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服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11:40 海峡网-厦门日报

  一、进一步深化对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机统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精神文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保证,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的根本途
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进一步把握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机遇,促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加强、大提高、大跃升。

  1、正确认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厦门经济特区健康快速发展,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为加快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2、清醒分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有的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二是有的社会矛盾较突出,存在不稳定因素。三是有的地方还存在农村封建迷信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四是农村文化服务能力还不强,城乡差距大。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还有差距。

  3、充分认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是从新农村到新城区、从新农民到新市民、从乡风文明到城市文明的建设进程。农民的“四化”,即就业非农化、身份市民化、文化需求多样化、素质现代化对我市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人,经济增长可以跨越式发展,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能跨越,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不能跨越,新农村精神文明要历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精心培育。

  4、充分认识文化强省战略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良好机遇。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性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符合当前农村农民的现实需要,又要逐步融合、适应今后城市化的要求和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融入大局、统筹规划、持续推进,坚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群众。要着力把握“四个新”的关键性要求。

  1、发展新文化。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发展。一要抓文化阵地。二要抓文化活动。三要抓文化产业。四要抓文化管理。五要抓文化服务。

  2、培育新农民。一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要着力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

  3、树立新风尚。一要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谋发展”的社会风尚。

  4、构建新载体。一要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三要深入开展城乡共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活动。

  四、进一步落实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性措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坚定不移地抓,坚持不懈地抓。一要加强领导。要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的整体合力。二要加强基础。要坚持重在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发挥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要加强投入。切实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四要加强队伍。要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长期扎根基层的农村文化队伍。

  洪碧玲(来源: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