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 > 正文

新长征路上的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3日10:36 南方新闻网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当社会各界纷纷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来缅怀那一段壮烈历史的时候,当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集到长征沿途的城市、集镇的时候,如今生活在那里的孩子和那段曾经的历史一起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里是记者在本报组织的“长征心愿之旅”中于长征最为艰险的四川省境内拍摄的一组图片。

  一幅照片,两段历史。

  70年前,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成为阻碍红军长征的天险,战士搭乘木船躲避枪林弹雨,前进之中有人牺牲,包括孩子;70年后,因为上游水电站的过度开发,大渡河早已变成淙淙细流,仍然搁置岸边的红军船已经成为珍贵历史文物,孩子在上面跳跃,不懂生死,只图嬉戏。

  长征之路,生存之路,希望之路。

  参加本报组织的“长征心愿之旅”后,走在70年前长征途中最为艰险的雪山草地上,让记者深有感触的,是孩子。“长征,实际是由一群孩子来完成的”。有人这样说,尽管有些夸张,但他们却是漫漫长征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美国传记作家R·特里尔这样记述:“大约54%的长征者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甚至还有11-12岁的少年。”

  70年,漫长而即逝。当年的孩子,至今健在的已经成为老红军,成为新中国的英雄,成为后人感恩的群体,而他们当年浴血奋战的长征路沿线上,代代生衍着像当年他们那样的孩子。

  70年前,长征路上的孩子只有寻找、只有躲避、只有牺牲、只有衣衫褴褛,虽然手握枪支,但他们不时还有恐慌;而今,新长征路上的孩子童趣尽现,嬉戏的身影、清幼的笑声、天真的眼神,没有战火、没有追兵、没有饥饿。

  当年这条最为艰险的生存之路,如今已经大多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夹金雪山下的小寨、藏区的红军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游人如织,旅客汹涌,他们在如朝圣般景仰长征遗址时,也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极大促进;所以,才有孩子身上的时尚服装,才有孩子挤在玩具汽车上的玩闹,才有红军广场上的载歌载舞。

  但是,新的长征路上,仍有令人心酸的场景,仍有触人心怀的悲伤,比如雪山逐渐融化迫使举家搬迁而他们浑然不觉,比如躬身背草路过革命纪念碑时汗水直淌,比如高山水源匮乏他们远途背水,还有那因交通不便挤在大棚车顶颠簸的无奈——

  当然,他们共有的仍是渴望。70年前,长征途中的孩子渴望爬过雪山、渴望走出草地、渴望结束、渴望胜利;70年后,新长征路上的孩子也在渴望之中,他们渴望课堂、渴望知识、渴望成长、渴望改变。

  图:本报记者黄宇文:本报记者周玉

  图:

  宝兴县硗绩乡

  8月9日。夹金雪山脚的小寨子里,孩子们正在享受玩具小车带来的快乐。

  石棉县安顺场

  8月7日。大渡河因为上游水电站的过度开发早已变成淙淙细流,当年的红军船变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1935年5月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安顺场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西进覆灭和红军长征北上求生的地方。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十个字生动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两桩事。

  阿坝州红原县

  8月11日。日干乔大沼泽,年幼辍学的孩子当起了给游客牵马的马童。

  当年红军经过此地时还是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红军过日干乔大沼泽的经历是整个长征历史中最悲壮的一段。沼泽地在上世纪60年代变为草地,今天这里已经成为革命旅游热区。

  宝兴县硗绩乡

  8月9日。因修建水电站,雪山下的革命老区硗绩月底就要变成被水淹没的库区,红军纪念碑也将被淹。此时的大人们都在忧心忡忡地拆家搬迁,

台球桌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硗绩乡是当年红军翻越夹金雪山前的动员、集结地。1936年6月13日,在夹金山下一块草坪上,中央首长率身穿单衣,干粮不足的中央纵队翻越雪山,出发前硗绩乡百姓给红军送了不少海椒作为御寒食品。

  小金县达维乡

  8月10日。一名家境贫困的老区孩子背着打来的猪草走在山路上,他身后是达维会师纪念碑。

  1935年6月8日红一方面军翻过第一座雪山——夹金山,12日在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达维镇与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1个团会师;6月16日朱、毛、周等到达达维镇。

  阿坝州松潘县

  8月10日。去山里挑水的孩子们走在柏油路上,虽然交通早已大大改善,但高山上的水源仍然匮乏。

  红军长征途中在松潘县毛儿盖驻扎了三个月,它是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红军过草地的出发地。在中国革命的又一次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毛儿盖会议”和“沙窝会议”两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松潘是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所在地。毛儿盖至今未通电话,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

南方都市报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