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专题 > 正文

文化遗产专家丹青特稿:秋风伴我到南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1:25 中华遗产杂志社

  中华遗产杂志社

  何为中华遗产?我们不妨这样解释,它是中华民族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发展、生存、奋斗历程中最为鲜活的纪录。可以这样讲:能保留到今天的每一处遗存,无不包括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宗教信仰,丰饶的自然资源,深厚的科学内涵。他们各自负载着不同的历史信息,把历史所能赋予的一切精粹,都鲜活的保存了下来。因此,我认为它的存在其本身
就是“新现代性”语境中永不磨灭的历史胎记,这个胎记看去虽然残破苦涩,但生命本身的那份真诚却并没有丢失。如果我们忽然回首就会发现,它的存在随历经风霜雨雪的前沟万漉,却经天纬地的扎下了深深的根基,它穿越风雪飞渡寒雨彻骨的苦难岁月,度过慢慢长夜亘古的荒原。在坎坷中,苦雨为油,疾风助燃。再低谷中千折百转却省省不息永不枯竭,在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拂去浮光洗尽铅华,携数千年浩荡古风,采岁月日月之精气。它压缩了人类数亿万不朽的精神信息,贮藏着这个世界永不贬值的中华民族历史之魄。

  忘记这些遗存,就是背叛历史。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言?不注意保存自己胎记的民族,未来一定是苍白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一个不惮前行的民族,一个不忘自己历史的民族。

  我们接下来穿越的是由大江大河勾画出的里下河平原,这一会万里长江归海前的最后的沃土,历来以物产丰富,人文厚重而著称,在九月浩瀚的蓝天下,铺成着纵横的阡陌。7000年历史从平畴旷野斜街曲巷间摩挲走过,留下许多年代久远的遗址遗迹,诠释着这块土地世代生命无情的淘汰和淘汰中的生生不息,携印着岁月赋予的久远和久远中的雄奇瑰丽,记载着一段段或雄浑悲壮或凄婉缠绵的故事。顺着着苍老斑驳故事的链接,我将请大家和我一道去寻找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先人层层叠叠的历史足迹,这脚印踏的是那样稳健,既不匆忙,也不懈怠,呼应着身边江河湖海的万年流淌,与历史和岁月一起而行……

  采访车在沪宁高速彩带般黑绸缎上你追我赶的行驶着。穿越!穿越!这个带着现代韵味的名词,用在品味遗产上,开始我真的接受不了,后来经过上海文广新闻中心总编室副主任海滨的细心开导,我总算搞明白了,穿越是和时间赛跑,去粗取精地把遗产最精彩地部分摘取下来献给人民大众。十五个城市,十五天的紧张采稿,对我来说还是人生的第一次。

  为了整个车队行程的安全起见,领队决定绕江阴大桥然后沿江边高速前往第一站,被称为“江海门户”的中国建筑之乡——南通。

  南通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面向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背依广袤的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在五代的时候就因其由海路北上可达齐燕辽东,南下可抵闽越,沿江南可至三吴,西可到楚蜀。四通八达,所以得名“通州”。辛亥革命后,1912年民国政府废州厅设县,为了与河北省的通州(俗称北通州)相区别,改称为南通县,南通之名,即始于此。

  100多年前,清末状元张謇(1853-1926)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的基础上既继承历史传统,又兼容西洋风尚,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领时代潮流,开风气之先,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局,把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包容其中,办工厂、开农垦、修水利、兴教育、发展交通,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张謇通过中国近代史上这一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将滨江临海的南通建成为一个“新世界的雏形”,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中国近代史上,南通占据着7个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

  中国家纺艺术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以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家级艺术馆。该中心建成后,将把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包括南通蓝印花布、南京云锦、苏州刺绣等在内的26项传统制造技术产品汇聚起来,集中加以展示、保护和传承。

  目前南通蓝印花布技艺和南通板鹞风筝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而南通在纺织方面的特色产品则是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的制作生产源于唐宋。由于南通自古盛产棉花和较早从江南地区引进了织造技术,并利用从南方传来的蓼蓝种子种植作为蓝色印染原料的蓝草,因而土布纺织业以及蓝印花布印染业十分发达,各集镇都相继建立了染坊,接受农家来料加工的印花布。棋罗棋布的染坊使南通民间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民间至今仍继承流传着这一古老的印染工艺,并在蓝印花布制衣、布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使该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蓝印花布特产地,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并多次在五洲各国举办展示活动,深受好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作为我国首家集收藏、研究、展示和生产为一体的蓝印花布艺术中心,珍藏有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资料千余件,这里染制和开发生产的蓝印花布服饰、工艺品系列产品多次获得国家金奖。随着人们生活审美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南通蓝印花布的市场在今天也更加广泛,每天都有许多游人慕名来到南通蓝花布艺术馆参观,并带走一批又一批的蓝印花布制品。蓝印花布因它充满魅力的民间姿彩和吉祥内容,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工艺品。

  我国风筝素有 "北鸢南鹞"之称,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起源于北宋年间。板鹞风筝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大者丈余,小者盈尺。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南通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用料考究、工艺精准、驭风性能优越。"哨口"是其独具魅力之处,"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有"空中交响乐"之美誉。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最有趣的事,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形状分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联的七星,一九联等。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

  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绸布缝制,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两幅兼工带写的茶花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

  板鹞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她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而且事实上,由于风筝上装载了大量的哨口,相当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这和我国北派风筝以及世界各地的无声风筝通常只需一至五级风力形成了气象条件的反差。

  《海安苍龙舞》源于海安地区民俗节日文艺活动形式的“送苍龙”,并以一民间传说为由。

  其子苍龙三谏父王未效,逐化为人身,于灾情惨重之海安黄自量地段,引导乡民筑堤造闸,以抗水患,龙王一怒之下,命雷公电母将其击毙于斯,苍龙则以头首四足垒成涵间圩堤,以保一方丰收,此后田间草场累见生有四足之七寸苍龙。田间见之,五谷丰登,草场见之,柴禾满垛,乡民因而以竹篾彩布扎制苍龙,但逢节日,且舞且唱,以示感谢苍龙之情,此举代代相传,并沿袭至今。

  80年代,海安民文工作者取“送苍龙”为素材,进行整理、加工,编排成女子苍龙舞,人手一龙,绕身而舞,盘绕腾越,柔中见刚,一展水乡龙舞特色。

  1987年以苍龙为凤凰嫁接而成《龙凤呈祥》进京献艺,1990年配以独脚龙而成苍龙舞参加文化部组团的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大坂、横滨等10大城市的街市、广场演出55场,所到之处,均为日本友人称奇叫绝。此次参赛,将组成30名女子方队参演。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民间舞蹈《海安花鼓》早在400年前的时嘉靖年间,就流行于江淮大地。从明斋真识》之“广陵韵事”云及“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盛于村俗民氓,继沿于纨绔子弟”。海安南望长江,东临黄海,古来便是鱼米之乡。《海安花鼓》流传变异过程中,多受渔家生活影响,舞蹈语章中模仿渔妇织网动作“随梭前俯,频频颔首,颤悠相济,柔情似水”,堪称一绝。经过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几经挖掘,几经整理,不断揉进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为题参加江苏歌舞会演,1987年以《花鼓情》为题晋京献艺,1998年又以《迎春》为题参加江苏群文会演,去年融进江苏《渔篮花鼓》、《淮扬花鼓》、《泰兴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员之阵容,再度编排成广场舞蹈,编入首者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第一板块“贺神州普天同庆”,在天安门广场演出,在众多膘悍粗犷的,展现阳刚之美的男子鼓舞中以“近看似

芙蓉出水,远视如风摆柳丝”的清秀与甜美,博得中央首长和广大观众的称赞,此次参赛将以32人之方队进行组合和演出。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

  “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居多。

  据说,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侗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副响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说唱“包公赈粮”,“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老母拉着儿子一起听唱本,儿子如梦初醒,减免了百姓赋税。从此,侗子身价随之而高。侗子会也随之出现,圩塘与苇塘之间还进行会演。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我在全国走了很多地方,没想到南通虽然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今天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综合了当地的经济实力,中西建筑的合并非常到位,昨天晚上我们看了濠河的夜景,给我的感受很深,我希望在这块土地上更加广大和弘扬祖国传统

建筑艺术,把南通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丽。

  相关专题:穿越长三角大型报道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