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招录取抓阄分配考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09:05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中招录取抓阄分配考生(图)

  校长“抓阄”分学生现场。

  正当其他地方的不少初中毕业生家长为孩子四处托关系、找门路,要“挤”进一所优质高中的时候,新郑市5440名达到市区最低普通录取线的初中毕业生4日被均衡分配进了市
区5所普通高中。

  这里的考生升高中时不需要填报志愿,只需要达到市区最低录取分数线,就能被分进一所优质高中。在这座中招考试没有择校的城市,5所高中硬件相当、教师水平相同,中招录取期间和各市的大打“生源争夺战”相比,一片宁静。

  现场 5高中校长抓阄分5440名学生

  当日上午,在新郑市普通高中均分学生录取现场,新郑市教体局将达到市区最低录取线的5440名学生的名单分别按照男、女比例以及中招成绩均衡分配成了35组名单。

  新郑一中、二中、三中、一中新区、二中新区5所高中校长走到“普通高中平分学生抽签箱”,分别从箱内抽出一个信封(见图),信封内是各学校今年所有分到的学生所在的组号。

  据新郑市教体局副局长赵二建介绍,现场分配生源共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进行分配的是计划内录取的学生。按照新郑市今年划定的计划内最低录取分数线,凡是达到508分的考生,都将被分配进以上5所高中。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不同,有些学校需要多抽取几组名单,有些学校则要少抽取几组名单。但每组分配的学生男、女比例以及考试分数都相当,有高分考生,也有中等层次和相应较低分的考生。

  据介绍,新郑的录取仅此一天,当天上午学生名单分配进各校后,第二天考生即可领取录取通知书,该市的中招录取工作已基本结束。

  举措 均衡教育改革已经运行十年

  从2003年起,新郑市的初三毕业生想入读高中,不需要再填报志愿。

  这一年起,新郑市的中招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学生不用报考,连参与录取的普通高中也不需要再划定各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所有中招工作全部由新郑市教体局进行。当地执行的新政策就是按照考生的成绩均衡分配进市区的各高中。

  直至今年,新郑市市区5所高中已达到了均衡教育,学校硬件均衡、教师教学质量均衡、生源均衡。而为做到今年这一步,均衡教育的改革已在当地走了十年。

  1997年以前,新郑市仅有一中和二中两所高中。而新郑一中作为一所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牌名校,是当地教育部门的“宠儿”。

  据介绍,新郑一中享受着特殊的录取优待:每年中招考试前,新郑市会组织一次“五科成绩竞赛”作为提前批录取,从中选择出前200名学生分配给一中。之后再从中招考试成绩中,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选出当年一中所需的计划人数。

  成为“宠儿”的一中吸引大量优质生源的同时,新郑二中的生源质量却越来越差。对此,二中的教师有意见,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1997年,新郑市决定,首先从生源着手,想办法拉齐两所高中的进度:在一中提前批录取时,将名额从以前的200人减少到150人,把中招考试中的前400名学生,按成绩进行“插花式”平均分配成两份,由一中和二中抓阄录取各自的200名学生。

  1998年,一中提前批录取的人数减少至100人。2002年,一中提前批录取150名学生,其中75名学生被分到了二中。

  2003年,新郑市取消了提前批制度,当年中招,对一中、二中和新建的新郑三中,全部实施平分学生制度,由教体局按照学生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分成若干份,三所学校负责人按所需计划内人数随机抓阄抽取,抽到的就是当年学校录取的新生。为避免部分学生再择校,录取名单立即在教体局院内张榜公布。

  由于新郑市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1998年,新郑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新郑第三高中。为让三中在最短时间内缩短与一中的差距,同时带动二中同步前进,新郑市教体局决定在这一年对三所高中进行大的改革。最强硬的措施就是对三所高中的教师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教体局要求新郑一中“无条件放人”,把抽调到的优秀老师输送到二中和三中。由此,教育均衡的三个条件:生源、硬件、教师基本完成。

  受益 高中分生源 初中无择校

  从2003年新郑市正式在市区实行分配制度起,新郑市同年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毕业人数两个基本标准,开始向当地14个乡镇下发招生计划。

  赵二建说,并不是说哪个乡镇的毕业生人数多,哪个乡镇的招生计划就会多。衡量招生计划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当地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和生源数两者相加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招生计划才会满足需求。

  根据招生计划,各乡镇还要划出当地的最低控制线。

  由于初中毕业生升学不用报志愿,各个乡镇的招生计划都有所不同,当地的最低控制线也不相同,因此,以往初中择校的现象逐渐消失。“到哪儿上学都是分配进高中,而且这个乡的学生跑到那个乡,不仅挤占了当地的招生计划,还要参与教体局对这个地方的教学考评,因此,各地都不愿接收择校生,择校生也不愿再费尽周折择校。初中择校的现象无形中也被制止了。”赵二建说。

  结果 校间竞争呈良性 各校都有金凤凰

  在生源分配现场,新郑一中校长王聚福说,出于私心,他想让所有成绩好的学生都到自己的学校来。但从大局出发,所有兄弟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当,整个新郑市教育的整体质量上去了,兄弟学校间也避免了抢生源的恶性竞争。

  据他介绍,当年教体局要求一中“无条件放人”,把优秀教师匀给其他学校,他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以往生源,一中录取的都是尖子生,教师队伍也是最好的,一夜之间,生源优势没了,骨干老师也被指定抽调了十几位到二中和三中。”

  同样,二中、三中以及从2004年起单独参与录取的一中新区和二中新区,都感到压力不小:“生源质量相当、教师水平相同,学校硬件一样,学生的成绩再上不去,哪个校长都觉得脸上无光。”

  今年,新郑市高考生中共有多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新郑二中有3名,新郑一中有2名,新郑三中有1名。除此之外,各校都有不少学生被复旦、南开等重点高校录取。新郑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欣喜于这一成绩:“学校质量相当,各校都能飞出金凤凰。”

  问题 均衡模式受肯定 各地表态推广难

  去年12月底,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一行到新郑调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新郑采取的中招分配生源模式得到肯定,并被教育部确定将其均衡模式向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郑州周边不少县、市也前来“取经”。郑州市教育局也先后几次组织各县市及市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到新郑学习其均衡经验。

  尽管前来“取经者”都认为新郑这一模式对学校、考生及当地教育发展非常有利,但大都认为“很难在当地执行”。

  “达到教育均衡不仅是生源质量均衡,学校间的硬件、师资配备等有一条达不到均衡,都很难令群众认可。”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政府在推进教育均衡时,能不能硬起手腕公平分配,以及考生及家长的名校情结能否消失,都是教育能否达到真正均衡的重要因素。”据《大河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