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讲述外公的初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17:05 南方人物周刊 | |||||||||
毛泽东,一个巨大的存在。 20世纪全球最瞩目的政治巨人之一,几乎每位中国人都曾顶礼膜拜的偶像,在1949年之后的整整27年里,他始终牢牢地吸引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注意力。电影女星刘晓庆曾有回忆,毛是她那个年代里每个女性心目中的英雄。
他自己也承认这一评价——“秦始皇加马克思主义者”,也许除了孔子,数千年来,还不曾有人能如此强硬地把自己镌刻在历史上。 斯人已逝,30年前的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病故。他的离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和他的同伴们一手打造了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实验,所有的中国人都卷入其间,十多亿鲜活的生命成为这一理想的实践者。 斯人已逝,由邓小平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毛泽东的“红色遗产”在各个领域仍被一些人相对完整地继承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在他去世30年后,毛泽东仍然活着。 孔东梅:我的外公毛泽东 大家对我们(家族)比较关注,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但人不能背着神话生活,不管你是谁的后代,你首先是你自己 -本刊记者 徐梅 发自北京 北京,周四早晨九点的金融街,白领们脚步匆匆。这块总面积3.7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企业管理的总资产达13万亿元,控制着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工作日这里的车流量达到1194辆/小时,人流量为1416人/小时。甲级写字楼日租金达到30美金每平米,高档公寓的售价为两万元一平米。 “世界亮点在中国”。8月31日,孔东梅——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与记者相约此地,距离她的外祖父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还有9天。 这三十年里,北京、中国,孔东梅、以及每个普通的中国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打理一家文化公司的孔东梅说她现在所做的,就是以一个毛泽东后代的视角,“回到人性的出发点,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真实记录毛的后人的生活”。 毛泽东的初恋 《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是她写的第三本书。 还原人性是她想做的,与王海容的交谈中,她意外得知了外祖父的初恋故事,觉得新奇又有趣,就记了下来。“谁都不是生来就成熟伟大的,外公也是啊,十多岁时,有了自己的初恋,也许他当时还拖着长长的辫子呢。” 她笑起来,星眸闪动,有点得意,有点顽皮。 这是一段被深藏了百年的恋情,一个名为王十姑的女子,“和我外公是两姨表亲,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就在外公和王十姑翘首以待好事成双的时候,算命先生得出结论说,两人八字不合,亲事不成。” 后来,王十姑在本县定了亲,丈夫姓赵,“据说她出嫁那天,外公还作为娘家人亲自给她抬春箱。而王十姑则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外公奔波在外,一直没有得到消息”。 毛泽东在成为国家主席之后,曾多次向可能知情的人问起王十姑的情况。他曾问过在外交部担任礼宾和记录工作的王海容:“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由于王海容根本不知道王十姑就是她的姑婆,所以无从作答。而王十姑的侄女王曼恬,在抗战时期去延安后,也曾被毛主席见面后的第一句话问得摸不着头脑:“那个王十姑——怎么样了?” 1999年,已经工作三年的孔东梅求学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读英美文学。“在国外生活跟国内完全不一样,下了飞机,拎着四个大皮箱,谁都不认识你,你就是孔东梅,沧海一粟,从找小旅馆开始踏实安静地生活。这个时候你才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脉和家族。” 大量读毛泽东传记也从这时开始。2000年,母亲李敏给身在美国的她寄来了自己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里面记录了她和我外婆在苏联的生活,我看了以后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真的,令人难以平复。从那时起就下决心,写一本外婆的书,还要写一本三代女性生活变迁的书。” 毕业典礼的第二天,孔东梅就打包回国。在北京,她以毛泽东中南海“菊香书屋”为名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以自己写书、签约其他作者、筹备展览等方式,推进自己的“红色文化产业”。 “如果不出国,可能会守着自己革命后代的身份,去搞革命主义教育。也可能根本不管他们,就到自己的金融企业去工作。做一个跟家族历史完全不相干的人。” “我非常同情她(贺子珍)!” 6岁之前,孔东梅一直在外婆贺子珍身边生活。“外婆身边没有别人,我是送去给她老人家解闷的。住在上海湖南路262号,现在叫湖南别墅了。” 高而瘦的外婆话很少,“总是一根接一根抽烟,叉着腰独自在房间里来回走动”。 年幼的她只知道自己的外婆不同寻常,上小学之后,她开始从同学的议论中渐渐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知道了自己的外公是谁,而外婆始终沉默隐忍。 她不能忘记外婆中风的那个晚上,“那时已是秋天了,天气转凉,我住的房间是一个小套间,我睡在外面,里面是个小书房。书房里有一排凳子,头天晚上,外婆坚持要睡在那一排凳子上。可能就因为这个受风了。从此之后,她就只能躺着了。” 长大之后,她渐渐了解外婆内心的苦楚,“她跟外公十年的婚姻,是中国共产党人最艰难的十年。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要长征、打仗,还要在长征路上生几个孩子。很多人把她跟外公分开的原因,归罪于她的个性。但你想想她忍受了多少,把所有的原因都推到她身上,不公平!” “我非常同情她!我就是要写她!对我来讲,这也是一种释放。不鸣不平,这书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的。” 孔东梅这样讲她给外婆写书的原因。 “人不能背着神话生活” 人物周刊:你对你外祖父的认知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清晰,也日渐复杂? 孔东梅:外公离我又远又近,既清晰又模糊。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还是要做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立足,不要去做什么万众瞩目的人的后代。也是因为这样,我一路成长,跟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读书、就业。对自己家族的事知道得反而比较少。 真正开始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脉和家族,是在去美国留学之后,那对自己是个非常安静的梳理。 人物周刊:为写书,你追访了你外婆的朋友,以及外婆所走过的地方,这条路上最令你不能平静的是什么? 孔东梅:为了了解外公外婆,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我去了他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井岗山、外婆的家乡永新、延安、庐山……我在永新为我外婆塑了两尊像,有人提议塑成骑马扛枪的女英雄,但我坚持用很书卷气的女孩子的形象,她在家乡就是那个样子啊。 外婆一直被形容成扛枪打仗的女英雄,其实并没人了解,一个女人与一个伟人交织在一起,曲折的爱情和婚姻对她一生的影响。不像今天的女性,你可以选择婚姻,你还可以有离婚的自由,你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可以选择在中国生活还是到外国去,但外婆那个年代的女性是没这些自由的。特别是她,一个与毛主席交织在一起的女性,更没这些自由。 人物周刊:对你外公的感情复杂吗? 孔东梅:有时候会有一些想法,不鸣不平。外婆为他付出得太多了。 外公太伟大了。很多人说他没有人情味,其实也不能完全这样讲。我父母、阿姨他们说他还是非常慈爱的。外公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的执着,他这一生从来都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我常常从外公身上得到激励。 人物周刊:关于“红色伟人”的解读流派不一,你本人持何种立场? 孔东梅:看什么样的批评和质疑吧!伟人再伟大,他也是个人。我不喜欢说他从来没有错,永远高大全,但有一些观点不够客观,没站在那个特定条件下历史地考虑问题,我不能认同那样的观点。 人物周刊:在成人之后你曾逃避过自己的身份,这一身份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孔东梅:小时候觉得很烦,为什么老有人议论我啊,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平常的小女孩呢!现在想,你是谁就是谁,很坦然。特别通过写书的过程,解开了谜团,很自豪,很接受的感觉。身体里流着这管血,是怎样就是怎样,也不用刻意回避或者张扬。 大家对我们(家族)比较关注,这是一种朴素的感情。关注自然就有要求,你做什么就会有评判,但人不能背着神话生活。不管你是谁的后代,你首先是你自己。 人物周刊:你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 孔东梅:勇敢地去梦,勇敢地去圆梦,不要留太多的人生遗憾。现在自己首先是想做一个很好的企业,再者希望能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一些可以感悟的东西。年轻人如果忘掉了历史、还不是很久远的历史,那这个民族如何完成文化的传承?! 孔东梅,1972年生于上海,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毛家孙辈之中唯一的女性,母亲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唯一幸存的子女。 199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与组建泰康人寿保险公司。1999年赴美留学,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著有《翻开我家老影集》等三本书。 相关专题: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