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双台风效应难现 提醒预防风暴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2:16 东方早报 | |||||||||
由于“桑美”跑得快、“宝霞”跑得慢,两者之间距离已经拉近,因而有媒体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将出现“双台风”效应影响。 “台风‘桑美’和热带风暴‘宝霞’两者目前相距仍甚远,且热带风暴“宝霞”势力太弱,两者很难形成“双台风”效应。”昨天浙江省气象台台长潘劲松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对此,浙江大学气象信息与
“与出现几率极低的‘双台风’效应相比,沿海地区更应该注意天文大潮。10日是农历七月十七,11日是十八,适逢农历七月天文大潮期,若‘桑美’在10日傍晚到次日登陆,就很有可能出现我们常说的风、雨、潮‘三碰头’,破坏力极大,因此,防御工作重点不仅要防强风、防强降雨,还要防风暴潮。”潘劲松补充道。 据两位气象专家介绍,“双台风效应”正名叫“藤原效应”,是以最早研究双台风旋转现象的日本气象学家藤原的名字命名的。当两个台风靠近时,台风会绕着相连的轴线成环状相互作反时针旋转,通常较小的台风会走得比较快,大的台风走得慢,也可能两者合一。 历史资料显示,2000年,同名同姓的台风“桑美”、“宝霞”确实相互影响产生过罕见“双台风”效应。2000年9月6日-10日期间,在西太平洋到南海就自东向西同时存在着0014号台风“桑美”、0015号热带风暴“宝霞”和0016号台风“悟空”,其中两个与现时活动的热带气旋同名。而且当时台风“桑美”就与热带风暴“宝霞”产生了“双台风”效应,位于中间的“宝霞”出现了奇异路径,先是向偏北方向移动,后逐渐转向偏西移动,到达冲绳附近后又经台湾东部洋面南下,最后在吕宋岛减弱消失。 早报记者 吴昊 梁虹相关专题:台风桑美与宝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