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红色故土行-贵州专题 > 正文

品赏新版《多彩贵州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22:07 新浪网

  作者:苏丹

  这里的几个话题,盖出于一次以茶会友的相聚。

  正月初一,暖意融融,几位朋友相约茶馆,品茶里春秋,无意间,谈起今年全国文化大事多多,诸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

  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在这些全国性文化平台上一展风采?话题至此,座中朋友不禁思绪万千,联系省内各界近来热议的《多彩贵州风》,大家激情洋溢:我们不仅创立起了一个崭新品牌,而且肯定有希望、有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个品牌,让这个品牌成为展示贵州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去年十月黄金周期间,一台凝聚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元素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在省城北京路影剧院精彩亮相,一时轰动了林城,形成贵阳夜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晚上去看《多彩贵州风》。”成为许多海内外游客和本地市民夜生活的首选。70余场演出,扇动起一段《多彩贵州风》的传奇,证明了这台节目的魅力。

  新年伊始,注入重金,由著名编导丁伟先生打造的新版《多彩贵州风》,春节前又在省城风采起来,演出的档期排满春节前夕,北京路影剧院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天晚上,疲倦了一天的人们,观赏着新版《多彩贵州风》,也许此刻最是无忧。

  有幸观看了首场演出,当灯光投向舞台时,当我随着阿幼朵饰演的那位苗家姑娘踏上“多彩贵州”这片神奇的高原时,一切该发生的精彩在瞬间出现在眼前。

  耳目一新中,许多节目是如此亲切和熟悉。

  譬如“反排木鼓舞”,我曾目睹了这个节目在羊城中华博览会、亚运艺术节的辉煌。

  眼前的画面和远去的画面此时重叠。

  舞台上,着盛装手执一对鼓棒的苗家汉子,正娴熟地击鼓面,敲鼓边,鼓棒轻松地互相拍击。于是,节奏明快的乐句在鼓棒的精巧组合下流畅地回旋在舞台上下。

  在鼓点的节奏下,演员们表演的反排木鼓舞,正将苗族古歌中“跋山涉水”的万苦千辛延展成“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那无拘无束的舞蹈语汇,体现着苗家人在长期的创造、传承、提炼与熔铸中所积累的感觉经验。

  舞台上鼓点正欢。

  演员们皆以胯为动力点,恣意自如地用头、肩、手、腰、脚的扭、甩、转、端、蹬等,构成对比强烈的动作组合。整个舞蹈的动律特征是:上身前倾,甩同边手,顺拐,臂部的摆动幅度很大。表现出一种强劲的生命节奏,把山地民族苗家人的粗犷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是苗族祖先西迁过程中披荆斩棘,勇战恶势力及采集、狩猎、欢庆胜利的情景再现。

  精致和华美有时可以说是浪费,反不如苗家人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传达的那种奇妙灵性,那些毫无技巧上的装潢的真诚与质朴的舞蹈语汇,似乎藏着谁都不知道的神秘语意。1990年这个节目在亚运艺术节期间轰动京城时,许许多多的京城男男女女,当然还包括一些专业的舞蹈演员,都来学跳这“苗家迪斯科”,学那颇具魔力的“甩同边手”。尤其是那些热爱现代艺术的男男女女,总想从这些苗家姑娘和小伙的言谈举止和服饰中追求“木鼓舞”韵味无穷的最后那一笔激情,以便实现对世界和生命的重新理解和表述。

  又譬如芦笙技巧舞《滚山珠》。

  一阵阵掌声激起四座一阵阵激动。我曾见证这个节目参加亚运艺术节时饮誉京华的场面。

  《滚山珠》这个节目,本是用形体模仿箐鸡(当地的一种野鸡)在山林中嬉戏的一种欢快的芦笙舞,所以其技巧与形体造型的写实性较强。表演者头戴插箐鸡尾的帽子(雄性箐鸡的标志)或红线花帽(雌性箐鸡的标志),边吹芦笙边舞,显然是对生活的再现。据说“滚山珠”这一主体动作便来自生活中一次偶然的发现:传说苗族的先民们在一次打猎时,偶见一穿山甲爬行时,忽将其头尾收缩,蜷成一毛蛋球滚下山去,于是,人们便仿其态而形成了今天的“滚山珠”。有学者认为,“综观苗族所有舞蹈,当中起源较早的大都是用形体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的芦笙舞”。

  舞台上,“对脚掌”、“扣肩倒立”、“跪步”、“点将”等技巧,不时引起台下阵阵喝彩,尤其是“滚山珠”(又称“刀丛滚身”)这一招,大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架势,总会引起观众的一阵阵叫好声。

  眼前的一切,又幻化为当年的画面,仿佛又在欣赏毕节地区纳雍县王家兄妹四人和祝家俩兄弟在表演。还记得当年几位演员的名字:“小耳环”祝明贵(当时对他的昵称)和小女孩王景香、王景群。王家兄妹,祝家兄弟,大山中飞出来的“箐鸡”,你们现在还好吗?你们当年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照:穿一身演出时的盛装笑吟吟站在金水桥边。那盛装上的图案,记载着苗族迁徙的历史,记载着过去家园的情景,当然,也记载着荣誉。

  布依族“好花红”那耳熟的元素,土家族摆手舞那动人的韵律,还有彝族舞蹈那特别的雄奇,仡佬族民歌那悠长的韵味,……连同著名编导丁伟先生独具的匠心,把新版《多彩贵州风》打造得更加迷人。

  观众踏着北京路影剧院一级一级的台阶走进来,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丁伟先生所设计的艺术情景。传统的民间的“基因”,佐之以时尚的元素;冲破大舞台的约束,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减弱“做”戏给观众看的感觉。可以这样说,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迷人之处,正妙在与观众为中心,关注了观赏性,因而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新版《多彩贵州风》迷人之处,还在于其艺术上的陌生效果。

  其一,崭新的形式。

  其二,强化的刺激感。

  因而看新版《多彩贵州风》,快感是在耳目一新的强刺激感下产生的。所以虽是由一个个节目串起来的一台歌舞,却是给人“珠玑一线穿”之感。

  丁伟先生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在这一“作品”中营造的艺术的陌生效果,刺激了接受者的感观,让强化的刺激感唤起了接受者细腻的官能感受。

  西方有句格言说得非常妙:“一个戏的生命是观众走出剧院后开始的。”我想,这里还是来听听观众是怎样说的吧。

  张宇(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这台节目很有质感,古老而生动,充满活力和希望,是一块好璞。让我们共同来把这块玉细心打磨,雕刻出来!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贵州风景秀丽,各民族历史文化丰富,通过这台节目,我才是真正认识了贵州。首先,新版《多彩贵州风》无论是音乐、舞美都有很好的基础,其次,这台节目是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进行艺术加工的,是一个真正好的民族文化产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根有本。贵州将通过‘多彩贵州风’这个名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杜兴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作曲家):“这台节目创作质量高,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了。在表现贵州民风民俗时,虽加入了现代的舞蹈元素,却并没有削减民族韵味,妙在恰到好处。”

  施晓兰(贵航集团300医院老劳模):“我爱人是苗族,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一直以来,我们从报纸上关注着这台节目的动向。今天一见,真是激动,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关注它,了解它,关心它。”

  杨劲松(贵州金江航空液压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文化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进步又会不断促进文化向前发展,新版《多彩贵州风》就是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应该代表贵州形象,推动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它打造成精品,作为贵州的代言者,最广泛地宣传出去,就是在呵护这一文化品牌。”

  罗菊英(贵阳铝镁设计院):“真没想到,这台节目艺术水平这么高,无论编排、舞美、灯光,还是演员的新颖服装,都上了很高的档次,演员的演技更是出彩,真正展现出了贵州的民族风情。我饱了眼福,真是看上一眼,便会永远难忘。据我看,这台节目可以与省外同类大型节目媲美。”

  相关专题:2006红色故土行-贵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