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1:03 民族魂网站

  李敦送廖世江

  

  [摘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 理论与实践上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
献。他们的素质教育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三者表现 在理论体系上的共同性是同属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理论基础的科学性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 物;服务方向的人民性都着力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基本内容的连续性表现在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除与马克思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传、继承和发展的特征之外,邓小平、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更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和全局性。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 又外化为人格、知识与能力。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智慧才 能、身体生理、审美意识、劳动实践、心理人格、作风纪律等多方面的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研究他们的素质教育思想,总结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教育的论述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流教育思想,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与教育发展战 略决策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思想,是他们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任务和不同的 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

  (一)毛泽东:从“三育并重”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的确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 泽东在幼年时代受过封建教育,以后又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当时这些教育中封建主义气息十分浓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以其切身体会,痛切感受到旧制度的危害。他言辞激烈地批判旧教育制度割裂德、智、体,奴役学生,使学生畸形发展 的现象。他从立志以教育为职业开始,就独辟蹊径地阐发了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湖南一师就读时,他就 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观点。1916年12月,毛泽东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到:“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 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1]他把古与今、三达德与“三育”联系起来。1917年4月2日, 毛泽东又在《体育之研究》中,更系统地阐述了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 动物者以此耳。”“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此耳。”“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P,67 )为了实现“三育并重”,他认为通过讲课可以“教授”知识技能,养成发达的智力;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训练”学 生之道德,养成优良的品性;通过体育卫生等活动,可以“养护”学生之身体,增强其体质。尔后,随着他走上职业革命家的 道路,在各个不同时期,对德、智、体三者的内涵作了更深层次和新的更高意义上的阐释。

  关于德育,毛泽东在制定教育方针时,始终把它放在首要核心的地位。1939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 》的文章中指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 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2]他还强调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论是知识分子, 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他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 等于没有灵魂”。[3]关于智育,毛泽东认为,青年时代正是“修学储能”的时期,要认真读书,力求“积文成学”。而成 学有道,他主张致用之学,博采百家。“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1](P,7)他又说 :“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学。”[4]“必须向一切内行人们( 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5]他要求人人都要努力学习,有条件的要努 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关于体育,青年毛泽东就认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 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P,67)因此,他主张“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新中国成 立后,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既是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体育运动的实践者。从青年 时代起,他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中老年后,他还中流击水,畅游长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还根据青年学生的 特点,要求青年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僵化被动地发展。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提出“三育并重”的教育理想,到了40年后的1957年又将它升华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他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2](P,340)这既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质的规定,也是对教育功能的本质要求;既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提 出的希望和努力目标,也为我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规格。从“三育并重”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具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也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其中的主线是从提高人的个体素质,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然而, 由于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教育的性质、功能及其与政治、 经济关系没有完全搞清;由于党内“左”的思想逐步升级和泛滥,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加上林彪、“四人帮” 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的曲折。“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尽管毛泽东有些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矫枉过正之嫌,但瑕不掩瑜,并不影响毛泽东 素质教育思想精髓之正确及对现实的巨大指导作用。

  (二)邓小平:培养“三个面向”的“四有新人”

  邓小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一贯高度重视,他从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起,就对教育工作倾注了满腔 的热情和心血,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在我国教育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 计”,成为推行“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首先从教育领域发难的借口。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针对 “文化大革命”中的倒行逆施,首先提出“教育要整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 四人帮”后,面对当时教育存在的困难,再次复出的邓小平率先推翻“四人帮”对社会主义教育所作的“两个估计”,对“左 ”倾错误进行拨乱反正,恢复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本来面目,纠正毛泽东晚年在教育领域的失误,并提出:“我知道科学、教育 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6]1977年5月24 日,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谈话,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的。但是,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长期以来,邓小平主张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来培养人才。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6](P,103)科 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就在于教育。在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提 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 ;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提高教师的质量。[6](P,103-108)邓小平竭力主张改变“文化大革命”中的高校招生制 度和创办一批重点大、中、小学,为早出人才、出好人才起示范带头作用。关于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问题,邓小平在肯定毛泽 东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曾多次地论述“又红又专”、“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 专业化”等社会主义教育的培训目标问题。

  1983年10月,邓小平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的战略方针。“三个面向”的提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是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党的总任务联系起来,既强调了现代化建设对教 育的依赖关系,又说明了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教育的发展是决定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全局和中国前途、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二是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是要使教育适应当今对外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世 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培养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三是指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 势是使教育面向21世纪,为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打基础。“三个面向”要求我国的教育必须反映现代科技、文化 的新成就,进而促使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结构、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从而 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江泽民: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五个成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 积极贯彻落实邓小平的科技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一理论。1993年2月,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 要》,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并强调要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 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纲 要》针对当前人才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还强调要重视因材施教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复合型 人才。

  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 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9]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1998年5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他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0]并对北大学生和青年提出了“四个 统一”的要求与希望。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终身学 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 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11]

  2000年2月,当江泽民得知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和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后说:“确实怵 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 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2]他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五个成为 ”的要求和希望,即希望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五个成为”,实质上就是要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异同及其特征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理 论思考与实践。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面对着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在素质教育观上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既有相互继承,又有发展和创新;既有共性的东西,又有个性的东西。其主要表现是:

  (一)理论体系上的共同性--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教育原理。它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各个方面都有能力的 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而片面发展的人“只有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的人。”[13]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是,只有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 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并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条件下,在《综合技术教育》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目标两方面的重点:一是使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上成为共产主义者;二是使受 教育者具有综合技术教育的眼界和包括工农业原理在内的基本(初步)的知识。后来,前苏联的教育家们在各自的著作(如凯 洛夫的《教育学》)中又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毛泽 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学说中关于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教育的实际。他首次提出了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3](P,340)毛泽东关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 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邓小平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阐明了培育和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性,并对人才 的标准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特别重申和强调了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性。他说:“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6](P,103)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培养“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的目标,并反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他说:“毛泽东同志是尊重人才的……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6](P,50)提出要创造使人才脱颖而 出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恢复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 ”讲话中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的事业。”[14]。“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 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 会的本质要求。”[14](P,179)由此可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素质教育思想在理论体系上是异曲同工、 一脉相承的。

  (二)理论基础的科学性--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培养人才的目标或教育方针,是基于对教育的本质和社会职能的科学认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教 育原理而确立的。毛泽东根据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在总结学习借鉴苏联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这些方针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相继承 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决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个方针离 不开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际,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和为人民大众的阶级性,另一 方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两个方面体现在1934年毛泽东制定的苏维埃教育方针之中。“四个 在于”[5](P,115)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阶级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时期的两个“必须”的教育工作方针也 与社会主义时期总任务紧密联系。因为1956年后在我国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了,社会主 义已经建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也应该转到这方面来。所以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认为学校教育与实际结合“要讲实际,科学是反映实际,是 讲实际的道理,不知道实际,老讲书本上的道理怎么成?”[15]他提出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尽管在教 育大革命中有以劳代教单纯参加劳动等与其精神实质相违背的失误,但仍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不幸的 是,他晚年由于脱离了实际,违背了他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而过分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学校看成是阶级斗争 表现最尖锐的战场之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是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 大无畏的气概,摒弃了“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的错误做法,恢复了毛泽东在教育方面的一些正确的思想和做法 ,提出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 何更好的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6]并强调指出:“现在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 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 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6](P,62-63)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特色。以江泽 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又提出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特别强调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问题。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他号召新时期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 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统 一”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青年学生要坚持又红又专、走实践中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的思想。

  纵观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教育方针,都有着共同的、科学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从 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什么时候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它必 将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服务方向的人民性--都着力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教育目标涉及教育的发展和服务方向、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教育只有始终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才能体 现出正确的服务方向。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目标,应是“使广大中 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既承认了教育的社会本位,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又承认教育 的人本位,由愚昧、贫穷的人变成文明、幸福的人。其根本是肯定和保证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工农劳苦群众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 利。

  毛泽东认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领导者和组织者,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关系到根据地建设的成败 。他提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 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17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大量培养干部人才的要求:要自觉造就成千上万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没有 多数才德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8]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已经培养了分布在军 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等各方面的许多领导人才。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必须广大地培养人材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 ,并善于使用他们。”[18](P,526)

  在提出造就大批领导干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思想和建设形成宏大的无产阶级知识分 子队伍的培养目标。毛泽东认为,干部是群众的先进分子,“因为只有经过干部才能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如果违背了这个 目的,如果我们给予干部的并不能帮助干部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那么,我们的提高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是离开了为人民 大众的根本原则。”[4](P,863)在延安,中央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 女子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大学、青年干部学校等各种干部学校,先后培养了10万多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战和全国胜利 以及后来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领导和骨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 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 成的。这个任务,应当在今后十年至十五年内基本上解决。”[3](P,550)毛泽东还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名言,既强调了造就形成这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长期性、艰巨性,又强调了紧迫性。

  1985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再次重申教育对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 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7](P,120)1986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谈到:“现在中国提出'四有',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首先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 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7](P,190-191)他认为,要培养人民成为“四有”人民,培养青年成为“四 有”青年,“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7](P,198)教育人民。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 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知识分子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 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 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19]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教育文化必须着力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服务方向 上充分体现了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基本内容的连续性--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青年乃国家之精华,民族之至宝,是革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 泽东一贯主张对青年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青年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他在提出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同时,始 终强调要坚持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水平。他曾在抗日军政大学三周年纪念文章中提出,抗大 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1937年,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与开 学纪念题词中,着重提出要造就一大批具有政治远见、胸怀坦白、不怕困难、富于实践精神的革命先锋分子。[5](P,1 39)虽然这都是毛泽东对根据地学校教育提出的具体方针,但是这对整个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我国教育转为社会主义性 质后,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毛泽东还对教育 工作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 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P,340)并认为,不少青年人正是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 经验,因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他主张我们“培养革命后代,一让要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 ”[20]

  在拨乱反正、清除“文化大革命”极左影响、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之后,一些学校重智育轻 德育,只管分数、不问政治,严重偏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指出,加强思想政治 工作,改进宣传工作,已经成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摆在全党同志面前。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必须有效 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 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 的革命品质教育。现在有一部分青年有忽视政治的倾向,全党必须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分析原因,找出办法,认真 有效的加以解决。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江泽民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反复强调指出:“思想政治 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1]他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说对教育事业,全 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来 做。”[12]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一脉相传的 ,是继续和发展的关系。邓小平、江泽民对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要思想和论述,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学说的继承,又 有总结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而做出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其基本特征:一是时代 性。邓小平、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事 业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 量和办学效益,呈现出更富有现代化、新时代的气息。二是战略性。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考虑教育问题,从“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的战 略高度抓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使教育适当超前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人的素质的要 求提得更明确、更具体,同时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措施和战略目标,使之更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三是全局性。邓小平、江泽民论素质教育,着眼于大局,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 高度来抓教育工作,把素质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民族未来的命运及根本大计来看待的。他们的教育 理论的整体脉络,是同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息息相通的。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根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应试教 育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尽管它也有某些素质教育的成分,但其负面的影响昭示人们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首要的是必须认真贯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把片面的知识教育、精英教育改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和 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注重育人,特别要加强学生的道德 品质教育。因此,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以,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办好一所学校需要许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师 队伍(包括校长)。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和教育的质量。与时俱进,构建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为人师表”、“以 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师德的好坏直接影响 学生的成长。因此,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

  第三,使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负有责任,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素质教育整体工程的成功与否。同时,思想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思想教育才能取得良好 的效果。只有多管齐下,互相协同,形成一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发展的大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才能持续有效地深入下去,高素质的人才就能茁壮成长。

  第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关键。当 今社会,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而真正需要的是素质、能力、业绩,不单单是文凭、学历,更重要的是看有否创 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对素质教育来说显得尤为 重要。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对学生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获 得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学生自主的个性发展;要让学生联系社会,深入实际,在实践活动中加强 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勇于创新。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实际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 养出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的人才。

  注释:

  [1]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2]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页。

  [5]滕纯主编:《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8] 《新华月报》1993年第2期,第97、100页。

  [9]周绍深、陈东有著:《科教兴国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1页。

  [10]1998年5月5日《人民日报》第1版。

  [11]1999年6月16日《解放军报》第1版。

  [12]2000年3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

  [1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1、154页。

  [1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58页。

  [15]1958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第1版。

  [1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63页。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9]199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第1版。

  [20]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

  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第4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