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少数民族电影题材亟待开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8:55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专家认为,要想实现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繁荣,必须对关于少数民族的电影题材进行深入地挖掘。

  1949年—1966年,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时间里,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曾取得丰硕的成果,并赢得大量的国际奖项: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2年在卡罗维·发利电影
节获编剧奖,《边寨烽火》1958年在同一电影节获青年演员奖,《五朵金花》1960年在埃及亚非电影节获最佳导演银鹰奖及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农奴》1981年在菲律宾马尼拉电影节获最佳故事片金鹰奖,《阿诗玛》1982年在西班牙桑坦德尔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获最佳舞蹈片奖。有趣的是,《农奴》与《阿诗玛》问世18年后,仍在国际电影节荣获大奖,说明这两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及长久的生命力

  “其实,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电影题材,”36岁的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说,“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在12日刚刚结束的第1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万玛才旦凭借其拍摄的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一举夺得本届电影节的“导演处女作奖”。

  《静静的嘛呢石》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独立编导的藏语电影,该片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全部都是藏族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项空白。

  在今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有两部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获奖,另一部是讲述藏区巡山队员志愿保护藏羚羊、与盗猎者展开殊死搏斗的影片《可可西里》,该片获得了本届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万玛才旦说,在电影节上获奖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他对近年来电影市场上缺乏优秀少数民族电影的局面感到遗憾。在此前的一次少数民族电影研讨会上,中国著名导演郑洞天也对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现状感到担忧,“目前的少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化,太肤浅,仍然缺少真正的民族视觉。”他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潮之后,现在仍缺少能与之抗衡的大批力作,重要原因就是太缺少少数民族的剧作家、导演和电影工作者,仍然没有从该民族自身对其生存境域进行审视,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的审美偏见。但民族电影的兴起必定是中国电影的兴起,它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著名导演谢飞说,由于市场的原因,短期内要出现《五朵金花》《阿诗玛》那样的轰动是很难的,但只要电影人坚持,保持民族电影不断线,用当代目光去审视今天的少数民族生活,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文化和精神,总有一天会重新找回观众。

  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李二仕认为,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入侵,中国电影面临巨大考验,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将有助于找到巧妙嫁接异域文化的信心。融合、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面貌,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万玛才旦也表示,目前中国的电影题材出现了枯竭的迹象,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挖掘,无疑会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电影事业的全面繁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