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炸喜马拉雅润西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5:3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南极的冰盖会不会融化乃至消失?雅鲁藏布江丰沛的江水能否引向黄河,滋润华北干渴的土地?真的能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缺口,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向塔里木沙漠、引向黄土高原吗?

  9月17日,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科学探险考察与原始创新”分会场里,科学家们关于“地球三极”的演讲引来大量听众。

  炸山引暖湿气流不现实

  会议组织者、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研究员是我国极地科学探险的开创者之一。根据他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记录,珠峰地区的冰塔林确实在融化和收缩,但有些科学家宣称,自1969年以来,由于气候变暖,珠峰峰顶的冰雪消融了1.3米,高登义对此并不认同。“珠峰峰顶的年平均气温是零下20摄氏度,就算升高1摄氏度,也不会令冰雪融化。”

  关于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的问题,最初见于1987年《中国科学》杂志上三位科学家的论文。到1998年徒步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学考察时,随行记者对此事做了大量报道。两位著名科学家向中央写信,建议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叶笃正院士、高登义研究员重新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3年多专门研究,证明这个建议从气象学上讲是不成立的。

  引雅鲁藏布江到黄河不可能

  那么雅鲁藏布江丰富的降水能不能引向塔里木河、引向黄河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张文敬研究员认为,倡导此事的科学家对西藏的情况根本就不了解。“事实上,拉萨河贡嘎机场以上的流域是缺水的,从这里引水,海拔高度够,但水量不够;反过来看,雅鲁藏布江水量最丰富的地段海拔却只有1600米,要想在这里筑坝向塔里木河等地引水,相当于逆流而上,是根本不现实的。”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不是一层薄薄的山壁,不是凿一个孔就能引过气流,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常识,却引发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甚至连一些大科学家都卷入其中。”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骅研究员感慨,“再大的科学家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会有盲区,所以不论媒体也好、科学家也好,写文章、做事情,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更严谨些,更慎重些。”

  南极冰盖融化?目前数据有矛盾

  专家说,南极冰盖是否融化,目前得到的数据是矛盾的。美国的卫星数据显示,南极大陆西部的冰雪正以每年152立方千米的速度在减少。而法国的卫星观测表明,南极地区每年降水超过1.81厘米,这意味着南极大陆每年的冰雪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450亿吨。中国气象科学院陆龙骅研究员说,从南极中山、长城站的观测数据看,目前南极西部地区的冰雪在融化,而东部地区的冰雪在增加。中国气科院效存德教授等的观测支持南极冰盖增长的观点,从他们架设的气象塔被冰雪埋没的情况估算,南极地区的冰雪增量应该在每年280亿吨左右。

  (人民日报)

  大胆设想 体现人类改变不利自然条件的追求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认识并不一致。有一种看法认为,大自然原来是什么样,就应该保持什么样,才叫生态平衡,才叫人与自然和谐;如果人类对自然做了某种改变,就打破了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某些国际环保主义人士最坚持这种看法。我国在建设三峡大坝和青藏铁路的过程中,这类声音也不时听到。这种看法不全面,叫做自然主义,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人类利益,在实际上也行不通。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亚非的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的矛盾都相当尖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人类原因,即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和索取过度,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二是自然原因,即自然环境恶劣,严重阻碍和束缚人类行动,挤压人类活动空间,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安全。

  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威胁,人们围绕“水”提出许多大胆设想,除已经施工的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外,还有“海水西调”、通过转基因培养耐旱草木以及把喜马拉雅山炸开大缺口,等等,不管这些设想多么不成熟,多么不可行,甚至荒诞无稽,但反映了人们为改变不利自然条件正在动脑筋想办法。

  人类需要的一切来源于大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依赖于自然。但人类是能动的,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扮演主角。是否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是衡量人与自然是否和谐的标准。在人类因为自己不当行为而破坏了自然进而损害了自己利益的时候,他们应该坚决约束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当大自然对人类不利的时候,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

  (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