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中华鲟背着天线回大海 卫星装置将记录成长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8:15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 (实习生杨婧 记者任荃) 中华鲟的洄游之谜有望被彻底查清。昨天,3349尾中华鲟再次从长江口“回家”,其中,6尾两岁大的中华鲟戴上了卫星定位装置。它们将记录下幼鲟成长的重要瞬间,以及其游经水域的一举一动。

  这种卫星定位装置名为“定时可脱落卫星传输标志”,将它用于河口区域研究鱼类洄游现象,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记者在放流现场看到,该装置一头由中华鲟背部植入体内
,另一头则如天线般暴露在水中,以随时发射数据。天线上配有温度、光强、压力、电压等探头,可收集500天以内的数据。为了不给中华鲟的行动带来太多不便,这个定位装置将在事先设定的某一天自动脱落。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博士介绍,让中华鲟背着天线回到大海,不仅可以知道它们爱在哪里安家,成年后沿着什么路线返回长江繁殖后代,就连其游经水域的温度、盐度、光照等情况都能通过卫星实时传回,所有这些将为科研人员真实还原一幅中华鲟的洄游图。

  此次由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组织的“2006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增殖性放流活动”,是历年来本市中华鲟放流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全国中华鲟集中放流规格最多的一次。它们中大部分属人工繁殖的一代幼鲟,另有600尾则是因误闯鱼网而受伤,经治疗后刚刚恢复健康的中华鲟。专家提醒渔民,如若不小心捕到放流后的中华鲟,应用摄影设备将其拍摄下来,或者按照体外标志牌上的电话号码与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联系。万一遇上受伤的中华鲟,则还要做好必要的伤口护理,用小鱼、蚯蚓给它增加营养,补充体力。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华鲟的行动中来,主办方还特意在网上招募了350名志愿者,亲手送中华鲟“回家”。一位来自浦东的十岁小女孩抱着一条六龄鲟关爱地告诉记者:“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它。”

  中华鲟洄游之谜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型鱼类,它们在长江出生,在海里长大,成年后返回长江繁育后代。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洄游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持体力,堪称鱼类中的忍饥耐饿冠军,这种神奇的能量转换现象至今还是个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