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银河:我只是个性学专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0:16 重庆青年报

  性讲座风波引发大规模声讨,面对歪曲报道拟起诉南京媒体

  每年两会期间的同性婚姻提案,李银河尚能平静应对质疑,日前一个讲座事件,却将她抛上了风口浪尖。受江苏电视台“七夕东方情人节”文化论坛邀请,身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知名性学专家的她7月21日在南京做了一场讲座。据南京某媒体报道:在这场讲座上,李银河对于多边恋、一夜情、乱伦等敏感问题的态度,前卫得令观众瞠目结舌
。名为《李银河憧憬“多边恋” 前卫性观念南京惹众怒》的新闻,在各大网站引发了大规模的声讨。

  在临上飞机前往加拿大开会之前,李银河就此事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声称保留起诉南京那家报纸的权利。

  媒体绝对是恶意炒作!

  记者:那篇《李银河憧憬“多边恋”》的报道发出之后,我看到你在自己的博客上叫屈,你当时没说过“憧憬”这个词吗?

  李银河(以下简称李):我是用过“憧憬”这个词。在讲演里,我希望能有一个多元性文化的社会。我不是憧憬“多边恋”,而是憧憬多元化。

  记者:但这篇报道为什么要断言你憧憬多边恋呢?

  李:它绝对是恶意的!还有标题后面那半句,说我“惹众怒”,根本不符合事实。

  当时现场提问时,气氛挺热烈。后来有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站起来就说:“我认为还是一对一的关系好,大家应该提高思想觉悟。”这个女人以前来社科院找过我多次,她的个人情况我不好透露。但有一次,在社科院谈完后,她走时突然莫名其妙就回头冲我大喊了一句:“告诉你,王小波他不爱你!”这都什么事儿呀,你说她是不是精神有点儿问题?

  讲座结束后,当时人们就哗一下都围上来了,让我签名。后来到了电梯口那儿,人挤得电梯门都关不上。这叫什么惹众怒啊?

  结果南京的那家报纸就说我是惹众怒,这个小报简直混蛋透了。

  我本意是强调性权利!

  记者:你在南京确实也谈到了多边恋、一夜情和乱伦的话题。咱们就事论事,你本人能接受多边恋和一夜情吗?

  李:我还是喜欢传统的一夫一妻。多边恋也就是三人以上的性爱关系,它和一夜情都太闹腾了,我个人是不喜欢的。所以说我憧憬的话,完全是违反事实。

  但我不喜欢的东西,不一定人家没有这个权利。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权利。我递交同性婚姻提案,就说我喜欢同性恋,不能这么讲啊。难道我研究犯罪,我就喜欢犯罪吗?

  其实我想强调的,就是公民的性权利。作为一个公民,他有随意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是人的基本权利。当它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出来说话,是不是?

  乱性是新型人际关系?

  记者:为什么你就必须站出来说话呢?这么敏感的话题,你就不怕被人狂轰乱炸?

  李:这是我的专业啊,我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嘛。看到大家的错误观念还那么多,就有点儿着急,就想更正嘛。就是想传播正确的理念而已。那怎么办呢?

  多边恋、一夜情这些,我觉得就是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而已。就像福柯说的,我们已经有了婚姻关系、家庭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际关系少得多么可怜啊。我们的人民群众完全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嘛——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可以选择别的啊。

  记者:你这么强调这些东西的权利,给人的感觉不就是在宣扬它们吗?或者说就是在鼓励它们?

  李:你每说一种事实的时候,不都是在宣扬它吗?我当时就在讲座上客观描述了一下西方的情况,我只是告诉大家世界在怎么变,但我并没有建议大家都去搞。我也说过了,你每增加一个性伴侣,你得性病的几率要大多少倍——但这一点却没有人去报道。

  记者:网上也有人说,你对一夜情的正名,对那些曾经或将要一夜情的人来说,无疑是打了一支超强的兴奋剂。

  李:正名?嗯……强心剂?(思索中)其实它本来就是有权利,只不过就我把这个话说出来了而已。明明有权利的,大家都不敢说。

  我要告诉他们的是,他们有这个权利,但是当他跟一个陌生人发生性关系,这个事可能很危险。

  我的观点并非很出格!

  记者:你对“多边恋”的说法,与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还是离得太远了吧。你不觉得有些不合时宜吗?

  李:我要是在1900年宣扬不裹小脚,不也不合时宜吗?对吧?我要是在那时宣扬婚前可以接吻,那我也不合时宜,对吧?如果我们都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来提出一个观念,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将永远也无法进步。

  记者:为什么会在南京的这个讲座上,谈到乱伦这么前卫的话题?

  李:有听众在问啊,我当时谈了谈乱伦的起源。我的观点是他们如能保证不生孩子,不涉及人种退化,就可以允许(结婚)。但昨天一个美国朋友发来E-mail,对乱伦的观点比我还要靠前。他说怀孕期间要重点检测一下,是否有遗传病。如果没有,就可以生孩子。这个观点在国外也有很大争议。

  他们没有伤害别人,那么我们对他们怎么样呢?我们拿石头砸他?他们有这个权利,现在我是把这个权利提出来了。

  记者:我觉得,当绝大多数人都不同意你的观点时,你说了也没什么用啊。

  李:嗯……(思索)绝大多数人不同意吗?我也是一直在想:这个禁忌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大家对乱伦为什么吓成那样?

  实际上在解放前,中国人对表兄妹结婚还是能接受的。母子那种,大家听上去就会非常难过,非常讨厌。怎么说呢,人性里头有一种非理性的集体无意识,从远古的时候起就埋藏在心里——这种事千万做不得,太恶心了。

  没有否定一夫一妻制!

  记者:你说到的多元化的性爱关系,还是挑战了我们这个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

  李:它肯定是挑战,它为什么就不能挑战呢?

  婚姻的形式,跟社会不稳定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你比如说北欧国家,他们有一半的人同居,不领结婚证,但是他们的社会就不稳定了吗?

  记者: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应该以家庭为本,不是吗?

  李:一夫一妻的家庭肯定是主流,我从来没否定这个。但在现代社会中,的确出现了一股以个人价值为导向的势头,这是不可避免的,并非我在推波助澜。跟娶妻生子比起来,有的人可能更喜欢不结婚,把时间花在性的快乐上。他把自己的个人快乐看得更重于家庭价值。

  如果已婚人士去搞一夜情或婚外恋,那是违反了婚姻道德。但如果是单身的公民,他违反什么道德呢?

  记者:就算你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是你作为一个知名的公众人物,在一个公共场合,当着那么多人宣扬乱伦这类禁忌性话题,这合适吗?

  李:你这是一种歧视。我为什么不能去宣扬它?比如说,你是左撇子,你有权利做你的左撇子,但是你别说啊,你别宣扬——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歧视。

  好心竟被当成驴肝肺!

  记者:网上有一种说法,说你是淫乱大师,道德沦丧,哗众取宠,标榜自己。你怎么看?

  李:我的感觉就是,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恩将仇报(眼圈有些红)。我呢,是为你们在争夺空间,呼吁法律要保护每一个公民的性自由。然后你们来骂我。我在为谁争权利呢?我在为你们争权利呢!

  记者:也可能他会说:我并不需要你所说的这个权利啊。

  李:(略带激动)那好好好!(沉默片刻后)但是他不需要,不见得别人不需要。比如同性婚姻,同性恋者需要啊。

  记者:但如果说主流人群都不需要呢?

  李:我觉得,保护少数人群,也是主流社会的需要。比方说保护妇女,难道不也是男人的需要吗?如果说整个社会普遍压迫妇女,男人也没解放啊。只有你不压迫少数群体了,然后你才能得到自由。就比如说,白人压迫黑人的时候,白人也没有自由,他们没有和黑人和睦相处的自由。

  是谁在

  妖魔化李银河?

  记者:这两天在天涯有一篇帖子,名字就是《是谁在妖魔化李银河?》,你觉得自己是在被妖魔化吗?

  李:这种不实的报道,败坏我的形象,我觉得就是妖魔化。

  我觉得他们的动机也很可疑。我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记者的观点保守,对一些进步的理念不能接受。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不正当地跟同行竞争。同样对于这次会议,也有很多正面报道的,但都没怎么被转载,唯独它就被广泛转载了。

  你如果去丑化一个过去是正面形象的人,这就会有利于传播,他们可能有这种市场上的考虑。要不然它为什么捏造事实?歪曲事实呢?

  记者:对这一事件,你有压力吗?

  李:压力?肯定是有啊。就好比说吧,我没有偷东西,然后被人说我偷东西,然后全国人都来说:看,这是个小偷。就是这感觉。

  将保留

  诉诸法律权利!

  记者:既然南京媒体的报道与事实不符,没想过告他们吗?这报道一出来,网上铺天盖地很多人骂你。

  李:昨天也有当时在现场的网友,在网上客观描述了当时的经过。

  我跟我的助手也讨论过:经常是我只不过把我认为正确的观念传播一下,想不到每说一句话,都变成了一个事件。像这样的小报,我们就只能忍着吗?它就随便说,歪曲事实。你作为一个记者,替我出个主意,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呢?

  你觉得我为了把自己洗清白了,就一定要去告它吗?我觉得挺不值当的。不去告它,又便宜那家报纸,我还是要保留起诉它的权利,回来后,应该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

  (转头对自己的助手说)对了,北大法律事务所免费为妇女打官司,我没准去找找他们。一打官司,就牵扯精力。本来很多课题都没有时间做,然后你把精力放在这一块,感觉很无聊的。也许他们正高兴呢,你跟我打官司,我出名了。也不能上了他们的当。据青年周末

  揭开道德卫士的“画皮”

  性话题,20年前是很难在公共场合讨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禁忌逐渐被放开,李银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性学专家就是个中的学术翘楚。然而,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使得一些人嘴上在捍卫伦理道德,一有机会却尝试着出轨。因此,越是义正词严攻击李银河的人,其本人就很可疑。

  笔者无意做也无法做这样一个统计:中国人,一辈子都不背叛伦理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但在生存及家庭压力下,一些男女偏离“轨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有这样的人群存在,那作为一个性方面的研究学者对此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又有什么大惊小怪?

  李银河的很多观点过于前卫,甚至偏执,很难让人接受,但她是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在谈论性伦理,不是一时的脑袋发热,而是基于长期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她有通过各种渠道推销自己观点的诉求,而我们,一样有选择接受或否定的权利,遗憾的是,很多道德卫士自己都拿不出有力的反驳利器,就轻率地把“屎盆子”扣了上去。

  木子美是性的非典型行为艺术者,是该唾弃;而李银河却只是个思想前卫的性学专家,她并没有主观上教我们变坏,所以,对于专家,请别有用心者高抬贵手,多点宽容。羊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