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幸福指数”等关键词凸显中央执政理念新趋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8:05 新华网

  编者按:

  9月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面的需求。国家统计局修复和重构原有的统计模式,不啻于是一种新的创举,所折射的讯息也耐人寻味。它体现了以人
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要求,它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也必将匡正一些地方官员头脑中“以GDP论英雄”的思维定势。事实上,近年来“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幸福指数”、“绿色GDP”等一系列关键词的纷至沓出,正是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执政理念新趋向的生动诠释。

  

“幸福指数”等关键词凸显中央执政理念新趋向

  ☆☆☆“幸福指数”☆☆☆

  解读:“幸福指数”是一综合考量

  中经网: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也就是幸福感。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总统计师胡品生说,“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考量,国家统计局的课题研究中,将有若干个指标,比如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人际关系、成就感,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根据这些问卷进行统计调查,综合计算得出一个人、一个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统计我们可以看作是对社会和谐程度的综合考量。于一座城市的居民而言,在评价城市的建设成效时,不管是切实可见的修路造桥,还是不可见只可感的教育医疗、城市治安等,最终都要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居民生活是不是变得更加幸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相比于其他各种统计数据,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能更鲜活地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幸福指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把尺子

  新华网: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重大的民生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人口、资源和环境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瓶颈。现在国家统计局准备推出的一系列新的统计内容,比较全面地体现考核社会发展各要素的指标,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统计改革的一大飞跃。

  旧有的统计模式、评价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背离正是当下民生与环境等社会问题的“命门”所在。国家统计局以一系列民生与环境的问题为统计内容取代目前单一的统计模式,不再用单一的数字精彩来掩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硬伤,掩盖矛盾日益加重的民本问题,是一种科学统计的理性回归,也必将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数据。

  新华时评:GDP不能取代“幸福指数”

  新华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老百姓过上舒心畅意的生活,而“幸福指数”就是这种生活的直观体现。生活有“幸福指数”,工作也有“幸福指数”,“农村人怕生病,城里人怕失业”,这是当前老百姓“幸福指数”提升的主要障碍。各级政府在关心GDP、财政收入的同时,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就业、医疗、上学,以及社会的环保、治安,也是为官之本、为政之要。

  ☆☆☆“社会和谐指数”☆☆☆

  “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幸福指数”等关键词凸显中央执政理念新趋向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资料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

  瞭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特别突出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 等问题。

  十六届六中全会前瞻 和谐社会将推至最高点

  人民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24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是两年前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概念,中央党校的资深专家说,现在,达成共识的党的领导层将把这个符合中国儒家传统的概念放到更加突出的“统揽全局的位置”。

  ☆☆☆“绿色GDP”☆☆☆

  

“幸福指数”等关键词凸显中央执政理念新趋向

  中国首次公布绿色GDP核算报告 (资料图片)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有助于中国经济转型

  上海证券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近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我国第一份考虑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该报告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绿色GDP”核算工作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实行“绿色GDP”核算指标以后,资源损耗部分和环境污染等外部效应部分将从GDP总量中扣除,鉴于资源成本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预计“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可有效地遏制住地方政府投资冲动,进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实现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环保总局:绿色GDP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新华网: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表示,由于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加以货币化,在检验社会生产力发展得失的同时,检验自然生产力的消长,可以督促决策者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制约的现状,构建与环境和谐的新经济体系。因此,绿色GDP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处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指标,具有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不但注重眼前效益、更追求长远利益的导向作用。

  绿色GDP是如何算出来的? 解读首份绿色GDP报告

  绿色GDP报告解读:3.05%和1.8%意味着什么?

  绿色"GDP":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

  环保总局副局长: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基础

  新华网: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16日在北京出席第十一届“绿色中国”论坛时发言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潘岳说,面对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如生态危机的全新挑战,迫使我们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工业反哺农业 河北迁安村村建成生态文明村

  ☆☆☆“科学发展观”☆☆☆

  

“幸福指数”等关键词凸显中央执政理念新趋向

  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料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瞭望: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实际上也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观念变革

  光明日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才能完成。要真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往的GDP至上与发展失衡的观念加以矫正,积极促成各个地区走上健康、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光明日报 :科学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形成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指数”☆☆☆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

  光明日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发展的价值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时事报告:专家封志明:“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精髓。“优先投资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发展最终以什么来表达呢?原来都是用GDP,那不对,发展结果最终还是从人的发展体现出来的。怎样才能优先投资于人呢?从广义角度来说,第一是造人。即向由生到死的生命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受教育程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生命质量。第二是造路。这个路是广泛意义的路,实际上就是造网络,如交通、通讯,以及互联网等,向这些公共的基础设施投资,以此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是造资源。就是增加教育、科技的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第四是造环境。就是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投资,建设生态屏障,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人口生存质量。

  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来源: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