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新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正式启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00:31 财经时报 | |||||||||
随着希拉克的“跛腿”,施罗德下台和席普罗迪离开布鲁塞尔,力主大力发展对华关系的“务实派”在欧洲内已经式微 中欧领导人的第九次会晤,为赫尔辛基 “等级宫”(House of the Estates)的名字做了最好的注解。
9月9日下午,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芬兰礼宾馆,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总理万哈宁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宣布正式启动《中欧新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 《中欧新伙伴关系协定》一旦最终签署,将用来代替双方在1985年签署的《欧共体与中国贸易经济合作协议》。于是,“等级宫”作为中欧构筑新法律基础的起点,成为中欧关系上走向一个新台阶的历史见证。 盼望已久的谈判 1975年5月,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目前中欧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仍是1985年签署的《欧共体与中国贸易经济合作协议》,这个协议已无法涵盖今天全方位发展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1985年时,欧共体只有10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的进程尚处于幼儿阶段。当时,没有单一货币、没有申根协定。在冷战的国际大秩序下,欧共体在全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中国当时也才刚刚打开国门,其经济实力更是无法与现在相比。 20年后的今天,欧盟已经拥有25个成员国,明年更加扩大到27个,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单一货币、申根协定、共同外贸政策等使得欧盟成为单一大市场。 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从双边贸易来看,欧盟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9月12日在中欧工商峰会上指出,今年中欧双方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 中欧在2003年就决定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加入了欧盟主导的两大战略科研计划——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和国际热核计划。 正如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关呈远大使指出,20年过去了,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欧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缔结新一代伙伴关系协定,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奠定新的法律基础已是大势所趋。 2004年年底,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七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就明确提出,适时启动新一代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女士也曾多次呼吁启动谈判,甚至提出2005年就启动的目标。 然而,由于中欧双方在人权等少数几个问题上存在分歧,直到今天才宣布启动。这些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敏感问题上: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与贸易逆差问题。 军售问题 任重道远 随着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跛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下台和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离开布鲁塞尔,力主大力发展对华关系的“务实派”在欧洲内部已经式微。 相反,把“人权、民主”挂在嘴上的巴罗佐、默克尔等掌控了欧盟外交大局。这些人大都以意识形态定调,因为社会制度不同而对中国仍存疑虑,对大力发展对华关系持保留态度。 在如此的大气候下,由于2005年上半年错过了解禁的最好时机,很少有人指望解禁有何新进展。 温家宝总理在此次峰会后的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希望欧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展示远见卓识,独立自主地做出正确的政治决断。 在峰会的《联合声明》中,欧盟承认此问题的重要性,并承诺愿在2004年中欧领导人会晤的联合声明以及此后的欧盟首脑理事会结论的基础上,向解除禁令的目标推进。这表明,欧盟的姿态还是积极的。 当然,解除禁令最终需要欧盟所有成员国一致通过,这需要中方和欧盟内部有识之士一个成员国一个成员国的做工作,难度还是很大。 拉近经贸双重标准 对于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欧盟委员会前主席巴罗佐在此次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是个“技术问题”,根本不是“政治问题”。他列出了欧盟认可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四个标准:国家在经济生活、企业中影响力;会计制度与规范;破产法规完善程度;金融体系的改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外交官对《财经时报》说,若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纯粹是个“技术问题”,“为什么欧盟把这个给了俄罗斯而不给我们呢?”的确,俄罗斯至今尚未加入世贸组织,而中国已经是wto中的一员,欧盟的解释多少有些牵强。 对于欧盟多次提到的贸易逆差问题,中方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服工作。 9月1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中欧工商峰会上详细阐述了中方的立场:中国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方针,并不刻意追求顺差。 按照欧方数字,2005年欧盟对华贸易有1316亿美元逆差,但温家宝指出,在欧中贸易逆差中,有95%是加工贸易、81%是外资企业造成的。单纯以现行的原产地原则统计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完全不能反映真实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平衡状况。 事实上,即便从单纯的表面数字来看,目前中国总体顺差也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明显低于德国、挪威、荷兰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 温总理表示,今后,中国将尽可能扩大从欧盟的进口,也希望欧方放松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和军民两用产品的限制,共同促进双边贸易平衡。这似乎也暗示了上述欧中三大分歧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性。(091835)本报驻欧特约记者 田竹山发自赫尔辛基 相关专题:温家宝欧亚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