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追忆“曲剧皇后”张新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1:23 东方今报

  

追忆“曲剧皇后”张新芳

  给张老师上香

  【新芳无涯】

  在一个民族的梨园谱上

  你来了

  唱出了一个剧种

  唱出了一种真实

  你用你的生命托起了这一方土地的辉煌

  人生长河 八十余载斗转星移

  你没有土地只有乞讨

  苦难的岁月里 你七岁便开始唱地摊小曲

  “九岁红”的艺名飞传在童年苦涩的记忆中

  戏曲折子戏中的苍老年代

  折射你当时水深火热的身影

  人生谁无梦

  那时候 你和你的同行们忌讳这个字眼

  从不愿去做梦,也不敢去想梦的轻盈

  四九年之后

  龙的民族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啊

  你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春天

  春天 让你新生的芳草绿满天涯

  今天 我们这一方土地充满希望

  我们的生活春风扑面

  你的心在灿烂地微笑

  一生光荣啊一生无悔

  梦 是你伸手可得的一种真实

  让我们共同珍惜今天

  永远传唱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历史

  让明天 听到我们在春天纵情的歌唱

  听到曲剧坤伶新芳无涯的美妙唱段

  张新芳的儿子学海、学杰在本世纪初,写的一首诗(节选),祝福母亲健康长寿。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斌吊唁张新芳——她是一位真正的曲剧大师

  □记者 梁新慧 实习生 付旭

  今报郑州讯 “她没有任何私心,是一位真正的曲剧大师。”昨天下午4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志斌来到张新芳家中的灵堂前,进行吊唁。

  “以前,我们都住在一个院里,经常见面,她的为人,我十分了解。后来,她搬了新家,不过,还经常通电话。”李志斌说,在电话里,张新芳说曲剧,谈曲剧如何发展,年轻人如何继承这一文化传统……从来没有提过一件私人问题。“她是一位真正的曲剧大师。”说到动情处,李志斌流下了泪水。

  当天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明义、副主任李长铎分别委托李志斌代送了花圈。

  ■马金凤的怀念河南痛失最好的艺术家

  □今报记者 梁新慧 实习生 付绪

  “可惜了,真可惜了!她可是我们河南最好的曲剧艺术家!”昨天下午5时30分,84岁高龄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电话里不停地感慨。

  正在青岛儿子家养病的马金凤老人说:“昨天下午,我接到高中亮(马金凤徒弟)的电话,说妹子(张新芳)去世了。当时,我可震惊,这怎么可能呢?前几天,我还听别人说,她的病情好转了不少,我还准备给她发个贺信呢。唉,你说,这人,怎么说不在就不在了呢?”

  “建国初期,新芳在开封,我在洛阳工作。不过,因为我们经常参加人代会,所以,也就认识了。俺俩可说得来,她人很好。”马金凤说,虽然那时常见面,不过,毕竟是在工作,还不算真正的了解。1962年,由于天天唱戏,马金凤的嗓子出了毛病。于是,她住进了省人民医院。巧的是,当时,张新芳也是由于嗓子出了问题,在这里住院治疗。

  “那时候,俺俩天天在一起,说戏,说表演,拉家常,还说了很多家长里短的事儿。说到有趣的事儿,乐得我们哈哈大笑。那时候,住院的病人知道俺俩在这儿住院,天天都有人上门,让我们唱一段。妹子说,‘姐,咱唱吧’,于是,我们就开始为病友演唱,我唱豫剧,她唱曲剧,把病友们给乐得一个劲儿鼓掌。”马金凤说,这段住院的日子,使她们成了要好的朋友。

  此后几十年,风风雨雨,她们两个保持着联系,还经常在舞台上见面。“前些年,她的身体大不如以前,可是,她一直坚持上台演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位身患癌症的病人。”马金凤说,“前年,俺老姊妹俩还一起参加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没开始的时候,她就给年轻演员说戏,说表演要领,可热情了。”

  马金凤说,没有张新芳,就没有曲剧的今天,她为曲剧、为河南的戏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她走了,我失去了一位好妹子,心里难受得很啊”!

  “我远在青岛,走动也不方便,不能参加妹子的追悼会了。不过,我已让弟子送去了花圈,表示我的悲痛心情。另外,你们去她家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她的家人,如有什么要求,请他们及时告诉我。”

  ■同行人的见证 我所见证的生命“绝唱”

  8月1日下午,得知“曲剧皇后”、表演艺术家张新芳老师去世的消息,我既惊讶,又悲痛万分。两个月前她在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上那铿锵豪迈的演唱,仍清晰地在耳畔回响。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和张老师同在省曲剧团工作,行同车,食同餐,演同台,风风雨雨20多年。我无数次目睹过她的舞台风采,聆听过她的动人演唱,见证过她的一次次辉煌。但是,这里我要说的是两个月前我所见证的一次生命“绝唱”。

  今年5月18日至22日,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在曲剧的诞生地汝州隆重举办。当时,张老师的病情已经恶化。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我和有关领导商量,开幕式没有安排她的节目。张老师得知消息,非常“生气”地给我打电话。她说,为河南曲剧举办节日是我多年的夙愿,80年才盼来这么一次,我错过了,那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张老师的精神感动了我,放下电话,我赶紧派车回郑州接她。张老师拖着病重的身体,克服长途颠簸带来的严重不适,赶到了汝州。一下车,还没有来得及安排住宿,就开始询问曲剧节的举办情况,并问什么时候能登台演唱,和观众见面。

  5月22晚的闭幕式上,张老师因她卓越的艺术成就荣膺“曲剧艺术终身成就奖”。被搀上舞台的她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声音洪亮。一段“陈三两迈步上宫廷”,铿锵有力,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哪里像一个重病患者!

  坐在台下的我深深为张老师的身体担心,因为我分明看出,她是用生命的底气在向观众做最后的告别。一段唱下来,主持人担心她的身体,欲搀扶她下场,可面对观众热情的掌声,张老师停下了。她深情地对观众说:“我的职责就是为观众演戏,能为大家演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现在不唱,只怕今后想为大家演唱也没有机会了。”说完,张老师又为大家演唱了《秦香莲》的唱段。

  虽然我一生无数次聆听过老师的演唱,但我感到,那天的演唱最豪迈,最动听,因为那是用生命的底气在唱。振聋发聩,动人心魄……张老师以这次令人永远难忘的“绝唱”,完成了她艺术人生的精彩谢幕。

  作者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方可杰

  ■老家人的追忆南阳人的“小张妮儿”

  □今报记者 张定有

  惊讶,沉默,回忆,怀念。

  昨天,当曲剧皇后张新芳去世的消息传到南阳后,熟悉她的戏迷、演员、教师、干部,无不流露出惋惜和敬仰。在南阳人眼中,张新芳不仅是一位演员、老师、艺术家,更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小张妮儿”。

  神奇的小妮儿

  张新芳1927年生于邓州市文曲乡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她7岁前,她的姐姐、父亲及一个弟弟相继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从此,张新芳就和哥哥、母亲相依为命、讨饭为生,后辗转流落到邓州市张村镇王岗街并定居下来。

  7岁的张新芳一次看曲子戏入迷,竟跟着戏班“跑了”。张新芳8岁时开始登台演出,9岁时就被人们称为“九岁红”,“九岁红,喊一腔,一下迷了八道岗”的口谚广为流传。

  在邓州市文曲乡井姑庙村,一提到张新芳,61岁的李老汉立即来了精神。他说,张新芳在这一带红着呢,大家都叫她“小张妮儿”,1962年她从省里回来省亲,正在地里干活儿的群众呼啦一下围住了她,非让她唱一板再走。没有办法,由当地曲剧团的演员配戏,张新芳在邓州县城连演了12场以谢乡亲。

  刘丰勤老人回忆说,当年她母亲爱看“小张妮儿”的戏,戏班走到哪里,母亲就带着她跟到哪里,为此,父亲经常同母亲生气。

  苛刻的校长

  坐落在南阳市滨河路上的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的前身是南阳戏曲学校,李文荣是该校的教师。见到记者带来的《东方今报》,她才知道张新芳去世的消息。沉默良久后,李文荣讲起了和张新芳相处的经历。

  1980年南阳戏曲学校恢复招生的第一年,当时教师缺乏,时任南阳地区文化局长的刘承举到郑州找到张新芳,希望她能提供帮助。张新芳一听说是振兴戏曲事业的好事,当即满口答应,受聘成为该校的名誉校长,直到去世。

  李文荣说,恢复招生后的前几年,她一直担任戏曲班的班主任,从1980年到1983年,张新芳每年都要多次到南阳来,有时是学校去接她,有时她自己来,最长的时候要呆20天以上。张新芳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亲自授课,二是进行教学示范演出。

  张新芳的“规矩”很苛刻,“有时候就像旧戏班里授徒”。当时,李文荣二十出头,梳着两条长辫子,张新芳要求学生一律留短发扎小辫,“像舞台上的江姐”,说是练功和化妆的需要。有张新芳带头,李文荣不得不剪掉了长发。

  50多岁的张新芳和学生一道身着古装,一招一式亲自示范,该跪的时候跪,该爬的时候爬。张新芳还按照旧时戏班的传统,分别以“春光明媚”为姓名的中间字,提前给前四届学生起了艺名。她说,旧时戏班里的条件那么差都能培养出名演员,关键是传统好、学风正。

  敬业的演员

  解放前张新芳跟随戏班经常在邓州、老河口、襄樊一带演出,解放后不久又去了开封市曲剧团,南阳城区的观众观看张新芳演出的机会不多,而南阳戏曲学校每年的教学示范演出,就成了南阳人大过戏瘾的机会。

  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原副校长高建德介绍,教学演出每年都在南阳影剧院举行,节目就是《陈三两爬堂》,群众一听说张新芳亲自登台,场场爆满。由于年龄的原因,有时候也考虑教学需要,张新芳会让学生扮演陈三两,自己在台下指导,但观众却不情愿,演出结束后如果没有见到张新芳,就留在场内长时间鼓掌。每当这个时候,张新芳总会想法满足观众的要求。

  高建德说,张新芳在南阳期间都在学生食堂吃饭,教学全是义务,没有一点报酬。她喜欢养金鱼,每当她离校返郑时,学校送给她的礼物就是几条金鱼,她用塑料袋装着带走。

  张新芳最后一次来南阳是2005年春天,当时是随梨园春艺术团来的,当听说南阳艺术学校戏曲班招生第一次达到60人的消息后,张新芳非常高兴,表示适当的时候要再来学校和学生们重排《陈三两爬堂》,没想到竟成了未了的心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