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两岸同根祭孔大典专题 > 正文

万仞宫墙与孔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3日15:28 曲阜市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

  1、“万仞宫墙”的由来

  孔庙的正南方,是明清两朝曲阜城的正南门,原名为“仰圣门”,始建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中有瓮城,四面设门。旧时,此门一般不开,只有迎接帝王大驾,迎接圣旨或重大祭祀时才开启。

  我们现在看到的仰圣门前额上书写着“万仞宫墙”四个朱红大字。那么,仰圣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呢?原来“万仞宫墙”四字,是取自《论语·子张》篇中“夫子之墙数仞”的语义。这里有一段故事:一次,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的学问要比他老师强得多”。子贡听了这话,觉得不对,他认为自己的学问是永远也赶不上老师的。于是他就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墙只有肩头高,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墙内的一切。我老师的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是看不到墙内美景的”。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周制一仞八尺,汉制一仞七尺。后来人们根据子贡的话,记载到《论语》里。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山东巡抚胡瓒宗到曲阜祭拜孔子,把“数仞”扩大了几千倍,书写了“宫墙万仞”四个大字,雕刻成石匾换下了正南门上的“仰圣门”匾。清代的乾隆皇帝(1748年)亲临曲阜祭孔时,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自己重题“万仞宫墙”四字,将老胡的题匾替换下来,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万仞宫墙”四个朱红大字。因此,人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将“万仞宫墙”看做是孔子思想高深的象征。

  2、明代中期的“移城卫庙”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前三座曲阜城分别是西周时的鲁国故城,汉代的鲁城和宋代的仙源县城,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修建。明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二十七日,刘六(刘宠)、刘七(刘宸)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突入阙里孔庙,在庙中喂马,将御书扔进水池中,当晚又烧毁洙泗书院,砸毁了祭器,朝野震动。第二年正月农民军再次打到兖州、曲阜一带,惊动了朝野上下。明武宗诏令将县治迁回旧鲁城遗址,以孔庙为中心重建新城,“移城卫庙”。自正德八年兴工,至嘉靖元年(1522年)城成,历时10年,耗银三万五千八百两,这就是现在的明曲阜城。明故城是曲阜历史上第一座砖砌城郭,也是最小的一座,周长4.8公里,占地面积1.41平方公里,加上护城河约1.64平方公里,只占了周鲁国故城的西南一隅。

  3、重新修复明故城墙

  曲阜明故城位于鲁国故城西南隅,始建于1512年至1522年,至今已有482年,是明武宗下令专为护卫孔庙而建设的一座城墙,这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明故城墙全长5339米,宽度底宽约8米,上宽4.5米,高9米。有五座城门:南门仰圣门、北门延恩门、东门秉礼门、西门宗鲁门、东南门崇信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曲阜明故城一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池之一,但到了1978年,因某些原因整座城墙被拆掉,只部分保留了南门、北门和东南、东北两个城角。

  2000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也为了使“孔子故里、东方圣城”的城市形象更加突出,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重修明故城墙。2001年底,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城墙恢复

建设工程正式奠基,拉开了整个明故城墙的恢复建设序幕。

  2002年3月明故城墙恢复第一期工程动工建设,2003年3月第二期工程动工,2004年3月第三期工程动工,于孔子诞辰2555年也就是2004年9月26日孔子文化节前全部竣工,历时3年多,投入资金近亿元。

  现在的城墙与过去的城墙有所不同,在保持原来高度、宽度和型制的前提下作了一些改动,里面采取了中空式,空间计划建成博物馆城。已建成开馆的就有中外酒器博物馆、毛泽东像章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圣贤雕塑陈列馆、明故城规划展示馆、曲阜展览馆等共8个,目前正在筹备的有中国

状元文化博物馆、孔孟之乡民俗博物馆、曲阜文玩城等;城墙上面将设立一些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的一些东西,形成一个体现传统文化的长廊;城墙外面建成一条长达6公里的环城水系公园,形成一条休闲观光旅游线,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南面的1500米;城墙内将恢复石板马道,形成一条民俗旅游线;明故城内的其它地域将在严格保护和突出特色的原则下,以恢复历史街区、古民居和历史上曾经存在、后来被破坏的十几处孔氏故宅,恢复中国最早的官学遗址、中国最早的园林遗址古泮池。整个明故城形成一个与孔庙、孔府等古建筑风格一致、协调一体的历史文化景区,成为特色突出、风貌古朴、设施完善的文物城、文化城、旅游城。

  (韦 群)

  相关专题:2006两岸同根祭孔大典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