强抵抗精神,让人敬佩。

  当然,他在创作博客的同时,也并非将所有的资料全部堆积上去,他开始考虑到了博客文字的严肃性。至少,现在的他在写稿子的过程中,会有一番权衡。

  无论如何,向文波的博客风潮呈现了一个事实,即网络也成为了政府的参谋之一。当重大决议作出前,政府高官也可以毫不费力地聆听到各种渠道而来的呼声。

  在声音出现之后,发声人的说法是否符合产业规律和客观实际?

  经过全面分析并作出公正决策,就更加凸现了政府部门作为裁判的真正价值。(第一财经日报 王佑)

  来源: 东方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