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仍在加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7:29 绿色中国杂志社 | |||||||||
生态破坏仍在加剧 根据全国第二次卫星遥感调查显示: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7422.23平方公里(不算大坝加高后被淹没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8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841.0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33.41%;中中度面积16888.19平方公里,占35.61%;强度流失面积9350平方公里,占19.72%;极强度流失面积4150.74平方公里,占8.75%;剧烈流失面积1191.86平方
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丹江口库区从1983年就开始小流域治理工作,1994年开始水土流失重点区防治工作,1998年开始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和环境工作的力度。但据统计,截止2000年底,库区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过才10737平方公里,不到全部水土流失面积1/4。如果按照目前这个速度,至少需要70年的时间。 上述情形的出现,除了该地区山高坡陡、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蚀力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外,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丹江口库区周围矿产资源较多,但品位很差,分布零散,开发利用程度低。可当地不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了许多非法的掠夺式的开采。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近年来,淅川白渡河两岸出现了不少的钒矿。矿主们在当地动员了许多民工,进行大量的采矿、采石、取土,对周边生态与环境破坏十分严重。 据当地有关部门近年土地详查的资料,郧县、丹江口市、郧西、淅川等4县、市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改果园的面积比例,分别是68.7%、91%、55%和20%,其森林覆盖率分别是38.1%、22.9%、29.5%和17.4%;尚有53.8%、32.3%、77.5%和65%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控制,年土壤流失量约1096万吨。流失土壤中的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直接进入河流和水库,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灭绝性捕捞也是导致当地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当地水产部门介绍,在丹江口水域和淅川县马蹬码头等地,发现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捕鱼方式——“迷魂阵”,已经死灰复燃;不少渔民仍在捕捞经济鱼类幼苗,水库的渔类资源面临严重的危机。6月下旬,本刊记者在丹江口大坝下游两三公里处采访时,发现江中许多打渔船在游荡,江边还停了十数条。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他们都是一些电打鱼船。这种捕鱼方式很残暴,一次电打下来,不过几秒钟,方圆十数米的鱼不论大小将统统死光,自动飘浮在水面上。我们在惊讶之余,还看到在江边一些平坦的地方,铺了许多几米见方的小席,上面都是被电打的小鱼,有的不过才一两公分长。一位当地农民告诉我们,像这样电打鱼船,仅在丹江口库区周边有200多条。 望着那一长溜被晾晒的小鱼,我们感到一阵阵心痛,鱼怎么能禁得住如此捕捞?传说中东海的龙王若真的在世,看到他的子孙这样被赶尽杀绝,该是一种怎样的气愤和绝望? 根源 环保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水源污染,其原因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却涉及到政治、经济、观念等很深很广的层面。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多年来一直在各个层面上演着,也是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贫穷,使人们无暇顾及环保 近年来,丹江口库区的经济发展,虽然年年有进步,但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还是很低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库区五县、市2005年农民年均收入最高的,是河南淅川县,人均2343元。最低的是国家级贫困县郧西县,人均1398元,整个库区农民年均收入不到2000元。 贫困使得当地一些人靠山毁山,靠水竭鱼。限于当地的财力和技术,在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时,往往是技术陈旧,方法原始,损害环境,走的是一条“卖血式”脱贫之路。 在汉江和丹江流域生长着一种植物,名叫黄姜,其根茎含有皂素。据有关专家介绍,此物是制造激素药物的基础原料,可合成生产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200多种药物,故有“激素之母”之称和“黄金”之美誉。于是,许多地方把它作为经济支柱,广泛发动群众种植,并建起了许多黄姜加工厂。但由于缺乏有效处理皂素废水技术,通常只采用酸水解法,经过水解和洗涤排出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无机酸和有机物,对当地水环境和生态都造成了极大破坏。 据当地环保部门反映,在郧西县一些地方的黄姜加工厂,排出的废水气味难闻,与河水混合后,不仅不能饮用,也不能洗衣服,不能浇庄稼。更有甚者,个别的厂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在厂门口居然挂着“派出所值班室”的牌子,厂外的墙上写着“从严打击扰乱正常生产秩序”等标语。 据一位知底细的人告诉我们,郧西这个山区穷县,好不容易才把黄姜生产作为发展经济之道,不保护又有什么办法呢?都知道不能牺牲环境,但更知道这些牺牲环境的企业效益特好。 有关资料显示:库区上游共有41个县,其中3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7个是省级贫困县。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与库区5个县、市一样,仍处在争取温饱的发展进程中,实在无暇也无力顾及环保工作。 人口密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专家考证,库区有着河谷、平地、山间盆地、岗地、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等多种地貌,其中以中山为主。土地地表岩层松散,土壤抗蚀力低,再加上降雨集中,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就在这片贫脊、偏僻、交通不便、出行成本高昂的土地上,却拥有着密集的人口。据当地资料显示:库区五个县、市中,有78个乡镇、1527个村庄,人口278.81万,每平方公里已达200人,土地负荷很重。 除客观基础条件比较差外,人为因素也是造成当地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当地重农轻林,产业结构不合理。人们片面地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地毁林种地,为追求眼前的利益滥砍滥伐,草场过牧,结果使森林蓄积和有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后,明令规定凡25度以上的山坡不准种地,可仍有不少地方的人偷偷耕种,有的还是在当地政府和领导的默许下进行。沿着汉江、丹江上游支流往上走,那些大于25度山坡上的“牛皮癣”随处可见。 在生活方式上,当地不少农民延袭了千百年来的烧柴习惯,上山砍柴依然是他们获取燃料的重要途径。 在“西部大开发”的名义下,不少地方盲目上项目,急功近利,什么赚钱快就上什么,根本不考虑环保,结果上的不少项目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