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反对者称教育均贫富将让名校不复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7日12:11 民主与法制时报

  均贫富显现正面效应

  1997年,新郑市教体局为缓解生源压力,由政府投资3000万元,在新郑市北郊建起了新郑市三中。1998 年,建成后的新郑三中正式招生办学。

  新高中的开办必将带来一系列教育政策的调整。

  赵二建表示,均贫富最初的指导思想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属于国民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三中的建成及教师的配备上更体现了这一点。

  1998年,新郑市教体局从一中和二中调走部分优秀教师充实到三中。至此,新郑市三所高中的师资力量、硬件设置基本均衡。

  新郑市均贫富的第一步棋实现后,接着就走“为初中生分名额,为高中生均生源”的第二步棋。

  但此时,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了。那就是,新郑市一些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按照同一

分数线录取毕业生,这些来自农村弱校的学生可能没有高中可读。新郑市教体局决定,从1997年起,改变全市统一划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办法,依据各初中的毕业人数,再把教体局对初中的综合考评分相加,分给各个学校一定的升高中的名额。

  这样一来,农村弱校升入高中的人数大大增加。

  新郑市新村镇的马伟就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中的受益者。马伟说,他之前,很少有人能考上市一中。在他初中毕业那年,市里下通知说,由市教体局分给学校一定数量的高中升学名额。尽管他当年的分数不足以考上市一中,但由于教体局采取了降分措施,马伟才得以到当时县里最好的一中去读书。

  经过三年的努力,马伟考上了西北某重点大学。马伟说:“我认为自己很幸运!”

  进入7月24日,这是教体局最忙的时候。新郑市的中招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工作人员在校对考生分数。

  7月24日上午,新郑市二中校长陈明陪着家人上街购物,他一边走一边与妻子说笑着,并不时与相识的熟人打个招乎。陈明的手机没有关闭过,也很少有人找到他或通过电话请他帮忙让学生进入他负责的学校,尽管二中在新郑市是个名校。

  新郑一中副校长王天才这天值班,上午,在学校走了一圈后,他到了办公室上网,很少有人去打搅他。

  与陈明、王天才同样悠闲的还有新郑三中校长赵宗华,他此时坐在办公桌前,拿着一张行业报纸在看,报纸上面有他学校的新闻。赵宗华说:“三中自建成后,再也不会为生源担心,在新郑市,各高中的生源名额由市教体局统一分配而来,生源按好、中、差三个级别评分,高中没有招生权。”

  现在,走在新郑市区里,随便问一个人“新郑市哪个学校教学好”时,就会得到“一中、二中、三中都行,这里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分”的回答。

  不同观点的碰撞

  早在1998年,新郑市均贫富渐行渐深,刚建成的三中加入了新郑市的均贫富之列。

  进一步的均贫富行为在新郑教育界引发更大的反响,此时,新郑市政府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反对者称:这样会把新郑市的教育搞乱,一中是名校,均贫富方法将会让一个名校不复存在。

  当年,一位政协委员以均贫富为提案,直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时任教体局党委书记的朱德民向政府汇报时表示:对新郑市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配置,受益者是大多的学生家长。这一说法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新郑市教育资源均贫富得以施行。

  结果或许是最好的例证,新郑市自1995年实行均贫富后,1998年二中升学率明显提高,1999年到200 2年的三年中,一中、二中、三中三所学校升学比例的差别并不明显。

  赵二建说:经过多年的摸索,新郑市的均贫富取得了成效,三所高中在新郑市都成了名校。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所有的新郑市民都不再为孩子择校,择校风在这里消失了。

  有人认为,新郑市均贫富让新郑市一中深受其害。

  新郑一中是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学校。一中常务副校长王天才表示,一所学校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起来的。对于从1995开始的均贫富,他一开始就不理解,直到今天,他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王天才表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虽然惠及了众多的学生及家长,但均贫富给学校的教职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优秀生源的减少,差生的增多让习惯于教优秀生的教师有不适感。几年的均贫富,三所学校也只是在生源与师资力量两方面扯平,但文化积淀却不是一天两天能扯平的。

  他坦陈:一中尽管保持了一个名校的风范,是县里优秀的初中给了一中支持。如果条件许可,还应适当保持对一中优秀初中生源的支持。优秀生源聚在一起会有一个好的文化和学习氛围,对于培养特色人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中校长赵宗华则不同意王天才的观点:公民都有享受国家资源的权利,均贫富的分配方法恰恰能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受益。“国家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几个尖端人才。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均贫富来的直接也很有必要。”

  新郑均贫富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相关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2006年4月,郑州市政府在新郑市召开了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重点推介新郑市的均贫富经验。

  此后不久,郑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保障机制的意见》。

  但有人预测,对于高中阶段的均衡,在郑州市区内将难以推行。

  郑州市教育局一位张姓处长表示,郑州市高中学校的数量太多,把新郑市的均贫富方法拿到郑州推行不现实。

  对此,河南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宾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新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经验值得推广。

  张宾分析指出,推广均贫富经验,意味着分配教育资源的公平原则。择校风愈演愈烈,是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造成的。在很多地方,一个县有一所重点高中,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那里,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就不难理解。

  他说:“当然,均贫富只能在一个时期内起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政府必须从规范示范高中入手,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这是个长期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和应对办法。”(版权声明:任何媒体转载该条新闻,须注名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