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8:43 扬子晚报

  编者按:为了把省委提出的“乡村学华西、乡村书记学吴仁宝”活动引向深入,近期,省委宣传部组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赴华西村深入调研,撰写了5篇调研文章,从华西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特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党组织的先进性、华西精神和农村基层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华西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其摘要刊发。

  华西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华西村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从本村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格局,创造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之路,是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是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之路。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视察华西村时曾给予高度评价:“要想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到华西,要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应该到华西,要看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应该到华西。”“华西的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一是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振兴农村经济。华西村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硬道理,四十多年来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上世纪70年代,华西人用七年时间战天斗地,重造华西村地貌,实现亩产一吨粮,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华西村展开第二轮艰苦创业,成为亿元村,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华西村大力推进中心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心村民实现集中居住,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二十一世纪腾飞”——新世纪以来,随着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华西村在对合并的周边村实行“一分五统”,统一规划,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是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坚持富民优先、共同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长期以来,华西村党委牢固树立“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理念,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共同富、健康富、长期富。华西村积极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使村民在充分就业中实现增收。村里5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效率管理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增加村民的保障性收入。目前,华西村凡年满50岁的妇女和55岁以上的男子,均享受各种福利补贴,包括医疗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以及教育保障。

  三是把提升素质作为固本之策,坚持以人为本、文明建村。华西村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把村民的心、华西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祖国联系在一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华西村逐渐形成了包括华西精神、村碑、村歌、村民誓言以及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在内的一系列村规民约,并先后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三史”(个人成长史、家庭变迁史、村厂发展史)、“双思”(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等特色教育活动,把村民的朴素情感引导到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上,引导到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将思想教育的内容逐渐内化为全体村民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凝心聚力,形成发展合力。华西村重视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把“德”作为立村之本、治村之策,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为华西人普遍接受的道德体系。华西村人人自觉做到“老三无”(无赌博、无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和“新三无”(无上访、无告状、无暗斗),在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氛围中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四是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目标,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华西村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坚持均衡统筹的生态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各项资源,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环境统一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华西村把旅游业和优质高效、生态观光农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旅游业产值比重已占全村经济总量20%以上,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且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村庄。华西村重视营造优美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成立专门的环保公司和污水处理厂,强化环保监管力度,着力改善水、气环境。2004年,毅然关掉年产值1.5 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3家化工厂;还先后投资数亿元,综合治理工业园区环境,使工厂变成了花园。

  五是把科学管理作为体制保证,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华西村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保障“四个民主”的实现并使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民主选举,就是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民主决策,就是把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村民;民主管理,就是把村务管理的参与权交给村民;民主监督,就是把日常村务知情权交给村民。在实践中,华西村始终坚持做到“四化”:一是管理工作经常化,各级党组织形成一级抓一级、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二是管理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村务质询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监督整改制度;三是管理工作规范化,做到工作运行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和形式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四是管理机制创新化,通过“一分五统”将周边村庄纳入大华西,通过企业管理模式改革,促进了村属企业民主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效能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必须致力于农民共同富裕

  致富农民,共同富裕,是深刻体现华西村发展理念、展示华西村发展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华西之所以创造中国农村发展奇迹、称之为“天下第一村”的成功秘诀,也是华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境界的重要方面。从华西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加快发展、致富农民放在首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准确内涵包括:一是共同的富裕,而不是共同的贫穷;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个人或阶层富裕;三是既非平均富裕,也非同步富裕。华西村的共同富裕正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活生生的写照。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华西人悟出一个道理:单一的农业很难使农民们真正富裕起来,只有走农村工业化道路,才会有出路。华西人冒着风险、排除干扰,从一盘大石磨、一间小五金厂开始,逐步走上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西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的新目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华西人提出华西村要加快发展,开展新一轮创业,并作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机遇的抢抓,为加快华西村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世纪90年代末,华西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集中华西村的优势企业,积极争取上市。1999年,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募集资金2.9亿元,为华西村的工业化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进入新世纪后,华西村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大做强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等项目启动,华西村的发展也由此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华西村已形成冶金、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0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大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到2005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307.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到113.9亿元,人均收入6.5万元。

  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村民。华西村在发展经济的探索中体会到,共同富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在体制机制上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是,华西村所搞的绝不是一大二公的传统集体经济,而是既保留集体经济精华,又吸收现代股份制经济优势的新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经济发展的目的是致富农民,华西村党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理念,致富群众,造福百姓,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村民。华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也就是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村实行公私合作制,集体控股,个人参股,享受分红。在增加工资性收入方面,华西村的70多家企业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华西村村民大都是“上班族”,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同时,华西村还实行“一村两制”,先后扶持了206家个体私营企业,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增加保障性收入方面,华西村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造福村民的实事来抓,并提供各项福利,使华西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增加资产性收入方面,华西村把村民的奖金年年“转股”,鼓励村民参股,享受至少5%的利润分红,保证了广大农民在资产的不断增值中获得持续收入。由此,华西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村民资产最少的上百万元,最多的上千万元,家家都有小轿车,户户住上别墅楼,却没有一人雇保镖、养狼狗,全村人生活在和谐、融洽、舒畅的环境中。可见,共同富裕在华西,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华西人既践行了“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理想信念,又使以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在村民中生根开花。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要有社会主义的大局观和利益观,致力于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人富裕之后,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现在,华西村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也由原来的1533人增加到30340人。2001-2004年,华西村已为周边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5849.24万元,为周边村支付修桥铺路、发放福利等费用达7400多万元。大华西的村民达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帮了“近邻”,不忘“远亲”。华西人还把共同富裕之路向全国各地延伸。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先后在宁夏、黑龙江建设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其中,宁夏华西村在前几年就已成为“亿元村”,村民收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翻了近4番;黑龙江华西村也已成为“北国第一村”。1994年2月,华西村积极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花费2000多万元,先后为中西部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培训班就像一架播种机,以智力扶贫的方式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

  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近期,省委李源潮同志在全省首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指出:华西如果没有350亿元的年产值,就说不了它是“天下第一村”;如果没有大家都富起来,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信服华西经验;如果光有物质财富,没有华西精神、华西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也不能算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和华西村党组织在4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始终坚定社会主义能够富裕华西的信念不动摇,始终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始终把造福人民作为追求不变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落伍,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辉煌业绩生动诠释了党的先进性,打造出了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

  首先,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理想信念,在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发展富民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1961年,华西建村,吴仁宝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华西的集体资产仅2.5万元,人均分配只有53元。贫穷,唤起了吴仁宝和村党支部一班人重造山河的决心。他们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信念,紧紧扭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放松,率领村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上世纪60年代,吴仁宝和村民起早贪黑,冒严寒,战酷暑,肩扛手推,白天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硬是用人工把原来13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了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实现了亩产1吨粮。如今他们建起了农业观光园区,华西的农业向着高科技、现代化阔步前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带领乡亲开风气之先,华西小五金厂在上世纪60年代破土动工。随后,塑料纺织厂、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钢铁、纺织产业日益做强,华西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紧跟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他们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如今,华西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华西金塔下的每户家庭都拥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100万—1000万的存款,1-3辆轿车,2005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元。在这片曾经贫穷的土地上,吴仁宝和他的战友们凭着对信念的执着和坚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从贫困落后走向共同富裕,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他们用“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坚定信念,用“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让百姓幸福必须大发展”的先进理念,用发展和富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

  其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和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相统一、走华西特色发展之路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特色发展道路。吴仁宝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吃透两头”,即作为基层领导,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必须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吃透本村工作实际;两头吃不透,就会吃夹生饭。“两头一致”,即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华西村的发展虽然历经不同的体制和背景,许多经验与理念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痕迹,但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国家方针政策怎样调整,他们都能始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华西村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轰轰烈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根据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精神,针对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积累较多的实际,没有跟风搞分田到户,而是实行“集体承包”,由30多名种田能手承包了全村500多亩良田,富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较早地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华西村则提出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华西村再次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这一改革和发展思路,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华西的实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新世纪,华西村又提出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项目“开稳车”,现有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使得华西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不仅没受影响,反而取得骄人的业绩。40多年来,华西村党委带领干部群众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这正是华西村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第三,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倡导和践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实践中体现先进性。先进是具体的、历史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只有在致富农民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够赢得和保持。华西村党委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的先进理念和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先进性。吴仁宝认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对的,但还不能更好地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就体现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村官”是联系党组织和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华西村的“村官”以“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为行为规范,赢得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吴仁宝更是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他一直信守着30多年前立下的“三不”诺言: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他生活简朴,依然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房里,把多年来上级奖励他的5000多万元奖金全部留给了集体。吴仁宝和华西村党委在“有福民享、有难官当”中体现出来的先进本色,也正是华西村长盛不衰、永立潮头的秘诀所在。

  华西精神是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体现着精神的价值。华西村的巨大成功,实质上是华西精神的彰显。正如梁保华省长在谈到华西经验时所指出的,华西村的新发展新成就,是华西经验的丰富和升华,是“华西精神”的发扬和光大。华西精神是与时俱进、率先发展的精神,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求真务实、创新创优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精神,是协调发展、团结和谐的精神。华西精神个性鲜明,独具特色,质朴而深邃,历久而弥新;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适性,是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宝贵财富。

  华西精神体现了华西村民的智慧、胆识和人格魅力,具有极为深刻丰富的内涵。这主要包括:一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华西村的起点同其它地区差不多。面对贫穷落后,华西人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极被动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抢抓机遇,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并创造性地探索总结出一系列符合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层党建和民主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有效推动了华西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二是积极进取、永不满足。华西人面对成绩没有陶醉和自满,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斗志,将每一次成绩都当作新的起点。这也是华西村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能经久不衰、红旗不倒的秘诀之一。三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在创业的各个历史时期,华西和其他创业者一样遭遇过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扰,品尝过被人歧视的滋味,直面过市场变幻莫测的风险考验,但是他们不气馁,不退缩,不泄气,总是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新的奇迹。四是包容开放、乐于奉献。华西人在创业之初,就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广纳贤才,积极创造条件为外来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并且一视同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分享发展成果。如今面对全球化浪潮,华西人不但积极引进海外归国人才,还把本村优秀人才输送到国外去接受培训锻炼。华西人的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党员干部身上,而且体现在普通群众身上,老书记吴仁宝更是率先垂范,虽年近八旬,仍在为华西村的未来奋斗不息、服务不止。

  华西精神的培育历程体现了华西人民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华西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时代的变革、理论的发展和华西人民的创业历程而孕育形成的。其一,华西精神是华西人长期艰苦创业的结晶。华西村的创业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缩影。华西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30年,在华西人艰苦创业的同时,华西精神也开始萌芽;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华西人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华西精神得到孕育成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华西人又一次抓住历史机遇,走上了腾飞之路,华西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在,华西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华西精神的内涵,并把它作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二,华西精神又是时代变革和理论创新的产物。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经过艰苦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华西村在这一系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抒发着当代农民的理想、豪情和价值追求。其三,华西精神还是以吴仁宝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必然结果。华西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吴仁宝精神。作为一名党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吴仁宝不仅具有政治家的敏锐、战略家的眼光、军事家的果断,还具有思想家的深邃、教育家的远见。他在注重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华西村群众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他常说的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整套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他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资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

  华西精神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适性,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推广价值。华西精神是华西的精粹和瑰宝,是华西的巨大精神富矿,学习华西,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华西精神;研究华西,最重要的就是解读华西精神;取得成效,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华西精神。这一重要的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价值取向,是引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需要这股精神。华西村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有其独特性,不可简单地复制和照搬,但华西精神具有普适性。学习华西,最根本的就是学习华西人自觉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艰苦创业的那股冲天干劲和勇气,那份精、气、神!学习华西精神,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用华西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的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扎实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华西农村基层管理的成功实践与启示

  华西村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立足于实际发展需要,在推进基层的民主管理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华西村以管理创新推进发展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是对苏南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而且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首先,创新凝炼管理理念,为发展谋求新思路。华西村建村45年,发展为民、共同富裕是其始终不变的主题。华西村的发展历经不同的体制背景,许多经验和理念留有时代的痕迹和烙印。但是,坚持与两头保持一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是华西长盛不衰的治理谋略或管理理念。这两个保持一致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贯穿的主线就是共同富裕。这就是华西村管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

  共同富裕的理念决定着华西村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华西村就开始跳出原来苏南模式以单纯的集体经济为主的发展道路,实行一村两制,村民们既可以搞集体经济,也可以从事个体经济,大企业以集体为主,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对小企业给予扶持或放开。华西村把传统分配的财富均衡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效率、激励结合起来,实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即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使得华西村,家家都是富裕户、没有一个贫困户成为现实。华西村将按劳分配(工资奖金)、按需分配(村民福利)、按资分配(村民入股分红)三种分配体制互补、融合得十分完美、十分和谐,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富、持续富、和谐富。

  华西集团的管理体现“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科学理念。华西集团内部管理实行“八统一”,资金统一使用、人员统一安排、项目统一论证、原材料统一采购供应、费用统一支出、设备添置与大修统一调度、食宿统一安排。这样,既合理地处理了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的责权关系,又提高了管理绩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其次,聚集优化基层的领导资源,为发展构筑新组织构架。中国的农村基层社会有着基本相似的领导资源和组织构架。华西村党委十分注重将华西村领导资源聚集优化,在领导体制上,华西村党委34个正副书记都担任着企业集团或下属分公司、大华西各村的主要负责人。新一届华西村党委由65名委员组成,平均年龄38岁,都是熟悉经济、精通业务、擅长管理的精英和骨干。其中一半以上是“新村民”。村党委每天晚上都要开书记碰头会,对村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通气、及时协商、及时解决,这种体制既体现了民主的本意,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华西村级组织构架,并不是传统科层制范式的复制。华西村领导体制的总体组织构架是:党委领导制+村民自治制+现代企业制度,村党委在整个村级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对整个华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全面领导、总体负责。这种具有草根特点的领导体制,较好地化解了我国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的大权与小权、宏观管住与微观放活的矛盾。华西村的村民对村党委有着高度认同,党组织权威高于其他任何村级组织和个人。这是华西村多年积聚的政治资源与独有的政治优势。实践证明,通过村级党组织聚集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社会中稀缺的领导资源,能够降低领导成本,提高工作绩效。多年来,华西村党委擅长将政治优势、精神动力转化为发展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年6月起,周边16个村陆续并入华西,实行“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这种体制既解决了农村基层社会长期存在着的村企不分问题,又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政治、经济、社会资源高效配置要求,正如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探索政治文明新境界,为发展创设民主管理的新平台。华西村十分注意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民主管理办法和程序来解决矛盾和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制度管人,把政策交给群众,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按照华西人的理解,民主就是依法办事,依约办事,这就是最大的民主。在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对法律上没有规定的一些细节问题,在不与法律精神抵触的前提下,发动群众讨论,如果有90%的村民同意,就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来补充和完善。华西村党委班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重大项目,必须请专家反复论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这是多年来华西村在经济建设中从未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华西村的改制以全新的思路别开生面,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使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华西村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实现路径,一是坚持“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把干部的选任权交给村民,由村民自己选出当家人;民主决策——把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村民,每季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每周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民主管理——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参与日常管理;民主监督——把知情权交给村民。大华西的每个村都设有专门的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都是公开内容。二是制度保证。华西村制定了一整套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制度管人,人管制度”真实体现着华西村在管理过程中处理人与制度关系的程式。企业执行“四制”(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督制、工代议事制);员工实行“三制”(首位高工资、末位淘汰制、违章辞退制)。华西村党委多年来坚持对党员干部实行定期测评制度,既有党内测评,也有全民测评,做到一季一考核、半年一小评,全年一总评。根据对党员干部的测评和打分情况,鼓励表彰先进,批评惩处后进。

  从利益层面看,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共权力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过程、方式、制度。政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和谐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和标志。华西村党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倡导和践行“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创设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的新平台,形成了华西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李源潮同志最近在谈到如何推进“双学”活动时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发扬民主作风,健全村务公开、村民议事等制度,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华西村的实践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丰富的启示。

  (课题组成员:孙学玉、苏萱礼、王立人、桑学成、杭邦华、方世南、臧乃康、蒋宏宾、王建润、冯 治、田芝健、金 政、尤 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