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7:50 民族魂网站

  李德义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与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在高技术战争已经成为未 来作战的基本样式,中国军事战略指导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的今天,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一战略思想的历史运用和发展 的经验,是大有裨益的。

  一、战争时期: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应运而生和成功运用,正确地解决了“仗怎么打”的问题,确保了中国革 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从一开始就处于防御的地位。怎样从这个特点出发,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解决好“仗怎么打”的问题,成为关系中国革命 成败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坚决反对“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在进攻 和防御上表现出来的两种偏向,创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

  (一)初创和奠基:从“十六字诀”到“诱敌深入”

  作为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的“十六字诀”,产生于井冈山地区的武装斗争。1927年10月,秋收 起义部队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以后,在频繁的游击战中取得了避大击小的作战经验。1928年1月,毛泽东总结提出了“坚壁 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原则。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以红4军前敌委员会名义写给中 共中央的信中,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概括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 我打,敌退我追。”(《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6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十六字 诀”正确反映了红军游击战争的作战规律,当时的中共中央于1929年6、7月间转发了红4军的作战指导经验,从而使“ 十六字诀”对其他各个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1930年5月以后,红军开始实现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适应这种转变,在“十六字诀”的基础上,毛泽东 又适时提出“诱敌深入”的战略原则。11月1日,毛泽东、朱德签发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同上书 ,181页)的作战命令,领导中共中央苏区的红军相继取得了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并形成了贯彻“诱敌深入”方针 的一整套作战原则。

  (二)经验总结和理论构建:从遵义会议决议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十六字诀”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的运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三次反“围剿”期间,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已在 中共中央取得统治地位,军事上推行以夺取城市为特征的“积极的进攻路线”。反对这种军事路线的毛泽东被迫于1932年 10月的宁都会议后离开了红军领导岗位。虽然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周恩来、朱德抵制了“左”倾路线的影响,继续 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在宜黄南部打了大胜仗。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冒险主义实行所谓积极进攻、“御 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当这种进攻路线受挫之后,又实行所谓节节抵御、以阵地战代替运动战、以消耗战代替歼灭战的消极 防御方针,最终导致了这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军事战略指导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由此引发的两条军事路线的 争论,在客观上促使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获得了理论上的重要发展,实现了从实践经验到理论升华的飞跃。从三份标志性 的重要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理论总结和升华的过程:

  一份是产生于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份根据会议情况和毛 泽东在会议上的发言起草的决议深刻指出:“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 的最主要原因”。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决战防御(攻势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 在运动战中,有把握的去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这个 决议的重大历史作用在于它对从井冈山时期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期的红军战略战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原则,批判了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错误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给党内争论已久 的军事路线问题作了正确的结论。

  一份是产生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重申 和强调红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战略防御时,要反对单纯防御,执行积极防御,反对先发制人,执行后发制人(一般的),后 发制人即诱敌深入;战略进攻时,既要为扩大战果,夺取先机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和冒险政策;实行战略内线中的战役 战斗外线作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战斗速决战。这个决议明确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概念。

  再一份是产生于1936年12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在1936年下半年,毛 泽东有一段时间能够比较集中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总结。他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后,为红军大学作了《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报告。这部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 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一是通过揭示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主要特点论述了红军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客观依据 。深刻指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军力,待机破敌。所以战略防御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 杂和最重要的问题”(同上书,717页)。二是揭示了积极防御战略的本质,指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 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基本的原则是承认积极防 御,反对消极防御。”(同上书,719、720页)三是揭示了战争中战略防御与进攻、退却与反攻的辩证关系。指出“革 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 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在军事上来说,我们的战争是防御和进攻的交替的应 用……'围剿'没有打破以前是防御,'围剿'一经打破就开始了进攻,仅仅是 一个事情的两个阶段。”“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那个十六字诀。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 ,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 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战略“反攻是一个 长过程,是防御战的最精彩最活跃的阶段,也就是防御战的最后阶段。所谓积极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这种带决战性的战略的 反攻”(同上书,716、720、725、727、735页)。四是总结和确立了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一系列作战指 导原则。如:在反“围剿”中,必须有计划地实行诱敌深入,适时地转入战略反攻,并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 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初战要遵循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的原 则;集中主要兵力于主要方向,反对分散兵力搞“全线出击”或“两个拳头打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反对固定的作战 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反对击 溃战,承认歼灭战等等。总之,以积极防御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战略思想,在这部著作中已经完成了理论体系的构建,由实践 经验上升到了比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形态。

  (三)全面成熟和丰富发展: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理论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进攻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指导问题,制定了持 久战的战略方针,使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达到了全面成熟。

  1937年8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结合抗战10个月的经验 ,撰写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游击战争这种大规模的、在外线单独进行的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 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和详细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战略指导的诸问题。深刻地指出:在战略的防御战中采取战役和 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 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他根据中日双方相互 矛盾着的各种特点及战争过程中双方力量强弱对比变化趋势的分析,科学地预见到中日战争将经历三个战略发展阶段:第一阶 段是日方战略进攻、中方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日方战略保守、中方准备反攻时期,即战略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中方战 略反攻、日方战略退却的时期。抗日战争的一般战略方针应是持久战,具体战略方针,第一、第二阶段应是战略上实行内线的 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第三阶段应是战略反攻战。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是实行 持久战的最好的方针,也即是所谓运动战的方针。在作战形式上,第一阶段主要是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 段游击战上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上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抗日 战争既是消耗战又是歼灭战,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的消耗战之目的的手段,用歼灭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在抗日 战争的决战问题上,要始终坚持“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 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在指导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从战争的新的情况和特点出发,创新战略战术,使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所创立的战略进攻理论及其作战原则,把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6月底,在这个为时一年的战略防御阶段,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取得了多方面的发 展:一是正确处理保守地方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关系,提出了“以歼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 的战略方针”。二是确立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主要作战方法,强调这种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 ,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每战要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反对平分兵力,以达到全歼和速决的目的。三是强调在战役战 斗中要采取攻势行动,以战役战斗上速决的进攻战,打破敌人的战略进攻。四是执行以大兵团大踏步进退、打较大规模歼灭战 为特点的运动战为主的方针,辅之以群众性的游击战相配合。五是坚持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即完全主 动的作战政策,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原则。

  从1947年7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在指导实施战略进攻的伟大实 践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独具特色的战略进攻理论。在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的选择上,打破了以往要待防御的一方兵力转为优 势的情况下再转入战略进攻的一般做法,不待敌人的进攻全部被粉碎和我军兵力超过敌人,即从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势已经明 显地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果断地以主力部队转入进攻,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在战略进攻方向的选择 上,把重点指向敌之要害即敌之兵力空虚的战略纵深和关系其统治安危的腹心地带,在敌之腹心建立新的前进基地,积极展开 进攻。在战略进攻样式的选择上,从敌军在数量和装备上还占有一定优势的情况出发,不取通常的正面的、一线平推的进攻方 式,而是出敌不意地以千里跃进的方式插向敌战略纵深。在战略布局上,形成中央突破、三军配合挺进、两翼牵制、内外线两 个战场密切配合和相互策应的格局,以钳制、分散和调动敌人,迫敌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在战略决战的实施上,强调必须执 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必须正确选定战役突击方向、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必须实行大规模运动战和大规模阵地战相结 合、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必须组织规模宏大的后勤保障和支前工作。并强调在外线进攻作战中要抓住捕捉战机、多打 胜仗和正确执行政策、争取群众这两个关键环节,要逐步扩大运动战规模和加强攻坚战。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进攻的思想,并高度概括人民军队20余年的作战经验,提 出了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内容的十大军事原则,从而使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作战原则臻于完善。

  二、新中国建立之后: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和平时期的国防和军事斗争,成功地解决了“制战”和“ 赢战”的问题,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国家安全所进行的第一场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 从这场战争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因势利导地实施了作战指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 ,毛泽东根据朝鲜战局发生严重变化,断然改变了原定的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的战略部署,决定以战略上的突然性先发制人 ,实行战略反攻,将敌赶到“三八线”以南,力求在战争初期就夺取有利地位。转入战略防御阶段以后,采取了“持久作战,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零敲牛皮糖”的战法。正是由于这种战略指导上的着眼实际、因时顺势,确保了志愿军在这场战争 中的主动权。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加紧占领南朝鲜,武装日本,控制台湾,进驻菲律宾,在中国东部构筑了一道新月形包围圈, 对中国国防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形势,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中国共产党就及时地把国防问题的战略指导提上了 议事日程。1955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决不先发制人。1956年3月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地防 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1957年 7月,彭德怀在国防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确立和怎样实行这一战略方针的问题。

  从1956年新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提出到现在的40多年间,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大致经 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和五次调整。

  (一)第一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立足于打全面战争实施战略指导的阶段。在这近 30年里,在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前提下,根据形势的变化,在战略指导上,有过三次具体的调整:

  一是1960年初,林彪提出“北顶南放”的方针。这是对1956年军委提出的战略方针的局部调整和补充。“北 顶”,就是在东部沿海的北战场实行坚守防御,坚决顶住入侵之敌;“南放”,就是在东部沿海的南部实行诱敌深入,大胆地 放敌人进来,然后实行机动防御,各个击破。对这个“北顶南放”的方针,毛泽东在1964年曾说过“我看不一定”的话, 并说敌人不一定从南北两翼来,而很可能对我中间突破、割断南北。

  二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根据中苏转向军事对抗,中国处于美、苏、印三面夹击的形势,为对付 “一大片”而进行的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诱敌深入”和“重点设防”上。毛泽东认为,御敌于国门之外,从来 就不是好办法,还是诱敌深入才好打。与其守不住让敌人打进来,还不如主动放敌进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其诱至我有把握打 胜仗的地区,将其歼灭。只有把敌人放进来,才便于发挥我们的长处,大打人民战争。诱敌深入不是摊开两手,让敌人长驱直 入,该顶的地方还是要顶,而且要顶相当长一段时间。但顶的目的是为了消耗敌人,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使我们后边有时间 作些准备。顶到适当机会,就要把敌人放进来,诱其进入我预设战场,将其消灭。总的方针是诱敌深入,不是顶住不放。按照 这个方针,毛泽东反对到处修工事、到处设防,并明确提出了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战略指导原则。要求在前沿重点设防,纵 深也是重点设防。工事不要那么多,大部兵力用于野战,少部兵力用于守备。不能把主要兵力用于分散守地盘上。

  三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根据苏联成为主要作战对象,“三北”成为主要作战方向,立足于抗击苏联 全面侵华战争而进行的调整。1972年、1975年,中央军委曾两次着手解决防御苏联侵略的作战问题,但由于“四人帮 ”的干扰而未果。1977年底的军委扩大会议,正式提出“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确定以“三北”为主要作战 地区,立足于对付苏联全面入侵,在战争初期,最主要的是粉碎敌人的战略突袭,保存我有生力量,制止敌长驱直入,掩护国 家转入战时体制;然后,有计划地诱敌深入至预设战场,通过规模不等的运动战,结合阵地战和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 歼灭敌人。1980年10月,中央军委召开全军高级干部会议,深入研究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此时,党的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重新确立,工作着重点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我国30年建设的成果是打赢未来战争的基础, 不宜轻易被破坏,不宜让敌人打进来来考虑,与会的大多数人员建议将原来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战略方针中的“诱敌深 入”四个字去掉,就讲“积极防御”。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对此作出了结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 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我们总是要立足 于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以持久战消耗敌人。所以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邓小平论国防和军队建设》 ,98、9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这次会议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丰富和发展是强调了战争初 期的重要性。认为对于我军来说,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首要的问题是要抗住敌人战略突袭的最初几个浪头,保存自己的有 生力量,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明确规定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我军的基本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突袭,制止敌人长驱直入,在 主要战略方向和重要地区实行坚守防御的阵地战为主,进行长期坚守,独立作战,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广泛开展的游击战 的配合下,坚决顶住敌人的战略进攻,歼灭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稳定战局,挫败敌人的速战速决企图。

  (二)第二个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这是立足于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实施战略指导的阶段 。以1985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为标志,中国军事战略的指导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还是讲“积极防御”,但其立足点开 始从应付全面战争转向应付局部战争。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以及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作出 了“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2 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一基本判断。根据这个重要判断,会议作出了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 大决策,即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建设轨道上来,并进一步研究和调整了 战略方针的具体内容,强调加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指导要从立足于随时准备对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重对付可能 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以这次重大战略转变为基础,以后又进行了两次重要调整,从而使这一战略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 :

  一次调整是在1988年12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人民解放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后的新时期的 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着重对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全面 筹划、逐步提高人民解放军的防卫作战能力,使中国防御能力与国家安全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保卫我国领土主权和 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确定在战略指导上要在基本稳定北线战略态势的前提下,逐步 改善南线的战略态势。并提出了重视经略海洋,保卫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战略思想。

  再一次调整是在1993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主持研究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这个战略 方针在理论基础上强调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在战略的根本性上坚持“积极防御”;在战略 定位上强调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在战略任务上强调保证祖国统一,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内稳定, 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在战略功能上强调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统一;在战略力量建设上强 调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应急、机动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能力;在战略指导上强调扬长避短、灵活应变。这个战略方针与过去战 略方针最鲜明的区别,是提出在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上,要从一般条件下的常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 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就明确无误地确定了新时期我们要立足打赢的不是全面战争而是局部战争,不是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 争而是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是基于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安全环境的准确判断,站在世界军事革命的制高 点上,抓住未来军事斗争发展的根本方向提出来的。这个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确立,标志着新时期军事战略转变的最终完成。 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立以来近10年的历史证明,这个方针促进了我军战略思维的转变,推动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世 界军事革命的浪潮之中,带动了我军军事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变革。依据这个方针提出的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 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提出,是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思想的一次历史性变化,为毛泽东积极 防战略思想增添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三、历史的启示:与时俱进、着眼发展,创造性地运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实施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确保打赢可能 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从其历史运用的时间跨度来看,它贯穿了中国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 新中国军事斗争的全过程。不仅解决了“仗怎么打”的问题,指导取得了历次战争(包括历次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而且解 决了和平时期“制战”(遏制战争)和“备战”(军事斗争准备)的问题,指导我们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从其理论体系 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它是建立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为指导,把中国革命战争经验与古今中外积 极防御先进思想结合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深刻揭示了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的精神实质;确立了坚持自卫立场 、实行后发制人的根本原则;从攻防统一的高度阐明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持久与速决的关系; 科学地论述了随敌我力量变化和战争发展情况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的思想;坚持和贯穿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争取主动、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从其根本特点来看,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的特点。所谓实践性,是指 它不是纸上谈兵的东西,而是在实践中产生、实践中运用并经实践反复检验的理论;所谓开放性,是指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 富、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谓系统性,是指它是包含了军事战略思维哲学思想和战争准备、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 略进攻、战略决战思想及与其相适应的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的系统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总之,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给后人 以巨大的战略思维时空和取之不尽的战略大智慧,是中国乃至世界战略思想宝库中的明珠。

  继续把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作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虽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所进行的军事斗争仍然具有防御性,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仍将具有根本的不可替代的指导 作用,仍将是中国军事战略的理论基石。但是历史也深刻地揭示,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伴 随着战争实践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这一战略思想,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的统一,既不 能背离其精神要义和基本原则,也不能简单重复和照搬过去特定历史条件下或某个特定战略阶段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战法。而要 在坚持积极防御根本性质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着眼发展,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以新的内容,从而为 军事斗争准备和打赢明天的战争提供灵活、正确的战略指导。

  中国的军事斗争战略指导面临着新的历史条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9·11”事件后的阿富汗战争,一再显 现局部战争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高技术战争作为一种崭新的战争形态,越来越走向成熟。在这场世界性军事变革中,由于历 史的原因,中国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加上部分信息技术的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技术装备上与军事技术先进国家相比还 存在着“隔代差”。在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把运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克敌制胜的历史经验与对未来战争新特点的把 握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防御性与积极性的统一这个永恒的主题,在战略指导上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遏制与打赢的关系,力争遏制、立足打赢。要从军事战略与大战略相统一的角度,把遏制战争放在战略指导 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由和平时期军事战略的基本功能和中国战略的防御性质所决定的。而从军 事斗争准备的角度,则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战争可能发生和必须打赢战争上。只有立足打赢,根据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积 极主动地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发展和提高打赢战争的实力,才能更有效地遏制战争的发生。如果离开了打赢这个立足点,也就 偏离了积极防御的“积极性”这一本质,不仅不能遏制战争,而且一旦战争到来,就会陷于被动。

  正确处理先发与后发的关系,在作战时机上要力求先机制敌。中国是防御性国家,坚持自卫立场和后发制人,是由中 国的战略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战略利益所决定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具有“时间越打越短”的特 点,战机难得且稍纵即逝。抢占先机者胜,失去先机者败。一旦敌方侵犯了我主权和领土完整,就意味着撕开了战争序幕,我 就具备了防卫作战行动的自由,就要力争在战役、战斗包括战略性战役、战斗上抢占先机,以争取战略主动权。

  正确处理防御与进攻的关系,着眼于进攻为主。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攻与防的转换,与过去常规战争条件下的攻防转 换已不可同日而语。处于防御的一方,如果在战争初期一味坚守防御,难以阻止具有很强机动能力和打击能力之敌的高机动、 高强度的迂回、超越式的进攻。所以,在战略思维上我们必须从抗敌入侵的防御战转向维护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进攻战。在坚持 自卫立场的前提下,必须以攻为守,强化进攻行动,准备战争一开始就进行有限规模的战略攻势作战。

  正确处理外线与内线的关系,以积极的战略外线反击作战达成战略防御的目的。高技术战争所具有的非对称性、非接 触性和非线式的特点,决定了在战略内线态势下发起战役战斗上的外线反击的不大可行性,而将积极的战略外线的反击作战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战略指导者必须在坚持战略上的防御性质的前提下,从战争一开始就将积极的战略层次上 的外线作战提上日程,以达成战略防御的目的。

  正确处理持久与速决的关系,力求速决、准备持久。速战速决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往往一次战役 行动就可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必须确立力求速决制胜的战略指导原则。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当 强敌介入导致我在客观力量对比上处于明显劣势时速决取胜的不可能性,作好相对持久作战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决不为求 速决而与敌作狭路相逢之战,而要以高度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避敌锐锋,反客为主,另辟有利于将战事控制和引导到相对持 久状态的战场和作战方式,以争取主动和最后战胜敌人。

  正确处理歼灭战与瘫痪战的关系,注重打好以破坏敌系统结构为重点的瘫痪战。未来高技术战争,将是结构完整运行 有序的整体对整体、系统对系统的对抗。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贯彻歼灭战思想,应坚决摆脱过去那种追求攻城掠地、谋求人员 杀伤的传统的思维定势,更多地注重对敌作战体系结构的瘫痪性打击。要运用“硬”、“软”手段,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 猛击敌人作战体系的要害、节点和弱点。还要根据战争的需要,注意打击作为敌方作战体系支撑的生存体系的关节点,通过破 坏敌生存体系来瘫痪其作战体系。要把这种击节破网、锤击要害、破坏系统的瘫痪战作为基本的作战形式,并把瘫痪战和局部 歼灭战有机结合起来,歼瘫并举、歼耗并施,从而达到保存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

  正确处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坚决实行在空间上积极前出的作战行动。过去那种以全面战争为背景和以全部国土为战 场在广阔战略空间和旷日持久的时间与敌周旋的客观条件,很难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再现。加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 们已经有了很大家当,这是我们打赢战争的物质基础和战争潜力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再照搬过去那种战略上诱敌深入 的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式,不能只守着自己的“坛坛罐罐”打,而要树立前伸攻击的新观念,把“手”伸出去打,以这种在 空间上积极前出的作战行动,赢得时间和战略上的主动。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运用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贯彻积防御战略思想,必须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 行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实行“完全主动作战政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41页) ,见诸文字是在1947年4月,但是这个战略指导原则的基本精神在中国革命战争之初提出的“十六字诀”中就已经充分体 现出来了,在尔后的各个不同的战略阶段也都是实行的这种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应当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 主,灵活机动,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真谛和活的灵魂。1993年中央军委确立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所强调的扬长 避短、灵活应变的战略指导原则,也正是继承了这个重要思想。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军仍 将立足于以弱胜强,因此更应注重战略指导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今天,回顾和总结运用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历史经验, 研究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最紧要的是把握住这个战略思想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好“你 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指导原则,始终保持战略指导的自主地位和作战行动的自由,最大限度地扬我之长克敌之短,以确 保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作者:李德义,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副部长)

  摘自:《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