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消协未透露从3-15标志中收取多少费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2:07 新京报
中消协未透露从3-15标志中收取多少费用

  月17日,北京街头,行人从带有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3·15”标志的欧典地板广告前经过。长期以来,这个标志在消费者心中一直是社会公信力的象征。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不透明的收费

  中消协至今未透露从“3·15”标志中收取了多少费用。

  相比暧昧不清的章程而言,企业获得“3·15”标志的动机就简单得多———有偿获取产品声誉,提高企业经营收入。

  黑龙江金秋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齐齐哈尔市一家大米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锦秋牌大米系列产品2002年获准使用“3·15”标志。

  据该公司总经理宋庆财介绍,公司在2002年就获准使用“3·15”标志了,花费15万元的标志可以使用两年。

  “有了‘3·15’标志,对企业来说是个品牌,肯定能提高企业的声誉。”宋庆财说,获得标志后,产品的销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没有具体的量化比较。

  “这15万元花得值。”宋说。

  而7月31日也有北京媒体报道,获得中消协“3·15”标志认证的费用要10万元,如果找中介公司“帮忙”,可能要再花几十万元。

  中消协内部一直存在有偿使用标志的思想。即使在杨竖昆最初的想法中,也认为标志使用应该收费。收了钱,如果出现企业不赔,中消协就可以拿那笔钱赔付给消费者。

  但买了不保暖内衣的王海说,“收钱了就和经营者有了利益瓜葛,与消协的职责不相称,实际的效果有了为企业促销的嫌疑。”8月4日下午,中消协现任副秘书长武高汉对收费问题的回复是“现在消协还没有统一的口径。”到目前为止,究竟有多少家企业、多少种产品获准使用了“3·15”标志,尚无公开资料。

  据已有资料显示,2000年有8家企业15种商品,2002年企业增加到25家,今年1月,又公布23家企业24种产品。

  中消协从“3·15”标志中收了多少费用目前都无法求证。

  公信力被质疑

  收费获取“3·15”标志让公众对中消协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对于不了解内情的消费者来说,“3·15”标志就是一个质量保证的符号。

  2001年,杨竖昆离开中消协时,都没有一个使用该标志企业的消费纠纷投诉到消协的事例。

  消协专家顾问邱宝昌只接触过一次关于椰岛鹿龟酒的投诉,后消费者被确认涉嫌敲诈。

  邱宝昌对此的分析是,“一般使用标志的企业信誉相对较好,同时也不愿意闹到消协影响声誉,所以到消协的不多。”而“欧典地板”事件的出现,让“3·15”标志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欧典是连续6年被允许使用“3·15”标志的企业。但这家在国内生产地板的公司,在公众面前宣传自己公司拥有的是德国身份。

  “欧典地板”事件以后,央视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被调查者认为消协认证“3·15”标志误导消费者;61%的人表示“欧典事件”后,再购买商品时遇到“3·15”标志,不再信任。

  今年4月13日,中消协副秘书长董京生首次就欧典事件表态:中消协在这个事件中的确“失察”,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代言人,中消协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

  欧典地板的生产厂家欧德一总裁助理8月4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工商部门对欧德公司作出了处罚。

  中消协在4月底与欧德公司达成了协议,欧德公司终止使用“3·15”标志。

  但已经包装的旧产品只能等它在市场上销售完了。

  这起纠纷投诉是由消协出面协调解决的。但它与杨竖昆当初解决小额纠纷的设想,相差很远。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张树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3·15’认证对消费者的引导性太强,无法避免其受到利益驱动的左右而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中消协的努力

  在使用标志和维护自身形象之间,中消协选择了后者。

  中消协一直在资金条件紧张的环境里,开展着各种维权活动。

  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律师介绍,美国的消费者联盟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可以对消费产品做各种性能的检测,并在《消费者报道》上公布,而且不允许企业随便引用其中的数据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消费者则根据公布的数据自己判断,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消协没有美国那样功能齐备的实验室。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是社团组织,但却没有会员,不能像其他社团那样收取会费,而国家的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基本按人头办公费划拨,有时候难以完成上规模的试验。”邱宝昌介绍,而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就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供4400多万美元的活动和办事经费。政府的拨款大部分用于产品检测和对检测技术、设备及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据了解,中消协在试图保持它的公信力。在它办的杂志《中国消费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取消了广告,至今还是不刊登广告,只刊登跟产品和消费者有关的信息。

  没有了广告之后,《中国消费者》在2002年的时候发行量仍达到60万份。但其盈利部分还是很难支持它开展庞大的产品试验。

  中消协一位前领导一再声明,消协经费不足不能与“3·15”标志收费问题联系在一起讨论,这是两回事情。

  “当初并没有想到今后会是这样。”“3·15”标志的直接推动者杨竖昆说,“对标志的停用现在不做评价,不用也没有关系,当时只是个试验。不用这个标志也是对自身形象的重视吧。”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