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奏响加快发展主旋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9:51 云南日报

  喜迎八次党代会 经济发展篇

  开栏的话

  一年一度秋风劲,彩云之南又迎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金秋。

  2001年12月我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扭转了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低的不良局面,迈出了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放眼云岭大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我省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年的奋进历程令人深切感念,5年的不懈探索给人深刻启示,5年的重大成就让人倍感自豪。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喜迎八次党代会”专栏,推出“经济发展篇”、“政治进步篇”、“文化繁荣篇”、“社会和谐篇”、“人民生活篇”、“改革开放篇”、“党建工作篇”等七个专题的系列报道,全面生动地回顾5年来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秋高气爽,硕果满枝,云岭大地又是一个收获季节。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经济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农业增加值增长 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

  这是我省经济在“十五”辉煌基础上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的具体体现。

  这是全省各族人民用优异成绩迎接省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

  蓦然回首,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已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走过了5年奋斗历程。这是不平凡的5年,难以忘怀的5年,在云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5年。

  5年来,全省紧紧围绕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培育和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电力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省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新提高,工业强省硕果满枝,支柱产业巩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动力强劲,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区域发展日趋平衡。

  5年来,面对经济下滑、非典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煤电油运紧张等一系列困难,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统一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坚定发展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困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扭转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下滑的不利局面,成功实现全省经济止跌、回升到快速发展,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73亿元,比上年增长9.0%,登上新台阶;2004年人均GDP达到814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05年人均GDP突破900美元,5年年均增长8.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财政总收入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大关,财政收支双突破7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连续突破1000亿元、1300亿元、1700亿元大关,连登3个新台阶,5年累计完成5670亿元,是“九五”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9%和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1%;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2%;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5%;金融机构年均新增存款535亿元,年均新增贷款400多亿元;粮食生产跨上1500万吨新台阶……

  5年时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云岭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绘就了云南经济发展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三农”难题不断破解, 云岭新农村活力倍增

  我省77%的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农业兴则天下稳,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全社会的小康。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统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考虑并重点倾斜。以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结构调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粮食连续增产。“科技兴农”等多种扶农、助农措施,使全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并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五”期间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累计完成面积5100万亩,选育农作物新品种137个,优质粮油种植面积从“十五”初期的200万亩发展到1800多万亩,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0%。200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跨上1500万吨的新台阶,达到1514.9万吨,成为全国主要粮食增产省区之一。

  不断发展的经济作物成为农户增收的“绿色钞票”。优势农产品烤烟和鲜切花产量保持全国第一,蔗糖、茶叶、橡胶产量保持全国第二,马铃薯、中药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的经济作物,满载农户增收的希望。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从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业比重快速上升,畜牧业比重稳步提高,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比重由2000年的59:10:29:2调整为56:10:32:2。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13家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国家认证,1395万亩农业产业化基地渐成规模,685万户农户在产业化引领下,共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农村改革,全省取消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免征农业税,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27亿元,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6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启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供销社改革不断深入。

  284万贫困人口喜甩“穷”帽,踏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启动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作为统筹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实现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瞄准最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共投入资金155亿多元,到200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了284万人,1274个以村委会为单位和5110个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整村推进项目使3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的同时,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群众人均进账1461元,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仓廪足而礼仪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举措的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广袤的云岭乡村,正在发生更加喜人的变化。

  工业强省战略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亮点频现

  工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省工业经济一直处于“短腿”状态,全省经济发展快也在工业,慢也在工业。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旗帜鲜明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并全力推进,抓住了加快全省经济增长的“牛鼻子”。

  今年8月刚过,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传来喜讯,今年1-8月,全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82.8亿元,提前16个月实现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三年倍增目标。这个去年全省上百亿元企业家族的状元户,今年又扬鞭奋蹄,一马当先,提前为省第八次党代会献上一份厚礼。

  5年来,各级干部树立“大工业带动大发展,工业化推动现代化”的理念,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消除“不敢抓工业、怕抓工业、忽视抓工业”的思想障碍和倾向,注重解决不会抓工业的问题,积极抓住新一轮经济发展加速期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5年平均增长9.1%,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07亿元,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利税638.57亿元。

  不断优化工业结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建设成效显著。烟草产业继续发挥支柱作用,利税突破400亿元,提前实现再创辉煌的目标。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实现利税增加了4倍多,提前2年实现矿业“十五”计划,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37个百分点,成为继烟草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能源、原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等非烟产业持续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兴生物资源产业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传统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兴产业开始起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电力产业由基础产业上升为支柱产业,林纸一体化、现代光电子等新产业为工业强省注入了新内涵,新的支柱产业的形成已经指日可待。

  基本完成三年深化国企改革任务,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实施行业和资源整合为主的大企业战略,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国企航母正在启航。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要行业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电解铝、铜和铅锌冶炼、磷化工、锡基新材料等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比2000年增长1.4倍、91.7%、2.2倍,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成为“十五”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平台,加快了特色产业和企业的聚集发展。重点工业园区依托本地优势,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走出一条投入产出高、企业发展快的好路子。

  2005年,全省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5:41.4:37.1调整为18.9:41.7:39.4,第二产业上升了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41.7%。由此可见,5年来我省工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工业强省战略目标逐步实现。

  旅游业龙头劲舞,“三产”大步前行

  立足云南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省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建设。实践证明,这是切合云南实际、富于远见的正确选择。

  5年来,我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扩大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结构调整、抓文化建设、抓投资环境、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开放、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用“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理念,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启动实施《云南旅游倍增计划》,以建设全国旅游强省和国内外著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努力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一批精品景区精益求精,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不断取得成效。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业中的外资和民营比重不断上升,完成股份制改革的旅行社达171家,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改革也取得新的突破。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旅游产业步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轨道,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旅游外汇收入超过20亿美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652.87亿元。2005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分别超过6800万人次和150万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达430.14亿元,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70多万人,超过当年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不少民族、边疆、贫困地区,依靠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龙头劲舞,有力带动了全省现代服务业持续稳步发展。电子商务的运用逐步扩大,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传统服务业水平大幅提升;通信、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快速发展,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方便、快捷、惬意的现代生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的发展,基本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商业贸易及餐饮业增长迅速;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食糖、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5年年均增长11.0%,高歌前行的第三产业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从就业结构来看,“十五”期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73.9%下降到69.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由“九五”末期的17.0%上升到20.6%,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越来越明显。

  突破瓶颈制约,大项目带动大建设

  针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省第七次党代会作出“扎扎实实打基础”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省委、省政府又创新思路,提出并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重大举措,有效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强化了重点基础建设,夯实了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

  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和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机遇,把贯彻落实国家的宏现调控政策与云南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各种国家投资的支持,创新投资思路,增加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红土高原日益润泽。建成昭通渔洞、昆明柴石滩、曲靖水城等大中小型水库145件,新开工建设21件大中型水库,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突破100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加快发展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更多的农民受惠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00多万人与饮水困难挥手作别,看天吃饭的历史正在渐行渐远。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曾经的天堑已经变成通途。“三出境、四出省”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中越、中老、中缅三大出境通道及滇桂、滇黔、滇川、滇藏4个方向的出省通道正在逐步完善。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比2000年增加了5.9万公里,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建成通县油路3500公里、县际油路4500公里,干线公路网初具雏形;到2004年末,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2327.3公里,较2000年增长12%;铁路建设突破徘徊局面,大丽铁路、沾昆二线、昆铁枢纽等建设顺利,玉蒙铁路2005年破土动工,昆明铁路客运站提前竣工;完成版纳、迪庆、思茅、文山等机场的改、扩、新建,开通国内外航线160多条,航线网络进一步发展;抓好以整治澜沧江和金沙江出境、出省航道及主要码头为重点的水运建设项目,完成国际大通道重大项目--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5年间,全省内河航运通航里程增加1184公里,航道等级、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客货运输增长幅度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水运建设历史性突破。

  从“九五”的低迷状态一跃而起,电力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形成新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省装机容量为1291万千瓦,年发电量587亿千瓦时,分别超“十五”计划19.5%和28.7%,“十五”期间电源建设投产装机531.6万千瓦,是“九五”的2.8倍,在建规模3780.85万千瓦,为2000年以前50年装机总规模的5.14倍,电源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完成了500千伏送电广东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和省内500千伏骨干网架,基本实现了220千伏连接各州市的全省联网,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农网改造、城网改造和完善西部农网改造任务。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完成了厂网分开,初步形成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新体制。

  全省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力促进和拉动了我省以重点基础建设大项目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继连续跨越1000亿元、1300亿元的台阶后,2005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55.3亿元,呈现出投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7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5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5%,超过“十五”计划年均增12%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投资重点由基础设施领域为主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并举转变。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使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更足。

  发展与保护并重,生态环保成效明显

  青山绿水是云南的标志,更是云南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

  再造一片“绿”,留住青山。5年来,我省以增加绿色覆盖为主,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示范区和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5年累计造林40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2万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44.3%提高到49.0%,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新增自然保护区77个,总面积354.9万公顷,比“九五”末新增保护区面积100万公顷以上。

  再现一片“蓝”,碧水长流。“十五”以来,我省共投入资金40.8亿元,除滇池治理投资基本与“九五”持平外,其余八湖投资增幅高达200%以上,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强。一颗颗高原明珠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负荷逐步加重的情况下,综合治理收到明显成效:污染较重湖泊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多数湖泊水质稳定,部分水质有所改善。

  全力防治新污染。我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是全国少数几个有固定环保专项投入的省区之一。“十五”前4年期间全省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污染治理累计投资近120亿元,占GDP的1.21%,高于“九五”水平。全省工业污染源得到基本控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为74.7%和48.3%,比“九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和增长1倍以上。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达79%,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1%,全省65.8%的企业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和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云南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破题。

  经过5年奋发进取,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经济从低谷一跃而起,农业更稳,工业更强,服务更优,基础更实,改革更有成效。5年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既有的辉煌筑成明天腾飞的跑道。面对未来,经历过风雨的全省各族人民信心更足,必将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朱毅汪丽军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