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专题 > 正文

重访大别山:幸福村的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35 经济半小时
重访大别山:幸福村的变迁

马洪涛在老丁这个严师的指导下,不敢怠慢,认真的学起了“三弯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重访大别山:幸福村的变迁

  丁传江称,几十年的“三弯腰”劳作,不仅给他留下了一身的病痛,而且村里大部分这样年纪的老人都有这个毛病。



重访大别山:幸福村的变迁

经过考核,幸福村的杨书记聘请马洪涛作为幸福村的荣誉村民。


  经济半小时8月6日播出节目《重访大别山:幸福村的变迁》,以下为节目内容。

  前几天,我们的同事分别前往湖北的麻城县、英山县和河南省的固始县、新县,今天马洪涛要带大家去的是安徽省的舒城县,15年前,我们中央电视台《大别山革命老区行》剧组就曾经来过这里,而今天我们要去的是舒城县的幸福村,这个幸福村,历来因为水稻种得好而远近闻名,可算得上是大别山地区的一个“小粮仓”,而我们摄制组赶到幸福村的时
候,正好赶上了那里的早稻收获季节,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幸福村在过去十几年中所发生的变化,我们的导演和村里的书记共同给马洪涛制定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让马洪涛用两天的时间,把十几年当中幸福村所用过的各种水稻生产方式学一个遍,这对马洪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知道在这十几年当中,幸福村水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而马洪涛要学的第一招,就叫做“三弯腰”。

  拜师苦学“三弯腰”

  所谓“三弯腰”,指的是弯腰收割、弯腰耕地和弯腰插秧,是传统农业生产中最耗时间、最费体力的农活,尽管幸福村的水稻种植远近闻名,但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年”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马洪涛:“看来我要学会三弯腰,必须得从村里找一个种田的老把式,村里人就给我推荐,说在他们村里,当年有一个种地能手名叫丁传江,现在我就在丁传江家的门口,我们一起进去找一下这位老先生。”

  马洪涛:“丁传江在家吗?在那里,你是老丁是吗?你好丁师傅,可找到你了,得请您教我一个手艺,就是当年的“三弯腰”,你知道吗?”

  丁传江:“知道知道。”

  一听说我要学习“三弯腰”,63岁的老丁师傅顿时来了精神,马上领着马洪涛去参观他那些用来种田的工具。

  丁传江:“这是割稻用的。”

  马洪涛:“这个都锈成这样啦,都快要用完了,用了多少年?”

  丁传江:“这个有八、九上十年了。”

  看上去憨厚朴实的老丁,管起马洪涛这个徒弟来却毫不留情,刚下到田里,老丁就给马洪涛宣布了“两不准”:不准穿鞋、不准戴手套,唉,事先准备好的水靴和手套就只能扔在一边了。

  马洪涛:“虽然不让用这些水鞋和手套,但是师傅专门给我买了两把新镰刀。”

  丁传江:“我们家里原来那个不能用了,怕把你小伙子手搞破了。”

  看来师傅还是挺照顾马洪涛这个徒弟的,好啦,现在要开始割稻了。

  丁传江:“刀口始终要朝下,如果像这样,就容易割到手。”

  马洪涛:“你自己割破过手吗?”

  丁传江:“割过的。”

  连师傅这样的种田高手都曾经割破过手,马洪涛这个没下过稻田的北方人,可真得小心喽。

  马洪涛:“要不我试一下?这就开始下田了,两个脚要分开,然后得这样是吧,刀口朝下,一棵,第一棵割下来了。”

  马洪涛:“好,这是八棵,有生以来割的第一束水稻。”

  丁传江:“还行吗?”

  正当我为刚刚割下的第一束水稻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师傅却给马洪涛浇了一盆冷水。

  丁传江:“你放下来,我看你搞得我都看不惯。”

  看似简单的水稻收割,其实还真有不少讲究,师傅告诉马洪涛,关键就是要多练,‘熟能生巧’,没别的办法,继续练吧!”

  马洪涛:“哎,现在就好多了,有进步啊,有进步。”

  总算听到师傅的夸奖啦,这心里一高兴,浑身都不觉得累了。

  马洪涛:“现在我们这个三弯腰已经学会一弯腰了,刚才师傅已经说了,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已经基本上及格了,再一会儿翻地和插秧看能不能及格。”

  在休息的间隙,我们参观了老丁家的楼房,老丁告诉我们,这幢房子早在1994年就建起来了,但直到两年前都还是毛坯房。

  马洪涛:“你就住毛坯房就住了十年?”

  丁传江:“对,住了十几年。”

  老丁说,尽管年轻时候自己种田的手艺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可日子过得仍然紧紧巴巴。

  丁传江:“那时侯水稻的价格低,那时侯稻就买五六毛钱一斤,除除搞搞,多余不到什么钱。”

  虽说靠种地挣不到什么钱,却总算还能勉强糊口,但家中当时又没有更多的劳力,除了自己种地,老丁别无选择。

  马洪涛:“犁田、栽秧、割稻,全都是手工操作,像这种收割季节的话,你一个人收或者你跟老伴一起干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丁传江:“要二三十天。”

  老丁说,虽然现在用不着下田干体力活了,但几十年的“三弯腰”劳作,给他留下了一身的病痛。

  丁传江:“我这个腰啊,腰椎压迫这个神经,现在这个腿疼,腰椎劳损。”

  马洪涛:“村里是不是很多像你这样年纪的老人,到了老了都有这个毛病?”

  丁传江:“那有的是多,没有的很少。”

  马洪涛:“第一弯腰也就是割水稻虽然有点辛苦,但说实在的还能够应付下来,但是这个第二弯腰也就是耕地,耕地可以用牛来耕,一会儿我要跟这个牛一起来进行第二弯腰,这个难度有点大了。”

  看着眼前这头水牛,我的心里还真有些发怵,师傅告诉马洪涛,由于现在很少用牛耕田,这头水牛已经“休假”很长时间了,而老丁自己也有好多年没有使过水牛,得先带着它转上几圈熟悉一下,至于马洪涛呢,就只能跟在老丁后面看着。

  丁传江:“哎呦这个有点难啊,我自己走路都走不好。”

  赶着水牛转了一圈之后,师傅决定让马洪涛来亲手试一试,可无论马洪涛怎么使劲,这牛死活就是不动,更可气的是,一换到师傅手里,牛居然又开始走了。

  “恩!恩!恩!”

  这是一句让牛停下来的口令,马洪涛估摸着这句口令应该是最用得着的,所以记得特别劳。

  马洪涛:“开始了啊,恩!恩!恩!恩!”

  刚走了几步,犁就走偏了,马洪涛不得不紧急叫停,师傅告诉马洪涛,牛走的很正,问题出在手上,是没把正方向,看来,首先要学的是怎么在田里走直线。

  一着急,把师傅交给马洪涛的口令给弄反了,明明是要往右,马洪涛喊的口令却是往左,难怪这头牛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马洪涛:“好了,这个牛现在基本上能够和我一起工作了,但是工作效率还不是很高,你能够感觉到它的力量确实比人大多了,但是这个人一点都不少出力,现在这个手已经有点酸了,第二弯腰结束了,那么第三弯腰是什么?插秧,现在我们就去插秧了。”

  与前两项弯腰相比,插秧的难度看起来并不是很大,但是插秧水平的高低,等插上几排之后就显现出来了,经过师傅的点拨,马洪涛很快掌握了插秧的基本要领,这会,导演又要看看马洪涛和师傅的差距了。

  “预备,开始。”

  每人五把秧苗,师傅很快就插完了,而马洪涛才完成了一半,没办法,继续努力吧!

  马洪涛:“哎呀,插秧的活终于是把手里的秧苗,五捆终于用完了,但是现在看看插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前面有很多地方弯了,还得从侧面看一下,师傅来告诉我问题在哪吧。”

  正当马洪涛和师傅准备检验一下劳动成果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把我们的导演和摄像也吓了一跳。

  “蚂蝗,真的有蚂蝗啊。”

  马洪涛:“小蚂蝗,有点痒,没事没事,这就是传说中的蚂蝗干的,没问题,就是痒了一下,就像蚊子叮了一口。”

  丁传江:“来看看效果吧。”

  马洪涛:“那个地方有一个明显的弯,不过师傅刚才说了,长活是没有问题。”

  马洪涛:“好了这个三弯腰终于学得差不多了,确实滋味很难受,而且感觉最难受的就是这个腰,好在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再需要用这种三弯腰的方式,因为那是十几年前的工作方式,那么他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呢,他们现在用的是农业机械,而且对我来说学会了三弯腰,只能充其量说是在十几年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我们要想做一个现代的合格农民,必须还要学会使用农业机械,下一节我们就去学农业机械。”

  与“三弯腰”说再见

  刚才马洪涛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差不多把“三弯腰”基本上学会了,可是村里的书记跟我说,你光会三弯腰是当不了我们现代的农民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当现代的农民呢,就得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本来马洪涛在想,上哪去找人学这个农业机械呢?正好马洪涛的师傅丁传江就告诉我们,他的女婿就是村里的收割机的能手,现在马洪涛就和他的女婿在一块。

  马洪涛:“你叫什么名字?”

  丁传江女婿吴道年:“我叫吴道年。”

  马洪涛:“怎么样,能收我这个徒弟么?”

  吴道年:“没问题,可以。”

  马洪涛:“好学吗这个?”

  吴道年:“好学。”

  今年36岁的吴道年,是幸福村小有名气的收割机能手,小吴师傅告诉马洪涛,“三弯腰”的耕作方式,他也曾经有过十多年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非常辛苦。

  吴道年:“以前都是用镰刀割,现在不用镰刀割了,太辛苦了。”

  早在1996年,幸福村就开始尝试将机械化引入农业生产当中,2002年,小吴与朋友合伙购买了这台联合收割机,成为幸福村农业机械化队伍里的一员。

  马洪涛:“大部分人现在都不用镰刀割了?”

  吴道年:“对,都由我们用机械割。”

  事实上,小吴师傅的这台收割机并不仅仅是供自家使用,周边村子甚至其它乡镇的水稻,都要请小吴这样的“专业人士”进行收割,每亩水稻小吴可收取50元的劳务费,仅代人收割这一项,小吴每年可增加上万元的收入。

  目前,幸福村的收割机、耕田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十多台,全村1800多亩耕地中,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如今的幸福村农民,已经彻底与“三弯腰”说拜拜了。

  马洪涛:“师傅在带着我开了一圈以后,他说可以让我试一次,说实在的,其实现在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因为这么好的水稻,长得都熟了,如果万一操作不好的话,可能有很多水稻都要被轧在地里。试一下吧,师傅?”

  一阵手忙脚乱之后,马洪涛渐渐找到了点感觉,怎么样,马洪涛驾驶收割机的样子还挺威风的吧,不到半个小时时间,马洪涛和师傅就把这块田里的水稻收割完毕,现在该是把水稻装袋的时候了。

  马洪涛:“汗水没有白流,收获的感觉比吃大米时候的感觉好多了。”

  收割完毕,该让师傅给马洪涛打分了,不知道这次的成绩会怎么样呢?

  吴道年:“打分最起码有八、九十分。”

  马洪涛:“好,谢谢师傅,我们接下来还要去学别的农业机械,还有一个什么样的机械在等着我呢?我们过一会儿就知道了。”

  这个大家伙叫旋耕拖拉机,是代替水牛耕地用的,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它为“铁牛”,有了前几个项目的学习经验,负责培训马洪涛的谢师傅介绍了操作要领之后,就放心地让马洪涛坐上了驾驶员的位置。

  马洪涛:“这个铁牛的确是比水牛要好使多了,这个铁牛我们就先学到这儿了,但是我也能够感觉到,这个铁牛只是把农民从比较强度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是并不能够直接给农民带来收入,下一步我要去学的,就是怎么样能够在同样的土地上种出更值钱的东西。”

  随便一抛,增产百斤

  马洪涛:“现在在幸福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米饭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我现在专门从一户村民家的厨房里盛了一碗出来,大家可以看一下,外观上区别非常明显,更大的区别在于你闻起来的味道,这一碗要香多了,那么我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学会种这种米,这种米的价格要比这种普通米贵两倍多,现在我为了学种这种米,专门找到了我们幸福村农业科技服务队的胡队长来当我的老师,胡队长,要种这种米的话,咱们要从哪个环节开始?要先从插秧开始,我们先学抛秧。”

  这抛秧与插秧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胡立松首先把我们带到了一块育满秧苗的农田里,老胡告诉我们,这里的秧苗与普通的秧苗可大不一样。

  幸福村农业科技服务队的胡队长:“这个我们不是传统育秧那个育法,这也是科学育秧,这一块模子在育秧的时候,一亩田大概在110个到120个。”

  老胡说,香稻种植的科技含量不仅体现在育秧这一个环节,从选种、泡种到栽秧、施肥、治虫,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此,村里在2000年把他送到了国家水稻研究中心,专门学习香稻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的老胡,就成了幸福村的水稻专家。

  胡队长:“我们经常去田间地头去观察,这个秧有没有病、有没有虫,我们家有一个庄稼

医院也为这个服务的,所以我们成立一个服务队一共7个人,专门是干这个事情的。”

  专门教村民种香稻的老胡,现在终于要亲手教我怎么抛秧了。

  胡队长:“这个种的方法就是从这里面拿上来,它这每个眼里面是一至两棵,手上放着四五棵,这样甩高一点,它自己就种下去了。”

  马洪涛:“经过了三弯腰的折磨之后,特别是在弯着腰插秧的折磨之后,现在学这种抛秧,有点像在学一种游戏,据说在这个村里,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干这个活,我们现在看一下,来一把。”

  不用下田,不用弯腰,就这么甩出去就行了?这样的农活愿意干,边干活边玩,感觉不错!

  就在大家玩兴正浓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抛下田的秧苗都是东倒西歪的,这样的秧苗能成活吗?我们这样会不会糟蹋了秧苗啊!

  胡队长:“它里面带着泥土,根里面带着泥土,它自动插下去,它自己会把根扎下去,自己会往上长,你不要看现在是东倒西歪的,过个一天两天全部都长好了。”

  马洪涛:“好,那我就放心了,别到时候扔得糟蹋粮食。”

  胡队长:“这个产量是很高的。”

  老胡说香稻的产量很高还真不是为了安慰我们,据他测算,改种香稻后,每亩平均产稻可达800斤,比传统水稻每亩增产100多斤,而香稻的价格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多,按照传统水稻每年两季可收1400斤计算,每亩田种一季香稻的收入,比种普通水稻要高出280元。

  从1996年试种30亩到逐步向全村推广,目前幸福村的香稻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幸福农工商总公司”,在香稻的选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割加工等方面实行统一标准,最终实现统一销售,2002年注册的“幸福村”牌香米系列产品,又被国家权威机构认证为“绿色食品”,如今,“幸福村”牌香米不仅走进了大大小小的超市和专卖店,还远销到了省城合肥和上海等地。

  马洪涛:“过去的时候,幸福村的农民只要把公粮交上,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但是现在我们在这个节目里已经看到了,他们已经把自己生产的幸福村牌香米,直接送到了超市里,而我们在超市里见到的这些大米,就是在这个精米加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在加工厂的车间里,几名工人正在将刚刚加工出来的“幸福村”牌香米装袋封箱,这应该是香米在走出幸福村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了,在流水线上,马洪涛认识了正在对香米进行包装的幸福村村民包立英,包立英告诉我们,她家也种了5亩香米,农闲的时候,她就到米厂来打工。

  马洪涛:“自己也吃这种米吗?”

  包立英:“自己也吃啊。”

  马洪涛:“这个米确实好吃吗?”

  包立英:“好吃啊,没有菜都能吃两碗。”

  马洪涛:“卖这种米比你们以前的米要多挣多少钱?”

  包立英:“要卖要多一两元钱一斤。”

  马洪涛:“原来是一元钱一斤。”

  包立英:“对。”

  马洪涛:“现在等于是多出一倍的价钱。”

  包立英:“对,多出一倍了。”

  人均只有7分耕地的幸福村,靠推广香稻种植,不仅实现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还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先后办起了水产养殖、建材生产、农产品和木材加工等村级企业,全村2860人中,已有1300人彻底脱离了土地,分别在村办企业和外地打工,2005年,幸福村11家村级集体企业年产值达3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60元,相当于15年前的10倍。

  马洪涛:“好了,最后的时刻到了,现在是我接受考核的时候,我现在是在幸福村的村委会,和我在一块的是我的两位师傅,这两位大家都已经见过了,而另一位呢,就是我们村里的杨书记,杨书记,这几天的任务是你给我安排的,当然这最后任务完成怎么样,也是要由杨书记您来说了算。”

  幸福村杨书记:“我们幸福村已经聘请了七个同志为我们的荣誉村民,带你就是第八个了,我们想请你聘请你。”

  马洪涛:“我当第八个?”

  杨书记:“我们想授予你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荣誉村民。”

  马洪涛:“本来只是想当一个合格的农民,没想到还有机会成为荣誉村民,我是第八个,非常荣幸,太荣幸了。谢谢,谢谢。给大家看看,荣誉村民。”

  杨书记:“这个是作为纪念,也表示感谢。”

  “幸福汗衫,国家要幸福,家庭要幸福,人人要幸福。”

  拿到幸福村“荣誉村民”的证书,再穿上这幸福村的汗衫,真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在幸福村的两天时间里,马洪涛不光学会了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马洪涛体会到了包括幸福村在内的大别山地区的农民,为我们所付出的那么多辛苦,当然让人高兴的是,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这十多年的生活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在这里也祝愿幸福村的村民,同时也祝愿整个大别山地区的老百姓,能够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主编:张雪梅

  记者:高杨

  摄像:沈焱

  相关专题:央视主持人重返大别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