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畔峪村靠科技扶贫促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10:11 河北日报

  本报讯(记者郝彦鹏通讯员段礼明)山上是满目葱翠的核桃林,山下是膘肥体壮的黄牛群,洁净的沼气能源取代了千百年来农家烧柴的炊烟。望着眼前这一片生态家园的美景,涉县畔峪村党支部书记孟新廷深有感触地说:“科技扶贫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幸福之源。”

  畔峪村位于涉县深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里1300亩耕地全是“望天收”的山坡地,到2000年,全村人均收入仍不足600元。畔峪人想富,却找不
到致富的门路。直到2002年,扶贫部门把“科技财神”送进山,畔峪村贫穷的面貌才开始被迅速改变。

  畔峪村原本户户有核桃树,但村里人只知道秋天收核桃,从来都不修不剪,由着核桃树自己疯长。核桃树不透风,不透光,所以产量很低。为此,县里专门派来技术员,指导农民给核桃树松土、修剪。同时,县扶贫办还专门从中国农大找来核桃新品种———辽河一号,帮助农民通过嫁接进行品种改良。为了防治病虫害,核桃树上还挂起了聚光灯来诱虫杀虫。第二年,这些经过品种改良和科学管理的核桃树产量一下子增加了20%,一公斤核桃的价格也比过去上涨了4元多。村民孟福友头一年死活不愿意给自己家的核桃树修剪,生怕把树给剪坏了,现在看到别人家科学管理受了益,他脑筋一下子转了过来,成了村里学科技劲头最足的人。

  人换思想树换头,如今畔峪村的1000多棵老核桃树全部进行了嫁接改良,原来村民眼里的这些“野果树”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2002年,该村又建了700亩的核桃园区,全部栽上了新品种。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十年。但现在核桃园区的新品种5年就能进入盛果期,这样一来,明年畔峪村的农民收入又可以向上窜一大截。村民孟太平家有5口人,2002年收入仅2000元,掌握了技术后,家里的核桃树由15棵增加到了200多棵,他还承包了花椒园,现在年收入1万元左右。

  畔峪村有养牛的传统,但过去一直是当地黄牛的老品种,而且分散饲养,效益不高。县畜牧部门指导村民对黄牛进行品种改良,牛犊的价格由过去的每头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村里还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3处集中饲养的养牛场,购进秦川牛220头。如今,全村养牛户发展到了110户,年出栏110多头,年增收17万元。村里40多户还建起了沼气池,粪便入池、沼液肥田、秸秆喂牛,走上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科技扶贫不仅改变了贫困农民的生活,而且促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出现了许多喜人的变化。如今,每天晚饭后,畔峪村的科技书屋就热闹起来,村民们自发地三五成群,来到这里参加"科技沙龙",学习科技,了解信息,还互相交流生产实践经验。据村党支部书记孟新廷介绍,村里现在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开始对外输出技术。短评送一把脱贫的“金钥匙”

  造成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贫穷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活贫困却总是与“科技贫困”相伴相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对于贫困地区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从根本上看,贫困人口大部分“贫”在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困”在缺乏实用的科学技术上。许多在其他地区已经广泛推广的技术还没有进入贫困地区,许多贫困农民的经营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而失败。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稳定脱贫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科技扶贫就是送给农民一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畔峪村的实践表明,做好科技扶贫,关键是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应坚持把扶持、培育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载体,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引进、转化、示范和推广,使得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市场

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有力地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