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闽春潮涌海西势如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8:45 天津日报

  一踏上八闽大地,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春潮涌动,热浪扑面。这是迅猛发展的春潮,这是蓬勃建设的热浪。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是福建人民按照“海西建设”的战略构想,万众一心,扬鞭跃马,在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的征程中气势如虹的精神风貌。

  海西建设:站在历史新起点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短短的一句话,写进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并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一五”规划。福建人民期盼了多年的心愿,正式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海峡西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之所以把海峡西岸提到如此重要的经济战略位置,是因为福建与台湾缘分不浅。它离小金门最近1公里,离大金门最近8公里,离马祖最近6公里,离台湾本岛最近128公里,这个地缘优势哪个地方有?”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这样解释当初的构想。

  海峡西岸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战略构想一提出,就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央多位高层领导均到过福建考察,对福建发展及对台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及中央有关部门也组织考察团赴闽专题调研,了解情况,现场办公,提出支持“海西”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最激励福建奋发的,是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月到福建考察,在深入了解了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情况之后,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构想,并寄语福建广大干部群众,希望福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极大鼓舞了八闽人民,他们对建设海峡西岸充满信心。海峡西岸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海西速度:金戈铁马谱华章

  20年多前,深圳人创造的“深圳速度”,已载入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今天,“海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正以超常规速度,大踏步地追赶着沿海领先省份,“海西速度”成为当今人们最清晰的记忆。

  登高远眺,厦门翔安区青山如黛,原野寥廓。一片片广阔的空间,正积蓄着发展的机遇。2005年8月4日开工的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正是这幅画面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火炬(翔安)产业区建设演绎的“海西速度”,已经成为“海西”建设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经典案例”:20天完成征地2000亩,面积相当于100个正规足球场;50天完成设计、地勘、招标等平时需要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180天完成交付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和配套生活区项目;30天完成全部114万平方米的通用厂房招商销售任务。

  近半年来,这样的“奇迹”在海峡西岸比比皆是。和这些“奇迹”相伴的是八闽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是“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和一项项的制度创新和政务提速。

  海西未来:发展蓝图春无限

  海峡西岸势如虹,八闽大地春潮涌。海西之行,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随处可见广大干部群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促进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的生动实践。

  从提出到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两年多的时间,海峡西岸建设已具雏形。在新的发展格局中,福建正主动地将自身全方位融入国内外区域一体化中,把区域化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把它的崛起作为促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专家表示,这将有助于提高东南沿海的整体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全国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增强其参与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展望未来,春光无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海峡西岸,雄风烈烈。

  新华社记者顾瑞珍李凯许雪毅

  (据新华社福州8月3日电)

  责任编辑:刘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