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在蚂蟥沟经历流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21:14 央视《东方时空》 | |||||||||
队员在达维会师纪念碑前鞠躬 今天,队员们在蚂蟥沟经历了流血,而当年红军面临着的却是随时随地的生死考验。走出5.5公里的蚂蟥沟,海拔也上升到了3400米,继续往上走,高原缺氧的考验越来越严酷,队员们也逐渐感受到了体力的不支。 《我的长征》队员:
查阿姨,给您块糖。 查阿姨: 不吃,不吃,你们吃吧。 《我的长征》队员: 查姐心里特清楚,别吵她就好了。 尽管攀登的是同一座大山,而当年红军面临的困难却要残酷许多,厚厚的雪山覆盖了植被,把大气中的含氧量降的更低,再加上物资缺乏和长期征战带来的身体消耗,红军要翻越夹金山极其困难。 夏精才(原红二方面军战士 85岁): 我们爬雪山的时候,有的人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坐下,坐下休息一下,一休息你就不要想起来。这胸部就跟块大石头压着一样,上气不接下气。 黄继甫(原红四方面军宣传员 86岁): 路两边都有牺牲的同志,越往上,牺牲的同志多了,有的是雪埋了一半,有的几乎是全埋了。 《我的长征》队员: 嘴唇发紫,海拔3833(米),然后走了将近8公里了,还有三百米的爬高,路比较缓了,好走了,没问题了,最难的已经过去了。 而71年前当红军爬到了夹金山海拔3800米以上的时候,情况却正好相反,天气越发的变化无偿,被大雪覆盖的地形让人更加难以把握。 罗永祥(原红四方面军司号员 86岁): 天气晴了,那个雪呀,照得那个地呀,刺得眼睛都看不见,一会儿呀乌云滚滚,大雨呀,冰雹呀就来了。身上又冷又饿,那就真想哭又不敢哭。 肖鹏(原红一方面军卫生员 86岁): 摔死了不少人,因为它是悬崖峭壁,又是冰块,你必须这样过,底下是几十丈的深沟呀。有很多马呀、人呀摔了不少下去。 《我的长征》队员: 胜利了,加油。 经过七个小时的努力,《我的长征》组全部24名队员登上了4115米的夹金山垭口。 《我的长征》队员: 我们上来了,终于上来了。 接下来16公里下山的路大家都感觉轻松了许多,不过当年红军下山的时候采取的可是这种办法。 翻过夹金山就到了小金县的达维镇,当年的红一方面军先遣队历经艰辛来到这里,没想到就是在达维的这座小木桥上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不期而遇,亲密战友们意外相逢,大家都欣喜若狂。 《我的长征》队员: 三鞠躬。 达维镇所属的小金县70年前一片穷乡僻壤,当时一万多红军来到这里无法同时驻扎,今天的小金县不仅是座漂亮开放的旅游城市,其特有的高原珍稀菌类松茸、高山葡萄更是名扬海内外。 《我的长征》队员: 解渴。 而70年代前,小金县所见证的那段红色历程已经被今天的孩子们所传承。 孩子: 我知道红一方面军就是从那边小山沟里出来的。 《我的长征》队员: 哦。 孩子: 当时那棵树就是毛泽东栽的。 《我的长征》队员: 哪棵树是他栽的? 孩子: 那棵树,粗的那棵。 翻越夹金山之后《我的长征》沿着红军的足迹先后翻越了梦笔山(海拔4071米)。亚克夏山(又名长板山 海拔4455米),昌德山(海拔4164米),达古山(海拔4484米),继续向草地进发。 主持人: 70年过去了,红军走过的地方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70年后队员们重走长征路也在改变着他们的人生。应该说身体上的艰苦跟红军比,是微不足道的,而每走一步,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